李銘慧
(哈密市農機推廣站,新疆 哈密 839000)
巴里坤縣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山北,地域廣闊,資源豐富,具有光照時間長、氣候冷涼、早晚溫差大等氣候特點,傳統種植作物主要以小麥、馬鈴薯等為主。近年來,巴里坤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經過農業專家探索試驗,成功引進并推廣露地蔬菜的種植,種植面積已達1.4萬畝,生產的露地蔬菜具有營養成分全和產業鏈長、無污染、耐儲存等特點,市場前景看好、經濟效益可觀,已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方式,在該縣農村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近年,巴里坤縣引進露地蔬菜機械化種植技術,開展了以露地蔬菜機械化鋪膜、中耕除草為內容,種植不同菜品的露地蔬菜機械化技術的試驗示范。
針對露地蔬菜種植機械化技術應用中播種機具存在的問題,哈密市農機推廣站成立項目組,前往巴里坤縣對蔬菜播種進行調研,提出了改制思路,確定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機具進行改制,解決播種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是播種裝置能夠解決蔬菜種子播量偏大的問題;二是播種裝置能夠適應不同蔬菜品種對不同株距的農藝技術要求;三是改變人工手推的播種方式為動力機帶動播種機的播種方式。
項目組根據確定的改制思路,項目組經過對播種器的選型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分析,查閱有關資料,引進了一套吉林市樺甸市紅石鎮生產的頂箱滾動式可調播種器,播種器型號2BTG-12。該播種器的播種裝置在播種量的控制上較為精確,即可通過更換播種器內的排鐘裝置部件實現同一蔬菜種子不同播量的調整,又可用于不同蔬菜品種的播種對不同種子大小的播量調整,達到適合的所種蔬菜播種量的農藝要求。
項目組對一臺一膜四行機械式精量鋪膜棉花播種機(型號2MBJ-4)進行改制,拆下原機上不適合蔬菜播種要求的播種器及輔助裝置,將新引進的播種器固定架安裝在原機的機架上,然后把新加工的鎮壓彈簧裝置安裝在機架上,對安裝好的播種器及輔助裝置進行了反復檢查,直到完全達到要求。對改制后播種機具進行測試:將機具整體支起,在平地上試運行播種,手工轉動播種器,看整機工作運行狀態情況,播種器固定穩定,運轉正常,空運轉情況較好。
改制后的播種機,配套30-40馬力拖拉機,可一次性完成種床整形、開溝、鋪膜、壓膜、膜邊覆土、滴灌帶鋪設、膜上打孔播種、膜孔覆土和種行鎮壓等田間作業程序。
機具改制完成后進行實地檢驗作業效果。
試驗地點:在巴里坤縣大河鎮干渠村軒峰種植合作社選擇了5畝地塊進行播種試驗。
配套機組:改制后的一膜四行蔬菜播種機,配套動力30馬力小四輪拖拉機,配備各種蔬菜種子的排種裝置,使用地膜寬度為140cm。
試驗地經過前期的耕整地、施肥等作業程序,完全達到播種要求。
檢測方法:機具試播后,技術人員對播種量進行檢查,對不同品種的試驗地塊選擇不同的3個區域,在每個區域每行挖5個點,挖出種子放在白紙上,準確數出種子數量并做好記錄,對每個區求出平均值,再算出3個測試區平均值。
測試結果:娃娃菜試播平均播種量為3.23粒/穴;南瓜的平均播種量為1.13粒/穴,符合農藝技術要求。
娃娃菜種植的農藝技術要求株距為25cm,南瓜為30cm。不同蔬菜品種在播種前先行調整好株距,進行試播作業,對2個蔬菜品種的株距進行檢測,娃娃菜株距為25±0.5cm,南瓜株距為30±0.5cm,完全滿足農藝技術條件。
改制后的機具播種株距的調整,可滿足株距為10、20、30、40、60 cm不同蔬菜株距要求。
7月,蔬菜出苗后,項目組在試驗地查看試播蔬菜的出苗情況,出苗比較齊全,無漏播現象,間苗工作量大幅減少。
機具改制后,在解決了原來在播種作業過程中存在的播量過大、株距不可調、對多種蔬菜播種技術要求適應性差的問題的同時,還節約了蔬菜種子成本,還為苗期管理效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尤其是將人工手推播種方式改制為動力機組播種,更是大幅提高了播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