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欣彤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1)
近年來,我國民族地區的鄉村旅游憑借優美的自然風光、濃厚的民俗文化、原生態的村落建筑等優勢蓬勃發展,但隨之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文章以廣西為例,通過文獻分析法、實地調查法、實證分析法等方法,研究鄉村旅游的生態化轉型問題。研究發現,鄉村旅游資源豐富,鄉村旅游具備生態化轉型的條件。但仍存在著生態建設薄弱、服務接待設施不齊全、特色文化資源開發不足、農業集中開發規模不大等問題,亟需進行生態化轉型。構建鄉村旅游生態化的發展模式,以生態環境保護和民族文化保護為前提,通過教育生態化、環保生態化、農旅、文旅結合生態化等路徑,有利于加快鄉村旅游的生態化轉型,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1)生態化發展模式。生態化發展模式是人們對工業化發展模式深刻反思所形成的,兼顧人口、社會、經濟、環境和資源可持續發展,能夠適應當下社會發展的模式。壯、瑤民族文化極具地方特色人文風情,在發展鄉村旅游時應格外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為此,筆者認為,生態化發展應堅持“G+S”的發展模式,即“綠色(green)+可持續(sustainable)”的發展模式。
(2)鄉村旅游生態化發展的“G+S”模式。該模式的各構成要素在結構上是一脈相承、緊密聯系的。各要素環環相扣,相互融合。該模式強調居民參與的重要性,以生態環境和民俗文化為關鍵要素,堅持“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理念,通過對當地村民、游客和經營者等利益相關主體進行生態化的有關教育,提高他們的生態保護意識。同時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結合實情制定相關政策,引導村民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推動生態、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更好地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A.綠色。該模式中“綠色”主要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應用科學的管理和技術,達到節能、減耗、減排目標;在消費過程中堅持綠色消費,適度節制,減少對資源的破壞與浪費。
鄉村旅游發展的各環節都要體現綠色,要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絕大多數的旅游景區是自然形成的,生態環境較為敏感,要對當地村民和開發商等進行生態化的相關教育,提高他們的生態保護意識,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傷害。農家樂餐飲生產過程要符合衛生健康標準,如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鼓勵游客自帶或使用經過高溫消毒的非一次性餐具;特色農產品生產綠色化,農藥含量符合國家標準;旅游紀念品的設計科學合理等。重視對資源的再利用,將原本已經荒廢的景點重新打造、完善,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B.可持續。該模式中的可持續主要包括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三方面。其中,生態可持續強調發展要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鄉村旅游不僅要重視對生態資源的保護,也要重視對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而經濟可持續不僅重視經濟量的增長,更追求質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鄉村旅游在發展中不斷推動著鄉村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社會可持續以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首要目的,要求發展要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發展鄉村旅游旨在發揮旅游扶貧的作用,加快脫貧致富的實現,更好地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狀況。鄉村旅游在環境保護方面缺乏充足的資金與技術支持,在發展中應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行,通過經濟發展來帶動環境的改善。社會持續是目的,鄉村旅游在發展中要特別注重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尊重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習俗,鼓勵與引導當地村民參與到鄉村旅游活動中,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從而助力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在生態文明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生態化的鄉村旅游極具發展潛力。但因本人能力有限,對于生態化的有關問題認識還不夠深入,使得這篇文章還不夠成熟,研究結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還有待進一步深入驗證。為了能夠給民族地區同類型的鄉村旅游提供借鑒,這篇論文還有待進行進一步的學習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