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新東歐》雜志網站1月30日文章,原題:室中龍 當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打破目前南高加索地區的地緣政治現狀的藩籬。此外,中國的雄心似乎不限于貿易和投資等經濟領域。中國在該地區日益活躍肯定使其有機會大大削弱俄羅斯和美國的地區影響力。
中國被中亞和東歐學者視為區域的改變者和穩定者,這其實不讓人意外。中國向南高加索的進軍早在2017年1月達沃斯論壇上就討論過。阿塞拜疆總統和格魯吉亞總理均力挺“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合作論壇”。兩國視中國為協助地區發展的重要投資者。本世紀前10年初,中國被視為是南高加索地區的小角色。傳統上,這里是地區大國如俄羅斯、伊朗和土耳其利益交織的地方。但隨著中國的進入,舊的地緣政治現狀的藩籬逐漸被打破。
目前,中國主要是擴展與地區的貿易,施加政治影響似乎不是最重要的。上世紀60年代后期前,中國的外交政策目標不同于現在。當時,北京的安全利益主要是在遠東。但冷戰之后,北京開始接受更廣泛的安全觀,中國的戰略規劃者開始不僅從軍事角度看“綜合國力”,還把它與經濟和全球政治聯系在一起。所以,按照中國當前的安全觀,北京要擴大影響力,將對南高加索地區安全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南高加索向來是地緣政治競爭的舞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對地區安全的影響是積極還是消極尚待見分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中國在該地區日益活躍是一個事實,現在的問題是面對這種變化如何調整適應。▲
(作者馬爾高沙·克拉科夫斯卡)
美國詹姆斯頓基金會《歐亞每日觀察》1月30日文章,原題:中國在中亞的“軟實力”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從某個角度講,中國在中亞具有巨大的“軟實力”。中國能夠而且確實以沒有帝國傳統的非歐國家形象出現——這與俄羅斯和西方不同。而且,中國表現出能夠平衡地區其他國家的影響力,并且以促進中亞貿易和發展的新興國家自居。因此,中亞國家許多年輕人把自己的命運搭上中國。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在地區的“軟實力”遠不如預期。這歸因于中國自身的傳統及中亞多數政府專制的特點。幾百年來,中國與外部世界往來注重政府與政府的關系。而中國的民間外交——如孔子學院和各類文化中心在西方以及中亞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也只是最近幾年才開始興起。最近,哈薩克斯坦學者高哈爾·努爾莎探討了中國在中亞的“軟實力”問題。她認為,中國與俄羅斯一樣,在運用軟實力方面屬于新手,因此奮起直追。▲
(作者保羅·戈布爾,向陽譯)
環球時報2018-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