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隨著新形勢的發展,公共藝術教育成為學校美育的主要途徑,公共藝術課程的開設和實施工作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在理念定位、體系構建、內容整合實施手段等方面都必須不斷探索和完善。
關鍵詞:公共藝術;課程建設;高校
一、研究背景
在探索與推進文化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人們對于公共藝術教育又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認識:公共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具體說來,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提高教育對象的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有助于培養教育對象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有助于完善教育對象的健康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新人才的系統工程中,公共藝術教育,已經并將進一步發揮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使用。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藝術教育基本上是以培養藝術家的專業藝術教育為主,如培養畫家的美術專業,培養歌唱家或演奏家的音樂專業,等等。隨著我國素質教育和高校改革的進展,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重要形式之一的非專業性公共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從現狀看,公共藝術教育還處于探索階段,從教育理念到教學實施都有待規范和完善。
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理念的定位
談到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首先應該定位的是課程理念,也就是藝術教育教什么(或者說培養什么、追求什么目的)的問題。人們普遍認為,藝術教育所教的應該是吹拉彈唱、書寫畫畫,使受教者掌握一門藝術技巧,從而提高藝術素養。這種理解其實混淆了公共藝術教育與一般專業藝術教育的區別,對公共藝術教育的教育目的認識不足。
公共藝術教育與一般專業藝術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有著重要區別。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性質是公共課,教育對象是全校各個專業的學生,其教育目的是通過藝術對他們進行綜合素質教育,最終實現能力培養和人格塑造。可見,兩者雖然都與藝術發生聯系,但專業藝術教育以對某一藝術種類的嫻熟把握為目的,公共藝術教育則是把藝術當作一種教育媒介來進行素質教育。
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正是讓受教者通過對藝術意象形式上的觀照、把握和精神意味的感受、領悟,完善自我,超越世俗,獲得高尚人格和充盈的精神世界。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正是通過這一途徑對受教者的人格發展產生影響的。
筆者認為,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理念要點有二:一是必須區別于傳統的專業藝術教育,不以藝術知識的學習和藝術技巧的掌握為本,而是以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提升、精神的塑建為要;二是不能把公共藝術教育等同于一般的知識教育、思想教育、技能教育,它以形象的、感性的獨特方式,以真、善、美的綜合效應對受教者的人格人性進行塑造,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因此,公共藝術教育以其獨特的教育價值與“兩課”、外語、計算機、體育等課程并列,共同構成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公共課體系。
三、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結構的構建
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和《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不斷完善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管理體制,盡快使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課程設置和藝術教育教學步入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促進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工作的健康開展,筆者所在的學院構建了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旨在提高非藝術專業大學生的藝術素養,增強在校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國務院在2015年9月印發了首份《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71號),提出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對學校美育工作,特別是普通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根據河南省學校美育的實際情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精神,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16年9月印發了《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意見》(豫政辦〔2016〕160號),對本省普通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工作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普通高校要在開設以藝術鑒賞為主的限定選修課程基礎上,開設藝術實踐類、藝術史論類、藝術批評類等方面的任意選修課程,并按照《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公共藝術課程,并納入學分管理。”
高校課程一般由必修課、選修課兩類課程構成。按照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的理念,周口師范院開設了《藝術導論》《美術鑒賞》《書法鑒賞》《音樂鑒賞》《舞蹈鑒賞》《影視鑒賞》《戲劇鑒賞》《戲曲鑒賞》八門藝術教育限定選修課程,并將《交響音樂賞析》《民間藝術賞析》《中國音樂簡史》《外國美術簡史》《當代影視評論》《現代藝術評論》《合唱藝術》《DV制作》八門課程以藝術教育任意選修課的形式列入本科教學計劃,以上課程每門均以2學分計量。這樣,既照顧了設計的均衡,又兼顧了個性發展的自由;既可以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自主設計,又可以使公共藝術教育的設計理念得以實現。
在公共藝術教育系列課程中,選修課程主要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從教師開課和學生選課來看,更像“拼盤”和“自助餐”,所以更應當具有豐富性,各門類藝術的知識講解、作品賞析、技法訓練都可以在此占有一席之地。
四、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
從宏觀框架上看,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活動應該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藝術一般知識的講授。藝術知識講授(包括藝術特性、藝術技法以及藝術歷史方面的知識講授)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藝術知識的掌握是受教者進行藝術活動的前提,是他們通過欣賞和創作進入藝術境界的工具和手段。豐厚的知識底蘊既是高品位欣賞品鑒的基礎,同時也是藝術素養高低的標志。當然,即使如此,我們也不可以把純粹的藝術知識傳授作為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否則藝術教育就會淪為藝術知識講座。
其次,必要的藝術技法訓練。雖然公共藝術教育不在于培養藝術家而在于人格塑造,但適當的藝術技法訓練在教育運作中仍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培養師范教育人才的需要。通過訓練與體驗的過程,可以達到提高審美能力和陶冶性情的目的,并使其內化為未來教師的基本技能。寫一寫、畫一畫、唱一唱,教學上并不刻意追求技法的爐火純青,而是重在過程,重在受教者訓練過程中的主體體驗,即在或寫或畫或唱的過程中對審美形式的感受、對生命情感的抒發、對生活意蘊的把握,以及想象力的馳騁、創造力的激發,等等,并且使他們積累在未來施教過程中的示范經驗。endprint
最后,藝術作品的欣賞品鑒。這是公共藝術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在公共藝術教育的教學運作中,知識講授、欣賞品鑒、技法訓練三方面整合為分而統之的有機整體,共同形成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的活動系統,雖然有主有次,但它們對于教育目的的實現都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在這個活動系統的有效運作下,藝術教育才能進入最佳的效應狀態。
五、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學手段的創新
可以說,在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公共藝術課程是一個獨具特色而又充滿活力的課程。能夠把這樣一個鮮活的課程上出品位,上出魅力,打造成精品課程,教學手段的創新是關鍵。雖然各門課程都存在教學手段創新的問題,但對于公共藝術教育課堂,手段的創新具有特殊的
意義。
藝術教育的媒介是藝術。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對于公共藝術教育的課堂教學來說,把藝術的色彩和旋律傳達給受教者,讓他們走進詩情畫意的藝術殿堂,感受美的魅力,體驗生命情感,沐浴理性之光,最充分的教學手段就是將現代教育技術引進課堂,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輔助教學。幾年來,筆者所在學院從開設公共藝術教育的第一堂課起,一直全過程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到現在,課件已經經過多次修改,也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相對于其他課程,公共藝術教育更需要多媒體教學。
作為教育的內容之一,美育決不是可有可無,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主要途徑,也決不是可有可無。通過探索和實踐,筆者認為,培養適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離不開藝術教育,提高民族素質,更離不開具備豐厚藝術素養的教師,因此,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待藝術教育的效益,把公共藝術教育提升到應有的高度來認識:在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學習實踐中,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
知識是有限的,而藝術開拓人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愛因斯坦。
參考文獻:
[1]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Z].2006.
[2]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71號)[Z].2015.
[3]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意見(豫政辦〔2016〕160號)[Z].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