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摘 要:中職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越來越成為促進中職生健康、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本文通過分析培養中職生非智力因素的理論基礎、中職生非智力因素培養存在的問題、中職生的發展特性以及非智力因素對中職生的作用和意義,探討中職生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中職生;非智力因素;必要性
傳統的教育模式以及教學理念,對學生的智力因素要求很高,因此智力因素備受教育領域的重視。至于對學生發展同樣起著重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是什么,在教育教學中該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尚未引起關注。作為特殊群體的中職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他們的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不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還存在種種問題,以至于阻礙中職生的健康成長與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大量的調查訪談分析,從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理論基礎入手,根據中職生的特殊性、中職生非智力因素培養中的問題以及非智力因素對中職生的作用和意義,分析中職生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必要性。
一、中職生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理論依據
通過對“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和“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分析,證明非智力因素在教育領域所處的重要位置,以及對中職生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必要性。
(一)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
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生,必定具有正確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飽滿的學習熱情、堅強的學習毅力、積極完美的性格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又促使學生更加全面發展。馬克思曾指出“未來教育對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早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本身要受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制度以及社會分工等條件的制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起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生產力、改善生產關系的作用。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即改變那種只重視智力因素對知識獲得的影響、忽視非智力因素對學習效果的作用的教育,做到把非智力因素引入教育中。
(二)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對傳統的標準化智力測驗和學生成績考查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傳統的智力測驗過分強調語言和數理邏輯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紙筆測試的方式,過分強調死記硬背知識,缺乏對學生理解能力、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客觀考核。因此,是片面的、有局限的。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除了智力以外,還要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當然,這也為非智力的提出以及在教育教學中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多元智能理論還要求我們樹立了一個積極樂觀的學生觀,即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和可取之處。即在智力因素發展方面一般,或者并不樂觀的學生并非不可培養,教師可以從學生的非智力方面著手,了解學生的特點,并相應地采取適合其特點的有效方法,使其得到健康發展。另外,多元智能理論還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發展觀。學校教育的宗旨,應該是開發多種智能并幫助學生發現適合其智能特點的職業和業余愛好,應該讓學生在接受智力培養的同時,非智力因素方面也能夠得到重視,并健康發展。
二、中職生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客觀必要性
(一)中職生的特殊性
1.中職學生學業成績偏低,智力水平正常
中職教育作為教育金字塔中的基礎層面,主要任務是為社會基層培養有職業理想和職業技術的勞動者。在經過初升高的篩選之后,選擇中職教育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學習成績偏低的,上高中后升學無望的初中畢業生。這部分學生進入中職教育后,很快就暴露出課堂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習慣不良、厭學盲從的現象。經過研究發現,中職生智力水平沒有任何問題,均屬于智力正常范圍內,但普遍存在學習方法不當、好逸惡勞、缺乏將強的意志、眼高手低、無奮斗目標等問題,導致學習效果欠佳。
2.中職生心理發展不平衡性
中職學生正處于青年初期,生理趨于成熟,而心理發展卻相對滯后。他們在情感、意志、道德、社交等方面已有了較大進步,但仍不夠完善。中職學生生理與心理發展上的這種不平衡性有弊也有利。“弊”在于導致中職學生產生種種心理矛盾和沖突,表現出一種成熟前的動蕩性。“利”則主要體現在其心理發展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可以通過正確引導,為其個性發展、人格成長、社會意識的成熟創造良好的條件。
3.中職生心理發展的矛盾性
中職學生,在心理上日漸成熟,但與普通高中生相比,他們又常常因為社會評價、發展前景等影響產生較強的自卑感。同時,中職學生也不乏爭強好勝的心理,易在現實的困難中受挫,在自我防御心理的反向作用下表現出自負、反叛、桀驁不馴的心理或行為。這種在自信與自卑間的搖擺,對中職學生實現自我同一性產生負面影響,造成心理的矛盾狀態。
(二)中職生非智力因素存在的問題
1.情緒不穩,情感淡漠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處于青春期的中職生: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具有明顯的情緒良機性,遇事易興奮、激動或憤怒、悲觀;社會情感淡漠,自我情感脆弱。部分中職學校學生由于受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社會情感淡漠。對人對事態度冷淡,漠不關心,對集體活動冷眼旁觀,置身于外;情感嚴重壓抑,情緒體驗消極。受社會大環境影響,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進入職業學校只不過是領到一張臨時的打工證,將來不會有出息的。在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中職生常常身感疲憊,心理壓抑,易產生抑郁、悲觀等消極情緒體驗。
2.具有惰性及逆反心理,志向水平低
中職學生在學習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思上進,只圖安逸自在,玩字當頭,混字領先,怕動腦筋,缺乏吃苦精神,不愿在困苦中學習。逆反心理強,而他們又常是被老師批評、指責的對象,因此他們對教育反感,對學習反感,普遍志向水平低,沒有遠大的理想及抱負。
3.學習動機不強
學習動機是學生成才的起點和直接動力。有研究者調查發現,中職學校學生普遍顯得抱負水平低下、學習期望目標不高,更缺乏社會性目標。學習困難歸因障礙嚴重,以致造成他們缺乏學習興的內驅動力,求知欲不強、學習自信不足。據調查發現,92%的教師認為中職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具體表現為:一是懶惰行為。不愿上課,經常曠課,貪玩,不按時完成作業;二是容易分心。上課不能專心聽講,情趣容易轉移;三是厭倦情緒。對學習冷漠,畏縮,無精打采,上課經常睡覺;四是獨立性差。學習常處于被動狀態,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極少有獨立性和創造性。endprint
4.性格不完善
中職學生具有明顯的自卑感及失落感。由于他們學習成績差,一時無法彌補他們在群體中落后位置,家長的埋怨、教師的指責及同學的歧視導致自暴自棄,不思進取,從而形成一種心理定式,即“我不如人”,長期生活在一種頹喪、抑郁的氛圍中。性格膽怯也是他們差的一個原因,學習碰到困難不敢向教師請教,不愿暴露自身的弱點,怕別人譏笑,結果是學習上遇到困難得不到及時解決,形成惡性循環。
5.學習情趣不濃
通過調查發現,中職生很多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更有一部分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開設的課程不滿意,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不了解,沒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6.缺乏責任意識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中職生責任意識呈現出弱化趨勢,表現在:自我意識濃重,個人責任淡化;功德、紀律意識低下,角色責任弱化。在一些中職學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不高,混日子、混文憑的大有人在,考試作弊現象格外突出;個人責任社會責任錯位。責任感是衡量個人對社會對他人所負的道德責任感情。中職生因長期沉浸在家庭的關懷中,逐步形成了對家庭依賴,而對社會、對親人卻缺乏比較明確、強烈的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的缺乏導致了一些中職生自我人格缺陷,責任意識的狹隘。當個人和集體利益沖突時,更多地強調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拋棄社會責任。
三、中職生非智力因素培養的作用和意義
從心理學上講,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目標和抱負等,是智力發展的內在因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一個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發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發展,還可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從一定意義上講,非智力因素是成功的基本條件,是人生決勝的關鍵。我們應正確認識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和充分發掘非智力因素的潛能,從而促進中職生持續、健康成長和發展。
(一)非智力因素是影響職教的關鍵
非智力因素是影響職教的關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培養和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是職業教育目標內涵的必然要求。職業教育除了向受教育者傳授知識、技能外,還應在個人自尊心、自信心、道德、美感、事業心和責任心等方面加以培養,塑造個性,塑造完美的人格;第二,非智力因素是組構職業教育目標外延的直接要素。職業目標的外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社會與職業道德等非智力因素,而職業指導就是通過分析和測定人的職業能力、職業意向及性格、價值觀等特征,幫助人們合理制定職業計劃和選擇職業,這里的意向、性格以及價值觀等也屬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疇;第三,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培養是落實職業教育目標要求的有效途徑。古今中外大量事實證明,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實際上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入職校的生源主要是中下等程度的考生,這是眼下職業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差生的智力通常并不差,他們的欠缺往往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因而重視中職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成為促進中職生健康成長、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素質教育的本質是關注人、發展人、依靠人,是針對應試教育而言的,是培養人適應能力的教育。學校素質教育體現在德育工作方面,就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養,即“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的培養。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注意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順應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重要舉措。這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而且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重要的意義。
(三)職業院校的特點決定非智力因素對培養學生的作用
中等職業學校是培養和提高人才職業素質的重要基地,在實施具體教學目標過程中,必須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只有把培養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才能確保所培養的學生無論是在專業技能、綜合素質或綜合能力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生源素質普遍偏低,總體上表現為:文化基礎知識不牢固,知識面窄;不會學習,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感興趣;思想道德修養差,缺乏責任感;社會適應能力差等方面。要想改變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現狀,就必須加強對中職學校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四)非智力因素使中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中職畢業生不僅應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實踐技能等智力因素,還應該具有優秀的品質、堅強的意志、團隊協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中職生綜合素質的兩大方面,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往往更受用人單位青睞。因此,非智力因素在中職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只有加強對中職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為用人單位所歡迎的合格人才。
(五)非智力因素在培養中職生創新能力方面具有推動作用
創新活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智力活動過程,創新能力包含了許多非智力因素,只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相互支持,創新能力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效應。濃厚的興趣是創新活動不可缺少的原動力,能夠激發高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的靈感。開闊的視野可以促使中職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中職學生敢于創新。堅強的意志可以幫助高職學生保持創新的勇氣,克服失敗、松懈、半途而廢的消極情緒。鮮明的個性使中職學生不滿足于盲從權威和世俗,敢于嘗試和挑戰。
參考文獻:
[1]劉桂英.談中職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J].職業技術教育論壇,2010(9).
[2]何衛寧.淺談中職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J].廣西輕工業,2011(3).
[3]劉育穎.注重中職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J].職業教育,2008(12).
[4]王歐萍.淺談提升中職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J].職教新觀察,2008(7).
[5]丁燕文.培養非智力因素,提高學生職業素養[J].教育教學研究,2011(2).
[6]成連連.中職學生非智力因素再培養的實踐與分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4).
[7]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8]馬進發.中國職業教育研究新進展2007[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