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茜
2017年11月8日,第四屆世界浙商大會的重要人才活動——浙江·杭州國際人才交流與項目合作大會上,杭州飛像科技有限公司帶著研發的三類“黑科技”產品亮相展示區,令參觀者真實地體驗到科幻大片中懸浮在半空中的虛擬圖像技術。
技術+機遇 =“我們的公司”
“張兵博士是我們公司的CEO,她作為公派出國的科學家,同其他科學家組成一支團隊,將無介質懸浮投影這項技術研制成功,在技術儲備足夠的前提下,趕上國內的雙創熱潮,為我們提供了自由的創業環境。”
這時,李俊從傳統行業的十年職業經理人正式進入科技領域,結識了張兵博士,成為一名創業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開始共同思考如何把這項成果成功在國內落地。
杭州飛像科技有限公司就這樣在2015年落戶于杭州經濟開發區的“下沙科技城”。
2015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中國國家戰略,據統計,截至2016年3月,中國已有1000多家民營企業獲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
“公司剛剛成立的時候,我們用了一年的時間來匹配國內行業的現狀,在產品和技術上不斷進行優化;2016年到2017年這兩年的時間,國家重視發展軍民融合,機緣巧合,我們發現,研制的技術在一些重要的、機密的領域可以發揮作用,開始將視野轉向這個方向,并且在2017年拿到了首輪融資。”聯合創始人李俊說。
如今,公司已發展成以無線充電、空中成像多媒體等新技術為核心技術,實現技術的量產化、大型化研發,通過空中成像提詞系統、智能家居、親子教育設備開發,與CBD、旅游業等公司合作,逐步實現產品的實用化、產品化和市場化。
“我們的初衷是運用國際領先的空中成像技術,進行市場化產品研發、實現科技成果落地”。李俊介紹道。
看得見摸不著的空中成像
飛像科技的空中成像技術,不是完全“憑空”的,需要借助一塊“透明玻璃”。它是由無數個納米級別的小棱鏡構成的大棱鏡,光線透過材料層,會打散其原有的傳播路徑,在材料層上方不依賴屏幕重新聚焦成像。這也成為飛像科技研發出的核心技術。
在這個技術基礎上,衍生出內容模塊、顯示模塊以及交互模塊這三個模塊的產品化硬件方案,以材料層“透明玻璃”和能夠兼容的多種電子屏幕做顯示模塊,通過USB或藍牙等方式連接內容模塊,最后實現用戶與空中的成像進行手勢互動。
2017年11月8日,在第四屆世界浙商大會的重要人才活動上,杭州飛像帶去了三類產品,參加展臺的成果展示。空中成像單向提詞器將活動的發言稿以裸眼3D的成像效果懸浮在發言臺機器屏幕上方,而坐在臺下的觀眾看到的是發言者和發言臺,至于懸浮的文字,是看不到的;基于實物的360度全角度蜃影,可用于博物館文物的展示,做到文物在恒溫恒濕的穩定環境保存,同時又可以讓參觀者通過空中成像觀看文物的三維立體圖像;第三類是空中無介質3D水母成像樣機,這些產品都在展示現場得到肯定和贊賞。
“像提詞器,不單單是可以看文字,還可以替換成游戲、廣告圖像等,我們保持自己核心技術的同時要做的是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再比如汽車行業中的整車技術和概念車型展示在空中成像上都是有一定需求的,我們相應地會隨市場的走向而調整自己的產品方案。”李俊說道。
在技術的迭代上,目前空中成像可能沒辦法取代手機、電視這種當下流行的屏幕成像方式,但是飛像科技實現了電子屏幕畫面1∶1比例的空中成像,將科幻電影里出現的場景還原到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的奇思妙想,為他們提供一種新的視覺選擇。
“未來,我們要將空中成像技術做成產業鏈,用新技術拉動一個產業的發展。具體到行業對接上,我們會提供更完備的解決方案,在產品上更多地關注其實用性。在企業端,我們的科研團隊會繼續發力,通過技術上的科技研發與一些大企業進行戰略合作;在客戶端,我們嘗試做創新型、發明型的小產品,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實用助手。”李俊這樣描繪著公司未來的藍圖。
“遇到張博士,我很幸運”
杭州飛像科技的無介質浮空投影項目在上海聯創杯暨第二屆航空工業“聯創杯”創新創業大賽復賽中一路過關斬將,從32個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此次復賽分為“創新”和“創造”兩個主題,杭州飛像科技以技術創新為創造力,基于技術制定商業計劃,一步步地去落地,項目最終獲得了評委的認可。
“創新+創業不一定是完美的結合,創新需要技術、知識、資源的積累,而創業最后的成果沒有產生價值,那創業就是徒勞的。科學家可以創新,但是不一定能創業,相反創業者如果沒有技術創新,創業也會遇到很大阻力。”李俊談到自己對雙創的理解。
杭州飛像科技公司作為一家誕生在雙創熱潮中的企業,目前取得的成就離不開創始人張兵博士,她同時也是公司核心技術的研發總負責人。
張兵博士長期從事多媒體信息/展示技術、多媒體通信網絡技術、二維(面)通信、空中成像等基礎及應用開發研究,參與了 IEEE802.11s國際標準化,在IEEE Trans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了90多篇學術論文和7篇綜述論文,并取得了包括美國、中國以及日本等國家的20多項專利。最早在2010年與研究院同事在國外共同創辦了研究院扶持的實體創業公司,從事空中成像光學元件的量產化及空中成像多媒體系統的開發及產品化。
“我慶幸自己碰到了張博士,與科學家團隊一起,互相尊重彼此的商業模式和知識技術,相互之間配合、理解,這兩者恰當的結合,詮釋了雙創的1+1>2的效果。”李俊感慨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