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鳳云++武魯英
摘 要:本文對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教院校實施分層教學進行研究,主要從特教院校學生的自身特點、知識水平、認知能力、溝通協作能力等方面進行分析,依據分析結果對融合教育下特教院校分層教學進行研究,包括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評價教學效果三個環節。通過研究發現,分層教學有利于提高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教院校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融合教育 特教院校 分層教學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10(c)-0236-02
近年來,由于越來越多的殘疾學生渴望和健全學生一樣,接受同樣的教育,所以特殊教育慢慢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當前,國家高度重視特殊教育,2016年全國政協召開特殊教育專題會議,提出殘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倡導特殊學生走進普通學校班級隨班就讀,接受平等教育,但隨著殘疾學生走進普通學校課堂,諸多問題逐漸顯露,教育教學效果有待提高[1]。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目前,我國特教院校大多同時招收殘疾學生和健全學生,在融合教育[2]背景下,實現殘健學生在同一課堂環境下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平等接受教育,最終回歸主流社會,這是特教院校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
但由于班級學生差異比較大,部分殘疾學生會因身體缺陷而難以適應,如果融合只是學習環境上的融合,依舊采用傳統授課方式,這既不能體現教育公平,也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所以,改變我國特教職業院校目前的教學模式,實現個性化教育,分層教學是不二選擇。在當前情況下,如何結合特教院校教學對象的特點進行分層教學的實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 教學對象研究
在融合教育課堂,特教院校教師對教學對象的自身特點、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等進行研究,采用手語、講解、多媒體等多種方式相結合進行授課,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跟進和理解。
2.1 教學對象自身的特點
由于特教院校是殘健結合的教育,隨班就讀[3]的殘疾學生分為聽障學生、視障學生、肢體障礙學生等。其中,聽障學生聽力受損,接收視覺的內容較為敏感;視障學生視力受損,接收聽覺、觸覺的內容較為敏感;肢體障礙學生因肢體器官損傷或功能缺陷以致肢體活動困難,但接收聽覺或視覺的內容沒有問題。因此,聽障學生和視障學生弱化的地方正好相悖,不適合同堂上課。
2.2 教學對象的知識水平
殘疾學生由于諸多原因,一般在特教學校學習。由于學生自身特點,接受知識和分析問題能力較低,學習內容主要源于教材,對知識的寬度和深度缺乏一定的延伸。聽障學生主要通過手語或唇語獲取信息,視障學生主要通過聲音獲取信息,獲取的信息量大大降低。所以,總體上學生的知識水平較低。
2.3 教學對象的認知力、適應力和協作能力
由于學生殘疾程度和學習能力的差異,以及前期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導致其認知力、適應力和協作能力有很大差異。
認知能力是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信息后進行加工、儲存和提取的能力[4]。殘疾學生由于自身原因,信息來源受限,提取的信息量少。通過融合教育,殘疾學生和健全學生在相同環境下接受教育,突破其原來信息來源的局限,收到的信息量會越來越大,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其認知能力,激發學習的動力,接受更高級、更深層次的教育。
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他們和普通學生一樣面對同樣的課程、同樣的授課環境,統一的現代化教學方式,而不再是以前為他們特設的單一學習環境,這需要克服內心的障礙,調整心理狀態來適應大學的教學模式,較強的適應能力有助于認知能力的提升。
認知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離不開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的培養。尤其在當今融合教育環境下,小組協作學習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教學方式,通過和健全生的溝通協作,進一步加深知識的學習。協作、溝通能力的培養,更有利于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2.4 教學對象的自學能力
自我學習能力是在沒有老師和同學幫助或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自身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進行學習的能力。在非融合教育環境下,老師盡最大努力對殘疾學生進行細致的輔導,想盡一切辦法幫助殘疾學生學習,導致學生失去了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過分依賴于老師的教,阻礙了學生主動擴充知識的積極性。融合教育環境下,殘疾學生和普通學生一起學習,參與活動,一般采用小組協作學習,這就需要殘疾學生克服自身障礙,主動學習,加強和老師、同學的溝通交流,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完成學習任務[5]。當前正處于互聯網+的時代,利用網絡學習是一項必備的學習技能,這對殘疾學生提高自我學習能力來說尤為重要。目前,很多特教院校均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配備了必要的教學輔助軟件和學習平臺,像視障學生的讀屏軟件、聽障學生文字交流平臺等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提供了保障。
3 分層教學的實施步驟
在融合教育環境下,實施分層教學必須考慮學生自身特點、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等幾個方面的因素,這關系到課程的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效果的評價,進而關系到融合教育的教育目標。
3.1 確定教學目標
在融合教育環境下,學生情況復雜多樣,存在層次差異,每個階段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自己選擇所學內容,為以后工作、升學或自主創業奠定基礎。
學生如果選擇就業,那么所學內容應該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主要培養學生關鍵職業技能方面的競爭力;如果選擇升學,那么所學內容應該以理論知識為主,通過輔導班提升學習成績,為繼續深造奠定基礎;如果選擇創業,那么應該以培養職業素養為核心,包括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扎實的理論知識,過硬的能力素質,為學生創業打下基礎。
教師通過對教學對象的分析,結合課程的知識結構,確定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要體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層次和溝通、學習、協作等能力層次。要求所有學生對重點知識都要掌握,難點知識根據學生各自的情況靈活掌握。要求肢體殘疾和健全生能達到溝通無障礙,具有較強的小組協作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聽障和視障學生溝通基本無障礙,具有小組協作、自主學習能力等。endprint
3.2 設計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設計依據教學目標,篩選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等,教學過程設計體現所有學生都要掌握重點內容,部分學生掌握難點內容,使知識呈現梯度。篩選的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當前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包含所能考取證書的知識點,體現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教學活動,要求體現知識與技能、職業與學業的結合,體現學生對知識和技能掌握的層次性。
比如,有聽障學生參與的課程,授課內容可視化要強,通過背景渲染、圖片感知、指示性的語言標識、播放有字幕的視頻等方式進行設計;有視障學生參與的課程,授課內容主要通過講授、觸覺感知等方式體現,具體實施時輔助播放音頻、有聲音的影像資料以及觸覺感知等方式。在教學活動環節,教師設計一些和所學知識有關的任務,所用知識區分重、難點,安排學生分小組協作。學生根據任務要求,小組內相互溝通、分工合作,最終提交任務。教師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對提交的結果進行分層次點評,點評過程中對重點、難點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分析。
3.3 評價教學效果
分層評價,要求教師對不同平臺上的學生依照教學目標,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看到每個學生在各自平臺上的進步。
依據教學目標,對學生的能力、知識掌握情況等進行評價[6]。在分層教學活動環節,教師根據活動完成的情況,對照教學目標,分層次分析點評,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
教師通過考試或考查的方式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操作技能進行考評,對試卷進行分析,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進行評價。教師通過教學過程性考核以及期中、期末考評等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這樣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4 結語
融合教育是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特教院校開展分層教學使融合教育的實現成為可能。由于融合教育的課堂兼容殘疾學生和健全生,不同類別學生各方面均有差異,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積極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溝通能力、協作能力等,使之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會發生動態變化,分層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評價標準等也是不斷變化的,所以融合教育背景下分層教學的具體實施也是一個長期研究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李堅強,陳俊金.畢業生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教育的滿意度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2):104-106.
[2] 雷江華,羅司典,亢飛飛.中國高等融合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殘疾人研究,2017(1):4-12.
[3] 童琳,顧定倩,周利華,等.隨班就讀與融合教育——基于教育公平視角的比較[J].綏化學院學報,2017(1):12-16.
[4] 楚洪波,吳啟航.視障大學生接受融合教育的能力條件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7(1):117-120.
[5] 張玲.普校與特校的融合[J].現代特殊教育,2017(1):69-70.
[6] 劉曉美,許家成.融合教育實施中的動態評估與干預系統[J].綏化學院學報,2015(1):25-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