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吳瑕
2017年1-12月瀘州港實現進出口貿易額55.8億元,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完成進出口貨值6.3億元,激增5.4倍,征稅1.1億元,激增6倍。
飄紅的數據不僅是對瀘州經濟發展最好的市場檢驗,更是川南臨港片區不斷推進自貿區制度創新體系改革的成果,尤其是在通關便利化方面,川南臨港片區創新推出“江上申報,抵港驗放”作業模式,通關時間較過去縮短了1—2天,口岸吸引力不斷增強。作為“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瀘州以港口為“圓心”創新通關制度,以“磁鐵效應”般的速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來企業入駐,助推瀘州跑出“港口經濟生活圈”的加速度。
?問題變導向,需求倒逼變革
穿城而過的長江為瀘州發展提供了天然的航運資源,依托長江這條黃金水道,瀘州正逐漸成為輻射川滇黔的航運樞紐中心,吸引了大眾、豐田等大型汽車制造企業通過水運進口汽車零配件。
雖然水運有著成本低的優勢,但冗長的通關申報流程、漫長的審核時間等都為企業的生產增添了許多不確定因素,而瀘州港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口岸,能否快速通關成為企業最關心的問題。
一直為四川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代理報關的四川樂捷物流有限公司瀘州分公司經理楊國容深有感觸:“豐田汽車在生產中,一直遵循‘零庫存的原則,生產環節是一環扣一環,如果運輸環節出現延誤,整個生產都會受到影響。”
楊國容說:“像這種情況,我們如果按照傳統通關模式,貨物到了瀘州港,卸了船再核銷轉關單,再申報,時間就會延長,而且也會增加貨物在港口堆放的費用。要是海關在審單過程中發現問題需要報關企業重新申報的話,通關所花費的時間就會更長。”
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核心,“江上申報、抵港驗放”作業模式應運而生。
2017年4月,川南臨港片區正式掛牌成立,為了進一步提升瀘州港的通關效率,成都海關駐瀘州辦事處全力推進川南臨港片區貿易便利化制度創新體系建設,“2016年到2017年6月,我們共接受‘江上申報、抵港驗放作業模式1912票。”成都海關駐瀘州辦事處通關科科長王敏表示。
“現在貨物還在江上運輸的時候,我們就能提前向海關申報、審核,貨物抵港后,海關現場接單、驗放,大大節約了通關時間。”相比傳統的通關模式,楊國容說,“江上申報、抵港驗放”的作業模式為一些急于提貨生產的企業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通關提速,向改革要成效
2017年,川南臨港片區全國首創“保稅物流中心與港口出口聯動”“江上申報、抵港驗放”等模式,進口通關時間壓縮到12.8小時,同比降低47.7%,出口通關時間壓縮到1小時,同比降低79%。通關效率的提升,是川南臨港片區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的成果。作為一種新的通關作業模式,成都海關駐瀘州辦事處設立專人處理崗,安排業務骨干專門處理“江上申報、抵港驗放”的業務。
但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用“江上申報、抵港驗放”。王敏說,這種模式主要針對進口轉關貨物,為了做好風險防控,我們要求企業的管理類別是一般認證企業以上,收發貨人或是代理公司必須如實申報貨物,一旦發現企業有違規行為,將暫停其使用“江上申報、抵港驗放”作業模式,“到目前為止,采用該模式申報的企業都是四川關區內資信比較好的重點企業,還未出現不規范的行為”。
現在,“抵港即放”在瀘州港已不再是夢,卸船后的貨物可直接運抵工廠生產。“即便是遇到需要查驗情況,貨物在抵港后,將直接被拖到海關的查驗平臺,省去了貨物從船到堆場再到查驗平臺的時間。”在提速川南臨港片區的發展中,王敏說,海關的改革步伐從未停止。
為發展而改革,向改革要成效。
以“江上申報、抵港驗放”為代表的通關便利化改革,大大提升了口岸的吸引力。據統計,目前入駐川南臨港片區在海關注冊的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有178家。
“通關效率提高了,企業選擇瀘州港通關的概率更大了,瀘州港的知名度也提高了。”在楊國容的印象中,川南臨港片區成立后,一大批手機、電腦等高新產業紛紛入駐自貿區,還能夠買到“瀘州造”的手機。
改革紅利正在川南臨港片區落地生根,截至2017年12月底,川南臨港片新增注冊企業3041家,注冊資本達249.37億元;瀘州港集裝箱吞吐量55萬標箱,貨物吞吐量3492.98萬噸。
?生活提質,通關改革顯能效
左手緊握通關便利化帶來的經濟紅利,右手抓住自貿區發展為老百姓創造的品質生活。“我不僅僅是一名海關工作人員,更是一名土生土長的瀘州本地人。”這些年,城市一點一滴的變化都被王敏看在眼里。
以川南臨港片區成立為發展契機,在瀘州發展的同心圓里,“江上申報、抵港驗放”作業模式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節省通關時間的基礎上,川南臨港片區還創新打造“零費用”口岸,由政府包干購買口岸服務費用,預計年節約企業通關成本2000萬元左右。企業成本的降低,讓普通市民在購買進口商品的時候能享受到更實惠的價格。
在瀘州進口商品保稅直銷中心,市民周女士正在選購商品,不一會兒購物車已裝得滿滿的,“這里不僅能買到地道的法國葡萄酒,日化商品和進口零食也很多,關鍵是價格還很親民”。
與周女士一樣,王敏也切身感受到了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成立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現在每個月去自貿區買東西已經成為我的日常生活。”在王敏眼中,川南臨港片區的掛牌,是瀘州經濟騰飛的一個里程碑,也是瀘州的一張漂亮名片。
不僅能到實體店購買商品,市民通過跨境電商購買商品的物流速度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保稅物流中心購買零食,如果是保稅備貨,兩三天就能收到貨,如果是保稅直購,一般只需要十五天左右,以前至少一個月才能收到貨。”便利的購買方式,讓楊國容和辦公室同事經常通過跨境電商購買進口零食、護膚品等。
改革的一小步,帶來的是企業和群眾獲得感提升的一大步。川南臨港片區從通關便利化改革入手,為瀘州貿易便利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年川南臨港片區力爭141項試驗任務全部推進實施,完成120項,復制經驗150項以上,形成制度創成果100項以上,新增注冊企業3500戶以上。”川南臨港片區管委會負責人說,今年將繼續加強與成都海關的合作,推進全國通關一體化的銜接,進一步提升整體通關效率。(責編:余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