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標定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為四川各項事業的發展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在準確把握我省發展條件的基礎上,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作出了新時代四川發展的戰略安排,繪制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加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美麗繁榮和諧四川,在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走在前列”的宏偉藍圖。這一戰略安排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為實現“兩個跨越”、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勾勒了清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邁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如何實現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奮斗目標,關鍵是要著力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
準確判斷與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及其發展變化。基于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和對歷史方位的清醒認識,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作出重大戰略判斷,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一是體現了繼承性。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分別于黨的八大、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和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作出科學判斷。綜觀這三次不同表述,都是從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兩個層面來展開分析,表明黨中央一以貫之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方法論,堅持辯證法和唯物論的統一。二是體現了創新性。自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一直沒有發生變化。黨的十九大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的新判斷,是36年來的首次改變,體現了黨中央在著力解決發展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的政治智慧和理論勇氣。三是體現了時代性。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深刻總結,是基于當前國情的科學判斷。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更是順利實現“兩個跨越”、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前提。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最根本的是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作出判斷,將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體現在多方面,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最根本的,從深層次決定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作出這一判斷,其原因在于“三個沒有變”。一是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二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沒有變,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三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沒有變,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三個沒有變”,集中反映了我國還沒有完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任務,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競爭力和創新力不強,實現人民共同富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社會生產力水平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還存在不小差距。無論是在全國還是在四川,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十分突出。其中,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和結構不平衡;經濟發展的不充分主要體現在創新不充分、改革不充分和開放不充分。
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四川實現“兩個跨越”的關鍵環節。破解新矛盾,實現新目標,四川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加快經濟強省建設步伐。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發展實體經濟,著重提高供給質量,加快培育新增長點和新動能,顯著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要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積極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科學發展、加快發展。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解決好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確保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城鄉居民,同步提升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抓好全面創新改革,充分發揮創新主體能動性,推動形成全社會尊重創新、支持創新、參與創新的良好局面。 (蔣永穆/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曉磊/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 (責編:裴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