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
在中國廣袤的亞熱帶土地上,有著這樣一種特殊地形:它擁有錐狀峰林、坡立谷、石林、石溝、石牙、漏斗洼地、陰潭、溶洞、落水洞、地下河、間歇泉、瀑布等形態,這就是喀斯特地貌。中國的南方喀斯特地貌廣泛分布于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廣西等地,孕育了很多珍稀動植物種群。

作為攝影師和地理愛好者,我非常熱衷于到中國各地拍攝奇特的地貌。2010年和2017年,我分兩次踏上喀斯特地貌比較集中的貴州荔波地區,用相機記錄下了這片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生態現狀和發展變化。
南方喀斯特現狀
2017年11月中旬,我從貴陽坐大巴車,花了約三個小時到達位于貴州黔南州腹地的荔波縣城。
雖然北方各省已經進入初冬時節,但站在玉屏山上俯瞰荔波縣城,這里依舊滿山滿坡的蔥綠色。路兩旁的三角梅開得正艷,繞城而過的樟江如玉帶環腰,樟江兩岸大節竹依舊翠枝長垂,兩艘小船揮槳江上,十幾只鴨子在江中你追我趕,山上的柚子樹依然有果子沒有摘凈,村民正忙著燒稻田里的枯草,白色的煙霧沿著稻田帶狀飄散,好一幅美不勝收的山水風景畫。
陪同的荔波縣文聯玉主席,向我簡略地介紹了一下世界自然遺產地荔波的最近發展情況:“在2007年6月27日召開的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由貴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與云南石林的劍狀、柱狀、塔狀喀斯特以及重慶武隆的天生橋、地縫、天洞的立體喀斯特共同組成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入選了《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六個、貴州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而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荔波茂蘭至今仍保存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
“其實不止荔波有喀斯特,2014年6月23日,由施秉云臺山、廣西桂林喀斯特、重慶金佛山喀斯特和廣西環江喀斯特(荔波喀斯特拓展地)組成的‘中國南方喀斯特第二期項目,在卡塔爾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云臺山為代表的施秉喀斯特成為繼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之后的貴州第三處世界自然遺產地。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就是在與荔波僅200千米的平塘縣巖溶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啟用的,這也是喀斯特地貌最大的應用價值。”玉主席如是說。
四季長青的地球綠寶石
荔波喀斯特是貴州高原和廣西盆地過渡地帶錐狀喀斯特的典型代表,其最典型的景觀是峰叢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也因此,荔波的喀斯特地貌才滿足了世界自然遺產的多個標準:峰叢景觀與峰林景觀呈有序排列,向世界展示了這里的地貌演化與遞變;這里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孕育了眾多的珍稀動植物;這里還有四季常青的植被,不僅可以揭秘大陸型熱帶-亞熱帶錐狀喀斯特的地質演化和生物生態過程,還是研究裸露型錐狀喀斯特發育區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自然基礎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平衡的天然試驗場所。
最受人青睞的荔波小七孔景區是“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核心區之一,這是一個寬僅一千米、長不足十千米的幽谷,也是匯聚山、水、林、洞、泉、瀑、湖、石于一體的超級“盆景”。在這個約三百米的河谷里,叢生著猶如翡翠屏障的喬木和灌木,形成了“水在石上淌,樹在水中生”的奇景。
距離小七孔僅三千米的大七孔景區,以原始森林、地下湖、峽谷、伏流為特色,這里也有一座高60米、厚10米、寬20米與重慶武隆相似的喀斯特天生橋,溶洞中流出的暗河水穿橋而過,儼然是大自然造就的凱旋門。
荔波喀斯特是貴州高原和廣西盆地過渡地帶錐狀喀斯特的典型代表,其最典型的景觀是峰叢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也因此,荔波的喀斯特地貌才滿足了世界自然遺產的多個標準:峰叢景觀與峰林景觀呈有序排列,向世界展示了這里的地貌演化與遞變;這里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孕育了眾多的珍稀動植物;這里還有四季常青的植被,不僅可以揭秘大陸型熱帶-亞熱帶錐狀喀斯特的地質演化和生物生態過程,還是研究裸露型錐狀喀斯特發育區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自然基礎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平衡的天然試驗場所。
最受人青睞的荔波小七孔景區是“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核心區之一,這是一個寬僅一千米、長不足十千米的幽谷,也是匯聚山、水、林、洞、泉、瀑、湖、石于一體的超級“盆景”。在這個約三百米的河谷里,叢生著猶如翡翠屏障的喬木和灌木,形成了“水在石上淌,樹在水中生”的奇景。
距離小七孔僅三千米的大七孔景區,以原始森林、地下湖、峽谷、伏流為特色,這里也有一座高60米、厚10米、寬20米與重慶武隆相似的喀斯特天生橋,溶洞中流出的暗河水穿橋而過,儼然是大自然造就的凱旋門。
荔波的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上。因其地處中亞熱帶南緣,又加之喀斯特地貌復雜多樣,且森林生態空間廣闊,蘊含著豐富的動植物種類及遺傳種質資源。這里各種森林植物、動物及部分大型真菌,共有4000余種。
除有大量的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外,由于島嶼狀的喀斯特地貌和特殊生境,產生了許多新的特有物種,是亞熱帶喀斯特地貌上生物多樣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塊寶地。可以說,這里是一個巨大的生物資源“基因庫”。
珍稀物種的“諾亞方舟”
茂蘭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說:“茂蘭地名的由來就是此地盛產蘭花,野生蘭花是這里主要的物種。據統計,茂蘭有蘭科植物44屬139種,特別珍貴的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單性木蘭、硬葉兜蘭、小花兜蘭、白花兜蘭、絨線斑葉蘭、下山寒蘭、萬帶蘭、開唇蘭和麻栗坡兜蘭等。”
除了一級保護植物外,這里還有二級保護植物139種——翠柏、廣東松、八角蓮、秋海棠等20種及蘭科植物的119種(如春蘭、墨蘭、建蘭、蝦脊蘭、鶴頂蘭等)。另外,這里還有古老孑遺植物,如羅漢松、三尖杉、穗花杉及被子植物中的四藥門花等。

一些瀕臨滅絕的物種在茂蘭依舊保存完好,如被譽為植物界“大熊貓”的單性木蘭,在全世界幾乎滅絕的情形下,這里還保存著2萬余株。特種植物41種,如荔波大節竹、黑桫欏、紅豆杉、提燈蘚、荔波鵝爾櫪、荔波球蘭、荔波唇柱苣苔等,也在這里茁壯成長。這里,仿佛是為珍稀瀕危物種打造的一個“諾亞方舟”。
世界自然遺產專家桑塞爾博士形象地比喻荔波喀斯特:“如果中國南方喀斯特是世界喀斯特頭頂上的一頂皇冠,那荔波就是皇冠上最為璀璨的綠寶石。”在全球喀斯特地貌植被幾乎蕩然無存的今天,中國南方喀斯特如唯一幸存的地質博物館中的山水孤品,而荔波喀斯特則像是山水孤品中的空谷幽蘭,值得我們這一代人得以傳承延續給子孫后代。
(責任編輯/朱文超 美術編輯/胡美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