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 要:培養幼兒的科學素質,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已成為幼教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課題。科學活動中教師必須以幼兒為主體,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材料,讓每個幼兒都獲得觀察、探索、活動的機會,讓幼兒在科學活動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目標;內容;互動;策略
如何培養幼兒的科學素質,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已成為幼教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幼兒科學教育需要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進行操作,這就要求幼兒園工作者要為幼兒們在主動探索中學習科學。教師是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掌燈人”,科學活動中教師必須以幼兒為主體,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材料,讓每個幼兒都獲得觀察、探索、活動的機會,讓幼兒在科學活動獲得更好的發展。
一、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科學教育教什么?科學教育的主題從哪里來?目標如何制定,內容又該如何選擇?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明確科學教育對象——科學教育主題如何確定
1.幼兒的興趣與經驗是主題確定的前提條件
幼兒教育的對象是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要反映幼兒周圍生活的現象,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遇物而思,遇思而誨,在選擇科學活動的主題時,要注意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新奇的,但又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的新穎,脫離幼兒的年齡特點。
2.選擇常見的幼兒能理解的科學經驗
幼兒的興趣愛好更是多種多樣,因而科學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是,其主題必須是最基本的,有多種探索可能的,有代表性的。如:“生活中有彈性的物體”“怎樣讓物體轉起來”“生活中的工具”“陽光下的影子”等。
(二)明確科學教育實質——科學教育目標怎樣定
活動目標是科學教育總目標的具體化。目標的確定既要考慮學前教育大綱要對幼兒發展的總要求,又要兼顧幼兒的興趣愛好;既要考慮幼兒相關經驗的調動,又要能夠發展幼兒的認識與思維水平,提升幼兒的能力;既要考慮幼兒的能力技能發展,又要兼顧幼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科學探索欲望、科學操作能力為出發點。
1.根據的教育內容的特點,有所側重
幼兒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滿足幼兒的探索興趣和愿望,每一次的科學教育目標要結合具體內容而有不同能力發展的側重點。如:“常青樹與落葉樹的不同”側重點在于觀察與分析能力的培養,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而“辨別生熟雞蛋”的則在于操作探索的培養,培養幼兒日常生活中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2.體現科學教育的長遠性
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開發幼兒的科學潛能,使幼兒能夠主動建構知識,促進幼兒認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每一個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都既要有的認知操作技能的目標,又要體現科學教育在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長遠價值。
3.目標要根據活動過程需要體現靈活性
科學教育目標是為幼兒科學活動過程服務的,因此科學活動要結合幼兒的學習興趣靈活調整,以適應幼兒發展水平與興趣愛好。有時是局部調整,有時是完全推翻原有目標,重新設立新目標。
二、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
1.巧設科學懸念
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定的懸念,既能使幼兒的注意力較快集中,吸引住幼兒的眼球,又能充分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為教學活動的成功開展創設有利條件。
2.合理利用多媒體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創設虛擬的科學實驗,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止為運動,使幼兒在多媒體的引導下,積極思維。如,在科學活動《會翻跟頭的小膠囊》時,為了吸引幼兒眼球的魅力,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通過觀看欣賞,讓幼兒直觀地感知物體由于重心移動而發生的翻滾現象。
3.引入兒歌故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運用謎語、故事、兒歌等方法,以提高幼兒的興趣。如在中班科學《會變的影子》開始時,老師先說出一個謎語:人人有個好朋友,烏黑身子烏黑頭,陽光下面在一起,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就是不開口。小朋友們很快就能猜出是影子。然后通過生動有趣的影子游戲,讓幼兒了解影子的形成以及光與影子的關系,使幼兒在游戲中體驗科學學習的樂趣。把這個故事貫穿于課堂的始終,借助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系統的演繹科學知識,這樣,讓孩子首先感到科學很有趣,很好玩,在好玩中,讓幼兒發現科學問題,使他們樂于觀察,敢于嘗試。他們覺得科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產生對科學的興趣和進一步探索的愿望。
4.營造動手空間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通過探究體驗,讓幼兒的雙手動起來,在探究中升華知識。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這一抽象的概念,教師根據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知規律精心設計各活動環節,有遞進性的幼兒動手操作活動,充分調動了幼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
5.提供適宜操作的材料與工具
幼兒生來就一個“探索者”。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之后,就要摸摸、看看、嘗嘗,甚至拆拆裝裝,擺弄擺弄。也就是說,幼兒需要親自動手對物質材料的操作,讓幼兒在廣闊的動手空間里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才能。準備充足的材料與工具,會給幼兒充分的“選擇”機會,正是這樣自主選擇的操作活動培養了幼兒的創新精神,也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6.展開交流討論
在科學探索活動中,重視組織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發現。科學活動離不開交流討論,交流討論是引導幼兒進行初步歸納概括的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交流不僅讓學生的嘴巴動起來,還培養了幼兒獨立思考與獨立發言的能力,在討論中,兒童的認識水平與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總之,教師要通過創設靈活多樣的教學情景,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經常讓學生的耳朵、眼睛、雙手、嘴巴等多種感官動起來,這樣會讓科學活動更生動,更有趣!
總之,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幼兒時期進行科學啟蒙的重要形式,我們要在遵循幼兒教育規律的基礎上,注重幼兒樂學、會學的目標和教育價值。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