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琦
自從2014年教育部 《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核心素養”概念后,“核心素養”成為近幾年教育領域最受關注的研究熱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學會求知、學會發展、學會改變、學會做事、學會共處作為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后習得的,學生的核心素養可培養、可塑造、可維持、可深化,而語文學科則在此培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將語文核心素養與教學實踐的融合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而小說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以《斷魂槍》為例,談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既促成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升,又扎實有效地開展好小說教學。
“核心素養”在我國有諸多教育學者進行了各種形式、各種角度的研究,尤以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為標桿,書中提出: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并進一步提出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
筆者認為,“語文核心素養”應以培養學生終生受益的學習習慣和健全人格為理念,以加強學生傾聽、表達、閱讀、書寫能力為目標,培養語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主要分為五個層面:語言運用能力、文本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審美鑒賞能力、文化創造能力。而這五項語文核心素養整體上可以劃分為兩個層級,前三項屬于基礎能力,后二項是人文修養。能力與人文并重,才能使學生在語文這一科目上做到全面發展。
小說教學本來就是發散性思維極強的教學內容,每個學生對同一篇小說可能產生不同的感悟和思考。但教師大多習慣于原有的教學理念,把小說教學的重點放在對人物、情節環境的分析和把握上,課堂教學大都在在老師個人的意愿中枯燥落幕。
高考中考出好分數自然是高中生學習語文的重要目標。通常學生認為,得到高分的路徑就是從幾個固定的角度來答題,從而在小說文本解讀時常常思維固化,不愿意做更多的深入思考和有效解讀。
有時,在教學中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手段過于花哨,華而不實,會造成了學生思想的混亂;有時選擇的引入內容或延伸討論會使本應很嚴肅的教學內容變得戲劇化,完全不能讓學生體會到小說中蘊涵的真正情感,更不能引起讀者與小說內容的共鳴。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往往是從探討研究問題開始的。在《斷魂槍》的課堂教學中,筆者重視學生的疑問,倡導學生要有信息意識、問題意識,善于反思,在閱讀中擁有自己的思考與發現。
《斷魂槍》是一篇武俠小說,讀者往往對武林高手很感興趣。有學生就對文中“誰是武林第一高手”表示困惑,有大多數認為是沙子龍,也有認為是孫老者。那么筆者就利用同學提出的問題,順勢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到底誰是第一高手?孫老者如果不是第一,為何又花很多筆墨去寫?沙子龍如果是第一高手,但并沒有和孫老者比出高低,為什么那么肯定他是絕世第一呢?這諸多問題,層層遞進,點燃了學生思考的熱情,學生紛紛在文本中仔細地尋找著蛛絲馬跡,或是交頭接耳地討論著。
通過老師的逐步引導,文本細讀的過程中,學生注意到了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多次刻畫的孫老者的眼睛,能體會到人物的武藝高強;比如三次寫到的辮子,突出了孫老者的守舊的特點。由此就能判斷出沙子龍與孫老者在武學境界上的高下之別。那么,老舍先生花較多筆墨描寫孫老者的目的就很明確,為了反襯沙子龍的武藝之高。
在教學實踐中,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學會圍繞問題篩選重要信息,善于在問題中探尋問題,層層深入,理清邏輯思路,從而有效地形成對文本內容的認識與發現,這是語文核心素養“學會學習”板塊中的重要內容。
素養的獲得是為了使學生發展成為更健全的個體,為終身學習、終身發展打下好基礎。那么語文的課堂,理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勇于探究、批判質疑的理性思維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斷魂槍》寫于1935年,當時的社會背景、話語系統與今天大不相同。小說的主旨理解自然成為教學的難點。筆者首先將主旨的問題分解為幾個小層次:對沙子龍人物形象的界定、對老舍先生寫沙子龍的用意、結尾為何“不傳”?學生對小說結尾沙子龍“不傳”的原因很感興趣,筆者就順勢組織了小小辯論會,讓大家一起探究質疑。有的認為沙子龍不傳“五虎斷魂槍”,是因為此槍已經無用了,他灰心失望了,所以索性不傳了;有的則認為此說法不當,恰恰是沙子龍真正愛著此門絕學,不愿意讓“斷魂槍”在槍炮面前蒙羞,為了尊嚴而不傳;有的認為是無人可傳,沒有可傳承的徒弟;有的則認為孫老者是可傳之人,那么熱愛武藝的武癡才是技藝傳承的真正守護人,老舍先生其實是在批判沙子龍的悲觀態度。這些說法紛紛獲得了相關同學的認同,每個結論都給出了一定的事實依據,有理有據,精彩得很。
筆者認可同學們熱烈探討、勇于質疑的熱情,每個結論也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在充分交鋒之后,筆者給出了一段在原著中被刪掉的題記:“生命是鬧著玩,事事顯出如此;從前我這么想過,現在我懂得了。”讓同學們思考題記的含義。這段題記蘊含著老舍先生對人生的深切思考,沒有一定的人生體驗怕是無法真正領悟其中之味的。筆者就引導學生們帶著對小說的理解,完成對此段題記的分解填空: ? 被 ? 玩。學生立即就領悟到人在時代大潮中的渺小,《斷魂槍》講的是一種無奈之下的從容。
在教學中,根據課堂的即時反應,拋出各種有質量的問題,運用各種能引發學生興趣點、對文本內容有效解惑的方法,形成學生探究、相互質疑的氛圍,從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
反思傳統文化,剔除糟粕、匡正精髓是老舍短篇小說創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小說《斷魂槍》就是此類作品的代表作。
老舍先生選擇了由近代向現代過渡轉型的清末民初這一歷史時期,由沙子龍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技藝在面對外來新式文化時受到了沖擊。文章本是一個傳統武林藝人的故事,卻在第二小節中不那么協調而突兀地加入了時代背景這一段路,顯然老舍先生的創作用意是不言自明的。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武俠小說,而是嚴肅地探討社會時代意義的作品。小說的重心在于展示民族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的尷尬處境,也表現了作者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原有形態既思其變又難以割舍的復雜心態。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小說內涵,筆者提醒學生關注教材選編時的模塊專題,《斷魂槍》入選蘇教版讀本時所對應的必修專題是“永遠新的舊故事”。為何這個1935年時的舊故事是永遠新的故事?恰恰因為小說所展現的新舊文明轉型中傳統文化該走向何方,在8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歷久彌新、耐人深思的命題。如何審視、如何面對、如何重新出發,是值得當代學生關注思考的人文話題。
在課后筆者也推薦了相同主題的兩篇小說,一是老舍先生的另一個短篇《老字號》,一是當代作家馮驥才的《神鞭》,并要求學生能從主旨、情節、人物、文化等不同層面進行比較研究。
語文學習是一個積淀人文知識、培養人文情懷的過程,學生的文化視野、文化品位、人文積淀都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慢慢滲透培育。當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在學生心中播灑下一點種子,那么何愁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