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婕
在高中散文教學中,因為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往往過分注重學生的功利性閱讀,針對考試的閱讀。學生的學習只是從表面上掌握了解題的技巧和方法,而與文本的深層次的對話和體驗卻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實現。那么,在散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展開對文本的深層次閱讀,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答題模板的灌輸和答題方法的訓練,而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我們卻很少考慮到。因此,在這樣的教育模式影響下,培養出的學生只能是學習的機器——他們不能在閱讀和學習過程中形成自身獨立的思考,而學習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升學,自我的閱讀的能力提高、整體語文素養的提升卻沒有受到教師的關注。這種舍本逐末的教學方式違背了教育發展的本質,不利于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因此,教育改革提出了“學生本位”的教學思想,強調教學的目的應該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們只有從根本上轉變自己的教育思想,從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思考和努力。固然答題方法和模版能夠讓學生在應試考試中脫穎而出,但是真正的閱讀應該是學生與文本作者心靈的碰撞。閱讀是學生體驗和感受生活的重要來源,通過閱讀,學生能夠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世界和生活,因而學生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生的人生閱歷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學生在豐富的閱讀實踐的基礎上,能夠形成對世界、對人生的正確認識,進而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散文的顯著特點即形散而神聚,散文中的很多細節內容看似毫無關聯,但是細細品味中卻能夠感受到其中的關聯。因此,在散文教學過程中,文章中的關鍵字、詞、句、段,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反復閱讀品味,在學生的反復閱讀中展開與文本深入的對話,形成豐富的學習體驗。如在學習《都江堰》一文中,通過學生的閱讀引導學生找到文章的關鍵句子:1.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2.長城當然也非常偉大……為我們生存的星球留下來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3.讓人全身心地投入對歷史、對歲月、對民族的巨大驚悸感覺深厚得多了;4.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5.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永久地灌溉了中華民族;6.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7.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8.它,就是都江堰。通過這幾個關鍵句子的閱讀,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和關鍵信息,我們通過作者的富有表現力的句子和強烈的對比,明顯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信息,都江堰的修建時間、社會功用以及文明特征等與長城進行了對比,作者重點突出了兩者社會功用的不同,看似毫無頭緒,實則是為第三部分的內容作鋪墊。作者是在贊頌都江堰工程的同時也贊嘆都江堰的建造者李冰為民造福、務實求真、淡泊名利等精神。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關鍵詞句的理解,將厚書讀薄,將復雜的知識梳理成清晰的脈絡,從而達到對文本的豐富和有效的認識。
意象即文學作品中的意義形象。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是意的寄托物。意象在文學創作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如《囚綠記》中,對“綠”這個意象的理解和認識是深層認識文本的關鍵。因此首先要幫助學生理解“綠”的象征意義,教師可以通過文中對“綠”的描寫片段去感受、領悟。“綠色是多么寶貴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通過作者直抒胸臆的表達,我們能夠感受到作者筆下的“綠”不僅僅是一種顏色,它更加象征著作者對生命、對未來、對希望的不懈追求和企盼,對安寧、平和的向往,作者在此處標明了自己對“綠”的熱愛,因而不難理解作者從“賞綠—囚綠—釋綠—思綠”這一情感變化的緣由,從而更深層次地展開與文本和作者的對話和交流,形成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和認識。
文本的寫作過程中往往飽含著作者的希望和理想,因此,在散文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內涵和中心思想,能夠有效地實現讀者與文本與作者間的溝通和交流。《合歡樹》是史鐵生的散文名篇之一。在文本中,作者開篇并沒有對合歡樹這一意象作任何的鋪墊,只是敘述了自己和母親相處的一些零散的故事片段,從文本的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母親的深深地思念和愧疚,“合歡樹”從表面上看,貌似和母親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卻是母親親手栽種的,它象征著母親對生命的熱愛和希望,同時也象征著“我”,合歡樹從弱小到花繁葉茂,象征著“我”的成長過程。從閱讀中我們可以發現,作者一開始是不愿意去看那棵合歡樹的,為什么呢?在閱讀中學生們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童年時代是在這里度過的,突如其來的災難是在這里發生的,母親的去世也是在這里發生的。這個小院里承載了太多自己和母親的回憶,承載了太多令作者難以釋懷的過去,因此,作者一開始不愿意回去看那顆樹。但是,不去改變表示作者并沒有從過去的傷痛中走出去,而當作者真正走出來的時候,他就不會再畏懼過去的那些甜蜜的或是痛苦的記憶了。這種思想的轉換,正是表明作者打算從過去中解脫出來,可以理智地去接受現實了。教師引導學生注意抓住文中作者的情感變化,抓住文章的內涵,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閱讀感知,展開與文本的深層對話和交流。
總之,在高中散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思想轉變是改變文本解讀教學現狀的前提和基礎。教師針對文章的內容和特點,選擇合理的手段引導學生展開與文本的深層對話和交流,促使學生在積極的學習實踐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情感體驗,形成科學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進而實現學生的真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