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在當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仍然采取教師獨白、灌輸的方法為主,引入對話教學方法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改善師生關系、優化學生與文本的關系,提高教學質量。日常生活中人們通過對話達成各種目的,也是人們所追求的一種生存狀態。
隨著新課改進行,課堂教學中將對話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引入其中。對話教學并不是簡單的追求新潮與時尚,而是一場深刻的教學變革。通過師生雙方構建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育教學中引入對話教學,可以有效改善傳統教學的不足。
閱讀教學中對話教學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實際中也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成果。部分一線教師通過更新教學觀念的方式創新教學手段,在實際教學中引入對話教學。很多教師已經意識到對話教學的重要性與作用,課堂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討論,互相交流合作,探討一些問題。備課時精心準備問題,在課堂上提問,問題也不局限于教材,通過聯系生活、社會時事,注意問題的層次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創新思維,確保學生課堂上有話可說。教學中雖然教師不能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但也盡可能的在課堂上塑造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育教學時教師創設對話情境,通過交流探究問題,促使更多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鼓勵與引導學生參與課堂。
良好的教學氛圍既能幫助學生體驗語文知識,還能塑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主動投身于學習中。閱讀教學中備課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備課包含兩方面的內容:教材與學生。實際備課中僅依靠教材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通過網絡查詢等方式獲得知識。網絡信息知識多不勝數,語文教師在搜尋相關資料的時候要做好篩選工作,整理相關材料保證符合教學要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對話學習,教師應該積極地創設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暢所欲言,規避任何主觀意識沖突的跡象。
一堂成功的教學,需要精心預設,但預設并不能預測全部細節,還需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進行靈活應變,適當調整教學計劃,即善于動態生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有效追問,捕捉生成契機,將學生思想引入更深處。如教學《游褒禪山記》一文時,有學生質疑:在“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中“不能至”主要指什么?此時,教師可追問:按道理來說“不能至”應是件“有悔”的事,為何作者說“可以無悔”呢?在文章中“盡吾志”是何意思?作者“盡吾志”了嗎?我們由哪些字可以看出?這樣,啟發學生思維,使其領悟文章主旨。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將對話策略真正落實,就必須開放課堂對話過程。與傳統只注重結果的語文教學不同,現在語文閱讀更注重過程,教師作為一個教育引導者,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不斷對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進行延伸和拓展,讓學生通過文本學習培養自己完善的思維和思想。
以《合歡樹》為例,教師在課堂導入時可以借用泰戈爾的《仿佛》進行引導,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延伸的同時快速進入文本情境,使課堂教學效率事半功倍。再如,在討論母親性格使,由于文中信息不完善再加上學生沒有切實體會等原因,會感到非常茫然,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作者在秋天懷念時所寫的文字,結合該段文字來理解文中作者對母親的情感。實際上,在這里要想讓學生體會到“母親其實也很痛苦”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在文章中,作者對于母親的“痛苦和堅強”的描寫都是隱藏在只言片語中,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啟發材料對學生進行啟發,而且對啟發材料進行拓展能幫助并促進學生課文文本對話能力。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作者的另一片文章《我與地壇》,實現與作者、作品的更深層次的對話,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如此,才能更好提高學生對話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內容。
總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對話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采取合適的方式應用對話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這也需要廣大一線教師深入研究,不斷豐富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