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治 田 維
在各學段的語文教學中,小說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體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小說的閱讀與學習應該算是一種真正的生活教育與生命教育,學生可以在小說的閱讀活動中領略文學的美,陶冶情操的真,錘煉人性的善,學習語言的法。中學語文的小說教學尤其如此,但從廣大教師一線教學的實際來看,學生喜看厭學、教師高耗低效的問題較為突出,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以下簡稱《課標》)的“課程目標”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對小說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閱讀與鑒賞”的要求是: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注重個性化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在閱讀中了解小說的特征、表現手法、有關背景等。而在課外讀物的建議目錄中,小說也占到了很大的比重。
雖然“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界早已不是爭論的焦點,但從課標的描述來看,知識性因素在小說閱讀教學中還不是最重要的方面,精神情感層面的要求反而是貫穿整個課程目標的。然而,實際教學中,師生似乎都忽略了這一點。
以2015年《全國高考考試大綱(考試說明)》為例,語文學科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要求如下:
分析綜合(C):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分析作品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
鑒賞評價(D):體會語句含意,品味語言藝術;欣賞作品形象,內涵;評價作品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
探究(F):多角度發掘作品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討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個性化閱讀作品,有創意地解讀作品。
不難看出,考試說明雖具體指向能力和考點,但總體上是和《課標》的要求保持一致的:注重作品意蘊的理解,注重個性的閱讀體驗。
現行人教課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①—⑤中擇定的小說篇目有:《林黛玉進賈府》《祝福》《老人與海》《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邊城》,一共6篇。選修教材《中國小說欣賞》共9個單元,18篇作品,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由教學實踐得知,教材在學生學習中呈現出以下特點:
其一,在高中語文必選修教材體系中,尤其是必修教材中,小說作品總量太少,且只分布在兩冊必修教材中,不利于高中學生的深度學習。
其二,中國古典小說在必選修教材中占了將近一半的比重,但古典小說在文學主張、風格流派、題材內容、表現技法、情感意蘊等多方面,與現當代小說存在著巨大的差別,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甚遠,在客觀上造成了學生閱讀理解的障礙。
從一線教學的實際來看,高中語文教學因為時間緊、任務重,教師們從教學全局出發,壓縮小說等文體的教學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為了使小說的教學更具應試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教師往往會根據考點設置的偏好以及近年來考試題目的趨勢特點,精心擇定具有考試典型性的小說來進行教學。
教師無奈的選擇,仿佛一個無形的“套子”,套子里的生存固然容易,但是這樣長成的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真的對學生有長遠益處嗎?事實上,真實的閱讀情境是復雜而多元的,不會因個別讀者的閱讀偏好或能力而妥協。語文學科要培養的,應該是能在真實閱讀情境中勝任閱讀活動的人,而不應是只能勝任考試閱讀的應試機器。
作為閱讀者,學生最希望能從小說閱讀活動中得到愉悅的精神享受。但就當下的小說閱讀教學而言,不附加任何條件的純粹的閱讀活動幾乎不可能實現。理論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閱歷及情感儲備預設較為合理的目標,讓學生在要求明確且難度適中的活動中完成閱讀活動。然而,學生了解學與考對于自己的意義,就會有意無意地把自己放進一個“套子”里。
很多學生喜看小說而厭學厭考,這不能不說是對考試的理性認識阻礙了閱讀快感的產生,進而阻礙閱讀行為的發生。學生從一開始就帶著消極情緒,極不利于學生真正進入閱讀狀態,愉悅而有益的閱讀體驗便無從談起。由此,努力營造一種愉悅的閱讀氛圍,并引領學生進入這種情境,才是小說閱讀教學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
首先,中學語文教師雖長期處在教學一線,對教材處理和考試應對都有豐富的經驗,但關于文學理論、文學流派、最新發展等,未必能及時關注了解。孫紹振先生就曾批評中學的語文知識落后學術界二十年到五十年,這是多么可怕的數字!
其次,教師閱讀體驗不足,引領學生閱讀活動力不從心。由于教師自身的閱讀習慣不好、忙于事務性工作而忽略了閱讀、閱讀面過窄、碎片化閱讀甚至長期不讀書,造成專業成長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對于學生而言,這樣的教師豈不是誤人子弟?自己不讀書,何以教人讀?
最后,小說教學方法單一,盲目切分三要素。盲目切分三要素的教學思維,是用一種單一形式的思維模型限定學生可能發生的多元閱讀,更是用一種統一標準的學習過程制約了學生多變而生動的閱讀體驗。教育教學不是要把學生裁剪成教師喜歡的樣子,而應是引導他們長成自己希望的樣子。落實到學科教學中,閱讀不是要讓學生讀出教師已知的東西,而是引導他們讀出合理的、個性化的獨特見解。
雖然中學語文課堂上的小說教學還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只要教師靜心反思,潛心研究,突破困局還是有無限可能的。
《課標》“閱讀與鑒賞”明確指出:(在小說閱讀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注重個性化閱讀,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在閱讀中了解小說的特征、表現手法、有關背景等。選修課程更是要求:從優秀的小說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深化、豐富對歷史、文化、社會及人生的認識;理解并能評價作品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學習從不同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提高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有條件的還可以學寫小說,搞專題研究等。
高中學段的小說教學,更為注重運用小說文體的基本知識開展有效的個性化閱讀,注重學生個體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審美體驗,并在此過程中提升閱讀能力和思維品質。教師應放手學生到真實而原生態的閱讀活動中,通過情感及思維的引導交流,落實教學效果。
就現行人教課標版高中語文教材而論,教材版本雖然一致,但各地各教育主管部門確定的教學總體安排卻有相當大的差異。據筆者調查了解,目前主流的教學總體安排有兩種:其一,先必修后選修,每學期兩冊,必修上完再上選修,依序開展;其二,必修選修同步,每學期一本必修一本選修穿插配合教學。這兩種教材安排中,第一種占到大多數。其實,兩種安排各有優劣,不能片面而論。要充分發揮教材在小說教學中的作用,而課堂教學時間又極為有限,教材的整合便成為教師的必然選擇。
選修教材《中國小說欣賞》,雖不是選修內容中的難點,但所選篇目時代、風格跨度大,學生只能作點式的積累,難有體系的建構。過去我們提整合教材,整合教學資源,這似乎天經地義該是教師的事,學生享受的是教師整合之后的成果。其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起進行整合。如教師給出中國小說發展的大致脈絡,師生共同整合教材中的所有小說篇目。這樣,學生的知識結構里不再是零星的小說篇章,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小說的發展歷程,是各個時代、各個流派的美學風格及其代表作家和作品。學生在富有邏輯性的小說世界里展開閱讀體驗活動,教師的指導便可以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