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嫣桃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越來越受重視,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也成為了語文教學的新要求和新目標。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是其他學科教學的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十分必要?;诖?,筆者進行了相關研究和探索。
文本是通過對語言進行組織而形成的重要文化載體,在進行中學語文教材學習過程中,應該感受到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這些豐富深刻的文化精華,對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多元化文化都有體現,能夠充實人們的精神世界、提升人們的道德素養,是我國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沉淀。由于特定文化背景及時間上的限制,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讓學生對許多文本產生距離感,無法深入理解和體會。所以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該起到引導作用,帶領學生對文本中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探究,充分掌握文本的文化背景,讓學生能夠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同時,與文本進行交流、互動,進而收獲不同的文化感悟。這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豐富學生文化底蘊、擴展學生視野和培養判斷力、理解力的重要途徑,也充分發揮了語文課堂的意義和效果。
以學習蕭亁的《棗核》這一文章為例,教師將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語言作為前提,帶領學生對其蘊含的深意進行探究,同窗托我帶棗核的原因是什么?在胡同院里有很多樹,為何一定要帶棗核?她在后花園親手種植垂楊柳,并且將睡蓮池布置在草坪中央的原因是什么?在諸多的北京標志性景觀中,為何要選擇北海景觀作為仿制對象?而在北海公園的美景中又選擇假山、白塔等景點。教師提出這些問題,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加強課外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提升聯想能力、感悟能力,對經典文本進行多元化、多層次的鑒賞和理解。
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進行任務分配,查找相關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總結,共同進行文化探究。經過交流和探討,學生了解到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棗核代表著堅韌,頑強的精神,它還能體現隨遇而安和自我保護力,這些深刻含義使棗核從生物象征逐步提升到精神象征,這種精神象征深刻烙印在中華人民的記憶中,中華民族對其已經產生民族情節,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寄托。
所以可以理解文中舊時同窗讓我帶棗核,實際是因為棗核是能夠寄托海外游子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而選擇種植垂楊柳和睡蓮也是因為兩者的諧音為“留戀”,體現思鄉之情;北海之所以能成為仿制的對象,是因為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性,北海景觀將中國古典文學、古典美學和建筑學融合到一起,演繹和傳承了典型中國古典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意境,并且對于北京來說,北海是極具傳統文化代表性的景觀,也體現出友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學生經過研究發現在老北京,大多人稱關帝廟為紅廟,其體現的精神就是忠義精神,文中之所以要建紅廟也暗喻對祖國的忠心,白塔則是在有關藏傳佛教記載中,有保護國家、保佑眾生的隱晦含義。
人類想要獲得發展,必須將豐富多彩的社會形式和文明形式作為基礎,而不能一直生活在固定不變的制度下,這是《結構人類學》中法國思想家列維·斯特勞斯提出的觀點。由此可見,想要不斷發展,中學生應該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和領悟文本蘊含的看起來似乎和文本關系不大、也無法直接成為考試內容的文化體系。學生應該更多地去學習和吸取自身還不了解或者不熟悉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沉淀的產物,能夠展現出各個時代的多元化內容。語言是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工具,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感,也響應我國當前增強文化自信的思想。想要能夠理解、借鑒和容納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多元文化,也需要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實現,學生必須認識到尊重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對待不同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培養對于文化的判斷力,能夠架構相關文化體系。
由于每個人的認知有限加上文本創作的形式、內容、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單一性的文本主題文化,著重點在于表現文化的單一要素。假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單純認為某篇文章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就是文化體系的全部內容,就會出現“以點概面”的錯誤思想中,無法在培養語文素養的過程中開闊視野。
曾有優秀教師在講解余光中的《鄉愁》這首詩時,重點分為對語言的分析、積累和運用方面,將學生活動作為主要框架,對零散的語言點進行整理加工,使之成為詩歌語言,這種方式所獲得的教學效果很好,但唯獨缺乏對中華鄉愁文化的引言。在教師進行教學時,將重點放在讓學生領悟比喻句的巧妙之處和疊詞、量詞的運用方法上,用比較長的時間進行師生互動,其實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了解和掌握的部分一帶而過,充分把握課堂時間,將時間合理分配,進行文化課堂的體系架構。在課堂的師生互動中,其實已經非常接近鄉愁文化的深刻含義,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鄉愁,學生大多表達的是對親情,家鄉的思想寄托,或是對某些事物的思念之情。教師利用流沙河的思而不得的情感就是鄉愁,來對學生進行點撥,讓學生得到更深入的理解,這樣一來,離鄉愁文化所體現的第一要素非常接近。
經過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和分析,鄉愁文化主要體現出四個要素,包括分離焦慮情感、家國情感、安土遷徙情感、精神情結。鄉愁體現的分離焦慮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通常人們把祖國比喻為母親,孩子一旦離開母親的懷抱就會缺乏安全感,大聲啼哭或產生焦慮,對于成年人來說,鄉愁也類似這樣的情緒,一旦離開家鄉就會有焦慮感。在余光中這首詩中,開頭便體現出這一情感,也說明余光中對傳統文化的深切感悟。同時鄉愁也是對親人、家鄉的一種眷戀之情,中國人最為注重情感的交流和培養,所以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感情更加深厚,離開家鄉的傷感和對家國的思想都是中國人體現在鄉愁中的情感。在《鄉愁》的結尾部分,將鄉愁的高度上升到了家國情懷,并且與個人情感進行融合,充分體現我國文化的深厚底蘊。教師與學生通過互動、交流來實現深入探究是個文化內涵的目的,也豐富自身的情感和素養。
教師如果缺乏深度的引導,僅限于表面的理解,會讓學生對理解鄉愁文化產生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在構建文化體系時,應該加以其他相關文獻進行豐富,讓學生更加容易領悟鄉愁文化和表現鄉愁文化。《論語》中有一句“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是對鄉愁文化的一種體現,主要著重表現安土遷徙的情感。養育自己的父母在家鄉,所以在追求建國立業的同時應該更愛父母、更思念家鄉。在《桃花源記》中,陶淵明表現出的也是濃濃的鄉愁,實際上重點突出的是精神情節,是一種向往精神自由、思想自由和多遠化的中國文化。“先世避秦時亂”這句話體現在“秦時”中國人失去精神支撐,而桃花源正是陶淵明理想中的家鄉,體現出對家鄉無盡的思念。教師通過對教學方案和方式的合理安排,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鄉愁文化體系,主動投身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語文課堂的重要價值。
師生對經典著作產生閱讀錯誤或是理解偏差的情況,在我國當前語文教學課堂上屢見不鮮,排除自身產生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相關參考資料的依賴性,師生對參考資料抱有盲從的心態,對出現的偏差及錯誤沒有產生懷疑心理,無法發現細微之處存在的問題。
以學習論語中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句話的理解為例,通常大家的理解是在每一年天氣寒冷的季節,松柏是最后才凋謝的植物。說明修道之人都有堅韌不拔的精神,能夠經受苦難,扛住折磨,初心不變。大部分人對這句話的理解都是這樣,但是卻忽略松柏四季常青的實際現象,所以說明常規理解中存在弊端,就要對錯誤的理解進行糾錯。
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應該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開展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并且不斷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糾正問題,這是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學生應該敢于提出質疑,自身能對文化理解有理解能力、判斷能力、糾錯能力,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在當前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將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到語文教學中也是對語文學科教學的基本要求,其目的就在于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充當領路人的角色,指導學生閱讀經典著作,并且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化的欣賞能力,架構合理、科學的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核心素養逐步提升,成為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