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莊
隨著國家進步腳步的不斷加快,素質教育已經逐漸成為人才培養的主要手段,也符合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教育部曾明確指出,要把對學生的素質培養放在“立德育人”的關鍵位置。語文核心素養是以語文為側重點的核心素養,更加強調學生的語言和文學素養。在當前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被放在關鍵位置。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普遍關注的問題。
從核心素養本身的內涵來看,其主要是指學生為了實現個人發展和滿足社會需要,而在不同階段接受與自身發展相適應的教育,并且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自己的品格和修養,最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就是指通過語文學習,能夠具備符合自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能夠實現自身價值的語文能力。
在語文學習中,語言的運用是最重要的內容,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符合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下面,筆者將依據語文學習中口語交際教學這一方面來探討如何通過進行語言建構和運用來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首先,口語交際能力主要包括表達、傾聽和反應三個方面的能力,其中表達能力是關鍵。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對象,以“校長”為例,然后再提供一個背景“操場”,讓學生結合這兩個內容自主進行語境構建,然后講給大家聽,有的學生的語境是“校長在操場上對開學典禮進行致辭。”還有的學生設置這樣的語境“校長在操場上觀看籃球比賽。”顯然,兩個學生的語境設置沒有對錯之分,只是體現了學生不同的思維模式。之后,教師再讓學生針對自己設計的語境進行擴展,并用語言表述出來。顯然,這部分內容很好的體現了學生進行語言建構并運用的過程,學生能夠在實際的鍛煉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在語文學習中,只有具備較強的語文思維能力,才能使語文的綜合素養得以提升,進而有利于培養語文核心素養。在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過程中,特別要注重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思維方式、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下面,筆者將結合實際案例對這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我曾經這樣開展了一節作文課:首先在多媒體上展示著名畫家梵高的向日葵作品,不對學生進行任何思維限制,讓學生自主思考。通過學生反饋,我發現,有的學生說“下面的向日葵已經凋謝了,反應作者低落的心情。”而另一位同學說“不是,你看上面的花,明顯充滿生氣,作者心態是樂觀的。”還有的同學說“你看這幅圖中有的花凋謝了,有的花正盛開,應該能表達人的一生的悲與歡吧。”對此,我沒有對學生的回答做出任何評價,只是肯定了他們的回答都正確。
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發現,前兩位同學的觀察角度不同,體現了他們思維方式的差異性,而后一位同學明顯看到不是花本身,而是人,因為他運用了抽象化的思維方法。顯然,通過這種方法,學生不但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還使用了不同的思維方法,自然的培養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
文化性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特點,引導學生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在文化視野下,豐富自身內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符合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在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接著講”和“照著講”,首先,照著講是指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而接著講就是指在對傳統文化進行理解的基礎上,賦予其時代意義。
我們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可以引入傳統文化,以“書法”為例。我們可以在平時教學中強調書法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多練習書法、積極參加書法活動,充分理解書法的內涵,在書法中體會傳統文化的意義。另外,還要“接著講”,其實現在很多文字都是在傳統書法的基礎上被賦予了時代意義,北京奧運會會徽上的“文”字設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但體現了文字本身的形狀,還為其賦予了新時代的內涵。
再以傳統文化中的“詩詞”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從傳統的五言、七言到現代的詩歌,通過反復記憶,加強對詩的理解程度。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創作一首五言絕句,然后再在此基礎上寫一首現代的詩,盡管學生的能力有限,文字水平不高,但是這種體驗的過程對他們的理解會起到很大幫助。
綜上所述,語文核心素養是綜合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更加注重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語言分析和運用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最重要的是加強學生傳統文化的理解,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并與當今社會實際相結合,逐漸賦予其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