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燕
近年來,科技飛速發展,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科技的依賴性越來越大,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如何利用好科技也成了一個問題?,F代化教學方式的興起,很好地將科技運用到了日常的教學之中。大綱式的教學方式不適合語文學科,語文是一個需要引導的學科,依靠單一的上課時間也是不夠的,在課下如果沒有指導會做很多無用功,“微課程”的出現可以解決這一煩惱。
在校的很多學生對語文課不夠重視,在學生眼里存在著很大的誤區,上語文課睡覺、玩游戲這在中職院校里似乎成了一種常態,他們固執地認為只要學好專業技術就好,其他與我無關。其次,語文考試在眾多科目中也不起眼,一般來說語文科目的差距不會很大,不像數學、英語等科目,學得好分數就高,滿分也有可能,學得不好考個位數也大有人在。語文成績要得高分難,要考低分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學生學習語文往往不容易抓住重點,平時課文的學習只是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能不能明白全靠學生自行理解。究其主要原因還是沒有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我們了解到學生不重視語文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興趣。引入新的教學模式,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節課上老師講得口干舌燥效果也不大,干巴巴的課堂學生也會失去聽講的耐心。比如說老師需要給學生上 《雷雨》這一課,課文長,人物多,故事情節復雜。八位主人公每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上課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來閱讀全文,這時候老師可以提前將人物性格分析錄制成微課的形式,現在中職學生都有手機,平時上課不允許玩手機,在課上老師要求學生拿出手機看視頻,學生的興趣就被激發起來了。在錄制微課時不要設計冗長的教學內容,長度在五分鐘左右就好,此時再回過頭上課學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起來了。有效地減少學生上課睡覺的狀況。
語文課程不容易把握重點,學生往往在一堂課結束后不清楚學這節課的內容有什么用處。學生學習的重點功利性太強,慢慢就對語文課的學習失去耐心。其實教程的設計都是有用處的,小學語文課目的主要是識字并且向學生傳達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念。比如說《守株待兔》《亡羊補牢》,中學語文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理解作者所要傳達的意思。還是以《雷雨》為例,這篇文章學完之后,人物性格的把握是一個重點,還要了解主人公的創作意圖,這兩個問題都要基于全文進行把握。一節課只有四十五分鐘,讓學生一一分析浪費時間,一節課之后對重點還是沒有掌握,運用微課技術之后老師可以讓學生先對課文整體進行一個把握,對這兩個問題做出自己的思考,之后老師再統一要求學生拿出手機觀看微課視頻,這樣重點集中,學生有一個清晰的思路,觀看結束之后老師對于學生的疑問統一進行處理,整節課堂重點突出、內容豐富,教訓目標就達成了。
思維差異造就了每個人獨特的思考方式,語文學科的學習是需要理解的。在學習古詩的時候有些人的思路往往跟不上老師的速度,為了全局考慮還是要以大多數為主。但是也不能放棄這少數人。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其中有個別漢字是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的,都不認識何談理解。思維活躍的同學在上課便能聽懂,思維緩慢的同學一堂課下來身心俱疲郁郁寡歡,久而久之學習的欲望就被磨滅了。老師提前對疑難點進行一個整體把握,錄制成視頻,上課聽不懂的學生,在課下自行學習,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資源。同時也降低了部分同學的學習難度,一舉兩得。
語文的學習需要長期積累,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有耐人尋味的地方。想寫出好文章好作品,不能單一的依靠課本。老師的上課內容都是有嚴格的計劃,要想給學生拓展課外知識,學習課本內容的時間就會減少,會影響教學進度。微課可以彌補這一缺點。老師對于學生有幫助的內容錄制成一個小視頻,學生可以利用零碎時間進行學習,排隊打飯課間休息時都可以進行觀看,有效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可以開拓視野,學到課堂以外的知識。
性格內向的同學上課害怕回答問題,有疑惑也不會提出來,這對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及時地反饋學習情況給老師,老師也能了解學生課堂上的掌握程度,對于不敢發言的同學老師在網上與其進行交流,幫助學生解決疑惑。
科技時代的到來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但手機與學習在家長眼里是兩個不相容的物體,手機影響學習對于家長來說是一個真命題,轉換思考問題的方式,學生喜歡玩手機,那就給手機安裝學習功能,有效減少學習與手機之間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