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群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的“圣經”,是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成就的高峰,這是毋庸置疑的。關于《紅樓夢》的研究已經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他們或評點、或考據、或索引,這些流派的研究有的是追求《紅樓夢》中所體現的真實的歷史事件,有的是探索曹雪芹的身世和生平,但是一般都是將重點放在了作品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上,但有些也忽略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思想藝術特色。雖然《紅樓夢》的研究成果頗豐,但是在《紅樓夢》的教學中,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教學體系。
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紅樓夢》是既有思想性、又有藝術性的著作。《紅樓夢》在思想方面有兩條主要線索,一個線索是賈寶玉和兩位女主之間的悲慘愛情故事,另一個線索就是原著中“四大家族”興盛衰敗的歷史。從寫作的角度看,《紅樓夢》是一部具有高度的生活化、個性化的小說,它的語言描寫繪聲繪色,作者擅長寫對話,而微妙的心理和人際關系都盡在不言中;作品對生活和人性的細節洞燭幽微,作品描寫的各種人物都窮形盡相,各具特色;文中還有大量的詩詞和歷史典故,這些都營造了非常濃厚的文化氛圍。從行文方面說,小說結構嚴謹而且全面,以“草蛇灰線”這種寫作手法,創造了一個網狀結構,結構復雜卻不亂。所以,《紅樓夢》的教育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中學語文教材中 《紅樓夢》的選文不少,以《林黛玉進賈府》最為常見。
一般情況下,教師在進行《紅樓夢》選文的教學時,首先向學生介紹《紅樓夢》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誕生的,作者的一生中有什么事情對這部著作產生了影響。緊接著就是根據文章的內容,對人物形象性格進行探討,進而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品味文章的藝術性,最后在課堂上適當進行延伸。但是大多教師都忽略了學生,沒有把學生作為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自主性和探究性,這既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提升思維品質,也不能很好地實現文化傳承。
《紅樓夢》選文教學,當然要對人物性格形象進行探討,要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品味文章的藝術性。然而,教學如果只涉及到以上方面,是遠遠不夠的。針對《紅樓夢》在目前的教學中所呈現的問題,筆者結合最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研究和探尋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做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在進行《紅樓夢》選文的教學中,要確立有意義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所以,《紅樓夢》選文的教學,應該在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基礎上,著眼于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在閱讀中完成文化的傳承。既然是選文,在教學中就要著眼于作品的思想藝術精華。《紅樓夢》的思想和藝術特色是什么呢?反封建說大而無當,大文化百科之說又顯得太籠統。其實,《紅樓夢》的核心故事應該是寶黛的愛情故事,所以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設計教學應該緊緊圍繞“寶黛故事”展開,那么寶黛形象是重點,寶黛語言要細細品味,寶黛的命運要展開探究。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其他媒介。新課程標準的必修課程中,有一個學習任務群就是“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紅樓夢》的影視作品很多,比如87版電視劇《紅樓夢》就是大眾認可的經典作品,它為什么會成為經典,可以與2010年版《紅樓夢》作一比較,同是《林黛玉進賈府》這一片斷,87版的黛玉在吃飯前后一直關注別人的舉動,端來的水是漱口的,還是喝的,一一照著別人的樣子做;而2010版的黛玉東張西望,顯得沒心沒肺,壓根沒有初進賈府時“不敢多說一句話,不敢多行一步路”的拘謹狀態。兩下一比較,影視作品的表達方式就有所體現。顯然,跨媒介交流有效地促進了閱讀。
最后,《紅樓夢》的選文是根植于整部小說的,不應該把選文與整體割裂開來。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把《紅樓夢》整本書閱讀作為教學的基礎,從而在更廣闊的層面上,梳理小說的感人場景與藝術架構,感覺、欣賞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研究小說的藝術價值。當然,因為教學課時等的限制,閱讀也要注意方法,可以把略讀與精讀結合起來,像“寶黛初見”的精彩場景,可以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來進行強化,賈府富麗堂皇的環境和布置就可以一筆帶過。如果能引導學生閱讀后進一步撰寫閱讀筆記進行交流討論,那么學生的體會和思考將會更加豐富。
在對《紅樓夢》選文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曹雪芹的文字所籠罩著的唯美的詩意和靈性之光,還可以在思想和審美方面得到有效的陶冶,如果能充分地探究《紅樓夢》的美學意義,這對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很大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