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阜陽市農業機械研究所,236027,安徽阜陽
近年來,安徽省阜陽市農機部門堅持 “增加數量、擴大規模、提高標準、增強能力”的原則,大力推進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全市農機專業合作社總量達359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7家,省級示范社43家),擁有社員近7 000人,與種植大戶一對一抱團發展已成為農機化發展的新趨勢,服務領域涉及糧食生產的耕、種、收、植保、排灌等各環節及農機維修。在阜陽市的兩大糧食作物中,小麥及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已經成熟,配套機械及其技術已經完善,小麥生產的耕、播、收、脫、運機械化水平達到100%,并開始向大型、復式、高配置、智能化、節能、環保等高級階段邁進。
(1)利用優化裝備結構催動。合理配置農機化資源,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涵蓋糧食生產主要環節。農機裝備結構的明顯改善,催動了糧食生產機械化的全程全面發展。
(2)利用農機安全管理促動。為有效避免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過程中農機事故的發生,阜陽市農機部門加強農機安全生產宣傳和教育,采取多點互動,試點開通單方或多方語音、視頻互動交流的信息交流平臺,及時掌握農機化作業動態,提高農機手的法制觀念和安全意識。運用典型農機事故案例和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教育農機手遵章守法、規范操作,做到糧食生產中的農機作業安全、高效,促動農機化水平的穩步提升和農民增產增收。
(3)利用土地流轉相互聯動。土地流轉引領了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為增加農機作業量、提高作業效率和水平、增加作業收入提供了有效的聯動平臺。土地流轉是農村改革轉型跨越的新生事物,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近年來,阜陽市土地流轉速度明顯加快,且流轉期限逐年延長,形成土地流轉促規模經營、規模經營促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的相互聯動、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
(4)利用先進農機技術推動。有些糧食生產環節的機械化之所以薄弱,就是因為缺乏先進適用的農機具。要實現糧食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就必須大力推廣先進的農機具。近幾年來,隨著農機化科技進步,農機生產企業研發生產出性能穩定、質量可靠的小麥和玉米收獲機械,再加上農機部門的大力推廣,為推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5)利用科技示范園區驅動。圍繞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在全市不同區域設立不同類型農機科技示范園區、示范點,推廣各種新型農業機械,通過示范園區的輻射作用,達到以點帶面、創新引領、全面驅動的目的,為驅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6)利用農機服務體系帶動。近幾年來,阜陽市農機部門注重全程農事服務中心體系建設,把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作為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重要工作來抓。積極鼓勵、引導、扶植、幫助農民創辦領辦農機專業合作社,廣泛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目前,阜陽市以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大戶為主體的農機服務組織得到了迅速發展。這些農機作業服務組織每到春耕春播、“三夏”、“三秋”農忙高峰季節,積極開展耕地、播種、植保、收獲、運輸、加工等多個環節的機械化作業服務。
(7)利用農機技術培訓助動。農機部門結合重點技術推廣項目,通過舉辦專題培訓班或現場演示會等形式提高廣大農機手的專業技術水平,助動農業機械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助動糧食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提升及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進程。
(1)農機裝備結構不盡合理。目前阜陽市的農機裝備結構屬于家家有、戶戶小,裝備結構配置不合理。適用于糧食作物的常規農機具多,而大型、復式、高配置、智能化、節能、環保等機械保有量過少。
(2)農機使用效率偏低。發展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機利用率和農機化水平是關鍵。阜陽市是典型的農業市,有農機化發展空間,但土地不成方連片,老農田無機耕道,基礎設施薄弱,嚴重影響了農機作業效率。
(3)生產環節發展不夠平衡。阜陽市糧食作物生產中,小麥及玉米已經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水稻機械化水平偏低,大豆、高粱等少數糧食作物機械化發展相對滯后。
(4)農機服務體系不夠規范。部分合作社規模小,有組織,無場地。集約化經營、規范化管理、規?;鳂I及機械裝備水平遠遠不能滿足全市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需求。
(5)農機經營生存能力不強。農機服務組織存在資金缺乏、經營規模小、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專業化運行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具備維修資格的網點少,且分布不合理,在重要農事季節農機具發生故障,農機零配件供應和維修不及時,影響和制約了農機具作用的正常發揮。
(6)土地分散限制農機發展。農田地塊零碎、細小,農業機械轉移頻繁、作業效率低,有效作業時間降低,增加了農業機械的使用成本,同時,農民的勞動作業效率也不高。土地分散不利于土地規模經營和效益提高,制約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
(7)農機農藝缺乏全程融合。在農機農藝農信融合上,適宜本市的融合裝備不多。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農業向精準化、集約化和管理現代化的方向發展,許多農機手在信息化產品選擇上很盲目,需要示范引領。
(8)高素質的操作人員短缺。農業機械向著高效智能、節約環保、舒適便捷和個性化、專用化方向發展,高素質農機操作人員的短缺,限制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發展。
(9)管理部門經費人員不足。市級農機管理機構普遍存在工作裝備差、辦公經費短缺、人員不足和年齡老化、專業素質不夠高等問題,鄉鎮一級農機管理沒有編制和專職人員,處于“市級短腿、鄉級斷腿、村級無腿”的狀態,遠遠不能滿足發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需要。
(1)依托政策導向,推進農機發展。農機部門要切實擔負起全市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的重任,主動適應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需求,引進大型、復式、高配置、智能化、節能、環保等高級階段的技術裝備,推動農機化技術集成應用,強化農機、農藝、信息化技術融合。
(2)加強組織領導,提升產品質量。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打破壁壘籬笆,建立部門協作機制。綠色發展是以后農業的工作方向。節水農業的發展、化肥農藥的減量增效,需要農機與農技部門合作,引進先進的農機裝備、高端的農業裝備、先進的農業理念,并推廣到實際生產中去。制定和完善區域性農業生產的農機化技術路線模式和作業規范。
(3)響應國家政策,推動農事服務。加快建設農機、農藝、農信結合的載體,讓阜陽市的廣大農民可以享受到農事托管、電子商務、金融服務、保險服務、農機培訓等一站式保姆式服務。
(4)注重技術指導,培育新型農民?,F代化的農機具,只有被農民掌握并熟練使用,才能真正服務于農業生產。農機部門要適應農機發展和市場發展的需要,更好地開展農機服務,培育出更多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農民和農機手,積極發展農機大戶和家庭農場,培育新型農機經營主體,構建新型農機服務體系,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把人才留在家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