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吉林省四平市遼河農墾管理區第二中學)
我校是一所鄉鎮初級中學,歸屬四平遼河農墾管理區管轄,屬于企業管理,由于體制問題,學校在基礎設施上存在先天不足。近兩年來,學校克服種種困難,在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上齊抓并舉,添置了多媒體設備,使多個教室實現了上網、演示課件和進行視頻節目的播放,班班通走進了我們的課堂。“班班通”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顏色、聲音、動作時空方面的優勢更加突出,因為它充分滿足了學生眼睛和耳朵的感官需求,兼顧了學生學習參與行為,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條件改善了,問題隨之而來,我校近三分之二的教師40周歲以上,對新興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有的甚至連簡單的開關機都要弄半天,我就是其中的一個。設備開通的時候,學校要求每名任課教師都要在短期內學會使用電教設備,同時要求50周歲以下教師,每人準備一堂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公開課。那段日子,壓抑的我都喘不上氣來,有一種逼上梁山的感覺。經過一段的努力,我終于掌握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技巧,現在上課如魚得水、游刃有余。在此,把我的經驗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自學。我通過看說明書和設備對照,從基礎學起,掌握操作方法。我首先學習基本功能,有些不常用功能了解了解,先放一放,熟練運用后,有些具有實用性的功能適當選用。通過網上學習,我學會了課件的制作。在課堂上,我堅持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我是一名地理就是,每一節課前,我都根據教學實際把哪些教學環節需要使用板書、教具,哪些環節需要使用課件區分開來,不是一味地依賴現代化教學手段。
其次,向青年教師學習。我校有一批特崗教師,他們剛出校門,經過專業培訓,年輕有活力。我每到沒有課的時間,就去聽他們的課,看他們怎么操作,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一些簡潔的操作方法和一些特效的運用。教學中青年教師應用多媒體的聲、光、色、形、像、動畫等功能,創設情境,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他們的課件已經是與教學內涵緊密相連,甚至成為課堂活動的主導。每一幅畫面的展示;每一首樂曲的播放;每一段視頻的呈現……這些都將學生引入那或奇妙,或有趣,或迷蒙的教學內容中去,充分地將文字與學生聯系在了一起。平時我做的每一節課件都征求他們的意見,找出課件中的瑕疵和紕漏,爭取精益求精。
再次,向學生學習,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現在的學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而且參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熱情高。每次講新課前,我都發動學生收集相應資料,制作成小flash或PPT,在課堂上展示。如在初中地理《中國的自然資源》一章教學中,同學通過展示,互通有無,形成調查報告。有的同學去過松花湖,參觀過豐滿水電站;有的去過三峽大壩。大多數同學從家鄉現有資源入手。在他們的材料中,有山川河流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有東遼河慘不忍睹的污染情況的圖片;有科學成果的運用和節能技術取得的效果的情況介紹等諸多方面。經過討論、整理,一個吸各家所長,融合多方面知識的可行性報告呈現在全體同學面前。每位同學參與到整個過程中,通過自身的經歷,學到受用終生的知識,得到美的教育,感悟到人生的價值。使他們懂得自己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從感悟升華到理性。既鍛煉了能力,又陶冶了情操,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既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又豐富了學習內容。同時學生操作電子白板的過程也是我學習的過程。
第四,參加各種培訓,提升現代化教學能力。為了從一名初學者轉變為行家里手,我不錯過任何一次培訓機會。2016年初我參加了教育部、財政部組織的“國培計劃(2016)”——吉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項目培訓,獲得優秀證書;2016年下半年,我參加了四平市教育學院組織的電子白板操作培訓和學校組織的錄課系統操作培訓。通過培訓,開闊了視野,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我的課件《中國的民族》在吉林省電化教育館被評為二等獎;微課《海陸的變遷》在四平市比賽中獲得三等獎。
通過以上方法,使我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具備了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特點及教學條件有效的設計教學活動的能力,具備了收集、甄別、整合、應用于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加以優化教學環境的能力,具備了在教學中對教學資源、學習活動、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未來,我一定扎實工作,努力學習,把所學到和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與能力,更好地應用到教學教研教改中,同時更加努力地學習新知識、新手段,迎接新的挑戰,適應這個社會的變遷和發展,做一名合格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