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俊
(山東省濟寧市北門里中心小學)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我開展各種游戲進行識字教學,如開小火車讀字、摘蘋果、小組比賽等,讓學生在玩中識字,在識字中玩,提高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如要開小火車認字時,我問:“火車火車哪里開?”學生答“火車火車這里開,這里開”,并紛紛舉手要進行開火車的游戲,課堂學習氣氛濃厚。此外,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對生字有形象直觀的認識,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上來。如學習象形字“日、月、火”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太陽、月亮、火把圖片及“日、月、火”這幾個字讓學生把圖與字用線連起來,連線正確時課件配以熱烈的掌聲祝賀,學生興趣盎然。
1.通過“加、減、換”法識字。在教學生字時,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要學的生字與所學過的字的異同,利用偏旁與生字“加、減、換”變成新字的方法讓學生有效地認識生字。
巧用學過的字(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認識生字。學生在上小學前就已經認識一些筆畫少的生字,二年級學的字有的筆畫較多,但一般是以前學過的字加上偏旁組成的。
巧用熟字減偏旁變成新字的方法認識生字。在學習生字“交、求、凡”時,我先出示已學過的字“郊、球、帆”讓學生認讀,再出示“交、求、凡”這些生字,用學過的生字減掉偏旁就是要學的生字。
巧用熟字換偏旁變出新字的方法認識新字。如學習生字“鋼”,把“剛”的“立刀旁”換成“金字旁”,就是“鋼”。生字“期”是“棋”字去掉“木”,換上“月”變成的。用熟字換偏旁的方法來認識新字,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
用偏旁與生字的“加、減、換”法學習生字,既復習了以往學過的生字,又使學生有好的方法自主認識新字,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用形聲字識字。在漢字里,有很多字分兩部分,一部分和字的意思有關;一部分和字的讀音有關,這就是漢字里形聲字的規律。形聲字總是一部分表義,一部分表音。形聲字的數量很多,因此掌握好形聲字的造字規律,對今后提高學生識記生字的效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松、枝、楓”都是木字旁,它們都和樹木有關;另一部分“公、支、風”和它們的讀音有關;“江、河、湖、洋”這些字都有“氵”,它們都和水有關。“銀、鋁、鎂、鈉”都有“钅”(金字旁),它們都和金屬有關。不同偏旁代表的意思不同,明白了這一點,學生能根據字的偏旁猜出字義。在學習“漂、飄”時,我引導學生分析這兩個字的字形。學生都發現它們都是左右結構,有相同的地方——右邊都是“票”。“漂”字左邊是“氵”,我再讓學生分別讀“票”和“漂”字,知道“票”就代表整個字的讀音。再問學生“飄”字為什么是“風字旁”。因為和風有關,如“紅旗迎風飄揚”“風箏隨風飄蕩”都是用帶“風字旁”的“飄”;而“漂流”則要用有“氵”的“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個別沒學過的生字,從它們的偏旁大致能猜出這些字和什么有關,是什么意思。
在運用形聲字認識生字時,我還指導學生結合“換法”識字,如出示“袍、泡、跑”,讓學生通過偏旁的不同來區別生字,加深了對形聲字構字規律的認識,真正做到了舉一反三,大大提高了認識生字的效率。
3.用比較法識字。學習生字時,我不讓學生單獨去認字,而是把樣子相近的字一起出現,讓學生在比較中識字,在聯系中區別。如:學習“體”字時,可讓它與“休”字相比較,“休”是一個人在大樹下休息,所以右邊是“木”;身體是人的根本,所以“體”右邊是“本”;學習“外”字,可與“處”相聯系比較,在學生觀察比較后,讓他們總結出:兩個字都有“卜”,但又有不同,“外”是左右結構,左邊是“夕”,最后一筆是一點,不穿出來;“處”是半包圍結構,“夂”最后一筆是一捺,要穿出來;有的字學生最容易混淆,則可以通過教學生念兒歌來記,如比較“己”和“已”,可編兒歌:開口己,半口已;區別生字“睛、蜻、清、請、晴、情、”,我教學生唱兒歌“有目是眼睛,有蟲是蜻蜓。有水方說清,有言去邀請。有日是晴朗,有心情意濃。”學生通過比較字形的異同,理解字義的不同,便能把生字區分清楚了。
4.在生活中識字。除了運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認識生字外,我還引導學生把識字空間不斷擴大,延伸到社會這個大課堂中。在這個大課堂里隨時隨地認識身邊的字。平時讓同學們發作業本,學生在發作業本的同時認識了很多字;在路上看到街道名稱、單位名稱認一認;通過看電視、看書報認字。遇到不認識的字問問家長、朋友。在這個大課堂中,學生認識了很多生字,豐富了詞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然后再靈活運用以上識字方法,相信學生會在輕松愉快中完成識字任務,識字能力也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