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白云區廣園小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要善于將恩地區民族民間音樂資源運用在音樂教學中,是學生從小就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這表明了鄉土教材編寫的重要性。鄉土教材以當地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等為內容,以豐富學生知識、培養學生熱愛獎項為目的而編寫的。然而,對于廣東粵語地區來說,到底又有多少學生會唱自己家鄉的童謠呢?
童謠一直伴隨著世世代代青少年兒童成長,也成為文化傳承延續的途徑之一。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粵語作為廣東省最通用的方言,流通于廣東大部分地區、廣西的東南部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覆蓋的范圍相關廣闊。以粵語為基礎的粵語童謠更是廣東省民間音樂文化的特色。粵語童謠用粵語傳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也具有粵語方言文學的特色。粵語童謠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詞句押韻;而是有趣、好玩、貼近生活,孩子們感興趣。但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再好的民族文化都會面臨傳承的問題,為此筆者決定從如何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傳承粵語童謠的角度,提出自己的一點思考。
我國改革開放的大潮,吸引了大批北方人民來到南方發展。他們在廣東省內扎根生活,并且自這里繁衍下一代。外來文化和語言不斷沖擊著廣州以及其他各市,粵語在廣州地區的流通作用逐漸瑞華。這一現象導致以粵語為基礎的粵語童謠慢慢退出廣東省青少年的生活,甚至在“00后”小時,以廣州為發源地的嶺南文化就存在著在這里慢慢消失的危險。因此,傳承粵語童謠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而將其引入小學校園便是最好的傳承突進之一。
近年來,在多種現代新生音樂(如:流行音樂、美國說唱音樂)形式的沖擊下,許多民族音樂文化出現了逐漸衰退甚至走向消亡的現象。嶺南文化是多元一體的化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州市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也一直是嶺南文化的中心?;浾Z童謠以及其他嶺南文化鄭隨著時間的遷移二逐漸消失,傳承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成為教育者的重擔,傳承和發揚地方民族音樂文化是基礎教育階段中音樂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粵語童謠進校園就是最好的傳承方法。它能將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給下一代,讓粵語童謠代代相傳。因此,十分有必要思考和研究如何在課堂中凸顯廣東地方的音樂特色,以及豐富學生課外音樂活動,使粵語童謠這一優秀的嶺南文化之一得以發揚下去。
將粵語童謠引進校園,除了可以傳承民族音樂,還可以將粵語童謠引進校園,讓學生從認識家鄉音樂出發,親近本土的音樂文化,感受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從而增進熱愛家鄉的感情。教師通過一系列粵語童謠進校園的活動,促進學生建立起熱愛家鄉的感情,讓學生在學習和感受音樂的過程中傳承我國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學生還可以通過學習粵語童謠,認識家鄉的歷史,了解父母兒時的生活場景。粵語童謠進校園,能夠使學生在課內外都感受家鄉的風土人情,感受廣東人民的熱情、和藹、包容的性格,熱愛廣東的山山水水,熱愛自己的家鄉。將粵語童謠引進校園,并滲透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才能夠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德育。童謠本身具有豐富的德育價值,是學校德育的有效途徑。這并不是只靠幾節德育課就可以完成的,是需要學校、教師的培養,將德育引導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愛國愛家鄉的教育。
為了便于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所以這次活動,主要采取的是小面積實施,我主要在我校(廣州市白云區廣園小學)一年2班進行。
為了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以及學生的母語。在活動實施之前,我對一(2)班學生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調查:你從小生活在廣東省內嗎?你的母語是粵語嗎?日常生活中你會合唱哪種方言的童謠?你通過什么途徑認識粵語童謠?你的長輩有教你唱一些童謠嗎?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來看,大部分同學是來自廣東省內,他們的母語是普通話,還有一少部分同學是來自外省,他們的母語是普通話或者其他方言。盡管粵語在小學階段學生當中有著較強的流通程度,但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哼唱的童謠以普通話居多,超過半數的學生不會哼唱粵語童謠,這一現象表明,盡管大部分學生會粵語,但是粵語童謠并沒有得到學生、學校的重視。
通過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和信息反饋,小結整個活動在實施中所遇到的問題:
1.所使用的《廣州音樂》這本教材沒有配套的音樂CD,對于不會講粵語的教師來說,教學比較困難。
2.沒有真正利用好家長的資源,導致任務完成的不夠理想。
3.學生學唱粵語童謠的積極性非常高,沒有開展更多的活動進一步促進。
4.活動開展的形式比較單一,學生的興趣維持不夠持久,沒有做到讓學“在樂中學,在學中樂“。
總結以上的論述和推行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筆者認為粵語童謠進校園,尤其是進小學校園有著眾多的積極作用。就從粵語童謠的傳承及廣東特色音樂的發展來看,粵語童謠也應該“從娃娃抓起”。讓粵語童謠在小學中滲透,從小就培養學生重視我國未帶的民族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傳承粵語童謠的同時,也是對學生的一次愛國、愛民族、愛家鄉的教育。從小學階段開始引導學生要肩負起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承優秀民族音樂的責任。對于他們來說,粵語童謠進校園也是他們所喜愛的、感興趣的,更是他們所希望的。
關于在推進粵語童謠進校園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筆者提出以下解決方法:
以粵語童謠為重點開發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編寫粵語童謠校本教材,充實音樂課堂教學。
1.開發現實性的粵語童謠校本課程
隨著社會的發展,粵語童謠也要跟著適應社會的進步。部分舊版粵語童謠中,會有不適合小學課堂的內容,或者是與現代社會脫節的內容。這個問題主要體現在粵語童謠的歌詞中。如《氹氹轉》的歌詞:“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呀糯米糯米團。五月初五系龍舟節呀,阿媽叫我去睇龍船,我唔睇,我要睇雞仔。雞仔大,拎去賣,賣得幾多錢?賣得三百六十五個仙?!逼渲凶詈笠痪洹百u得三百六十五個仙”明顯與現在社會脫節,學生理解起來會有難度。解決這問題,可以選擇新編的粵語童謠《氹氹轉》與原版的《氹氹轉》進行對比,開發“新版粵語童謠VS原汁原味的粵語童謠”校本課程。還可以讓學生對比三個版本的《雞公仔》,最早的《雞公仔》歌詞反映的是舊社會時候婦女的艱苦生活情景;到了抗戰時期則將歌詞改編成激勵人民團結抗敵的愛國童謠;而現在的《雞公仔》已經改編成為鼓勵學生勤奮學習的現代粵語童謠。
2.開發情境性的粵語童謠校本課程
粵語童謠十分貼近我們的生活,體現在歌詞中經常出現與節日相關的描述。開展“粵語童謠中的節日”校本課程,可以激發學生自助發現,在粵語童謠中找尋節日的影子。如《氹氹轉》中“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呀糯米糯米團。五月初五系龍舟節呀,阿媽叫我去睇龍船。……”提及五月初五的龍舟節(即端午節)、《行花街》就提及年三十晚和春節等。在重現粵語童謠的情景時,可以讓學生邊唱邊重現歌曲中描述的情景,設計成一節粵語童謠唱游課。
3.開發趣味性的粵語童謠校本課程
趣味性的粵語童謠校本課程,即在粵語童謠中玩游戲。讓粵語童謠與游戲相結合,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游戲中掌握粵語童謠?!鞍延螒蜃鳛榻虒W的手段從而把游戲納入到教學中來,從而讓教學獲得了游戲的外在形式,這不僅使教學增加樂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p>
從上述學生反饋的信息來看,其中學生和家長共同完成的任務效果不佳,多數學生最后的評價只給了三顆星,甚至兩顆星。
大部分學生是在廣州土生土長的,我們可以借助他們長輩的力量,讓這次活動開展的更為順利,比如:邀請會唱粵語童謠的長輩來班級舉辦一次演出;讓長輩教學生唱兩首粵語童謠;長輩和學生來一次粵語童謠擂臺賽,等等。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滲透粵語童謠,是筆者提出的各項措施中最重要、最容易實現的,同時也是效果最明顯的一項。在音樂課堂中滲透粵語童謠可以設計一節有趣新穎的學唱粵語童謠課,也可以在小學音樂教材張引入粵語童謠進行感受教學。如將粵語童謠《行花街》設計成一節唱游形式的音樂科。這一課可以設計在上學期的后半段進行,以便于接近春節。這樣的選擇是為了給這一節課創設情境。
組織學生參加“粵語童謠比賽”活動,更是能夠培養學生的榮譽感、磨練學生的斗志、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的一種活動形式。一方面,開展粵語童謠比賽活動能有效檢驗學校音樂課堂教學滲透的粵語童謠教學以及粵語童謠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果;另一方面,開展粵語童謠比賽活動,也是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粵語童謠的興趣,擴大粵語童謠進校園活動的影響力,吸引更多學生參與粵語童謠學習的一條十分有效的途徑。當然,開展粵語童謠比賽活動,必須是簡歷在通過前面幾項活動所獲得成果智商的,是整個學校開展粵語童謠進校園的活動展示。
關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浾Z童謠一直以來都是廣東粵語地區人們世代口耳相傳的廣東省特色民間音樂文化。我們提出粵語童謠進校園的措施,就是要解決粵語童謠的傳承問題。本文通過粵語童謠進校園重要性的分析闡述,結合在推行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就推進粵語童謠進校園的具體措施以及粵語童謠進校園的作用等問題,開展研究并找出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