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鄒城市第三中學)
美術教育是我們學校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而美術課程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美術學習活動大致可分為創作和欣賞兩類。創作和設計有很強的美術專業性,一般教師都能把握住其中的技能傳授。對于欣賞,有許多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把握好教學的方向性,把美術課上成了歷史課、語文課或其他課。具體表現為:
1.把握不住教學的重、難點,過分的挖掘美術學科的德育功能,其忽視了美術學科的主要功能。因此,造成喧賓奪主,失去了美術學科的特征。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講到底,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培養,也就失去了美術教育原有的學科特點。
3.課堂教學中較少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諸多能力的培養,失去了美術教學的意義,使美術課走入美術教育的誤區。
之所以出現以上問題,筆者認為這是對美術學科審美教育重要功能的忽視。美術教學中要想體現美術學科的特征,首先,要把審美教育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技能技法的教學與傳授。為此,在上課時,一定要精心設計課堂內容,要變單純的知識傳授變成美的欣賞,美的創作。基于對美術學科特征的科學認知的基礎上設計出的課堂,實施的美術教學,才是真正抓住了美術核心素養的根本,才真正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
我們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很多鄉村美術教師都認為該教材是以城市環境為背景,專為城市學生編印的,脫離鄉村環境,在很大程度上不適合鄉村教學實際。對此我持反對意見。這不是教材的問題,是教師自身的問題。我們不能因對教材的領悟不足,就否定了教材的價值。教師必須了解教材、吃透教材,這是用好教材的前提。我們可以根據當地實際的辦學條件,在新課標指導下,變通上課形式,拓展教材在生活中的運用,從而將教材拓展變厚,演繹成具有鄉村特色的地方美術教材。為了發揮教材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用,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
首先,正確認識教材版本的多樣化。我省使用的初中美術教材分為人教版和魯教版。六三學制的學校使用人教版和五四學制多使用魯教版,教材版本的多樣化,恰恰體現了美術教育的豐富多彩。
其次,合理把握教材的性質與功能。運用美術教材的人文性質,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是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前提。
最后,摒棄“教教材”的傳統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筆者在執教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小伙伴》時,先分析教材版本及課程要求。然后根據農村學生的實際水平,制定了較為簡單的線描學習計劃,利用教材知識進行引導,結合生活實際,大膽地挖掘他們的潛力,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大大的激發,質量較高的完成了學習任務。本堂課被中央電化教育館授予2014年“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部級優課。
通過和一些農村初中的美術教師交流發現,在授課中如果和學生產生知識上的分歧怎么辦?有部分老師認為即便老師錯了也不能妥協,這是師道尊嚴,隨便應付一下就可以了,反正他們不怎么懂。筆者認為,美術學科與其它學科不同,其它學科都有標準答案,然而美術學科卻很難有標準答案。我們應該理性的認識與鼓勵學生提出不同意見。筆者在講授七年級上冊第一課《江山如此多嬌》這幅作品時提到,畫中包含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就有學生提出質疑,為什么這幅畫不符合自然規律呢?并表示很不理解。于是筆者先是肯定了他的問題,然后又把這幅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審美情趣為他們進行講述分析,讓他們思考并對這幅作品的提出自己的見解。提出質疑的那位同學對這幅作品從四季組合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了較獨特的理解。讓筆者也感受了不同角度欣賞作品的樂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到學校里來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的還是要變得更聰明。”因而,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為目的的美術課堂評價應具有學力形成、人格形成和審美形成的高度。
綜上,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的鄉村初中美術教育教學,期望通過對美術教材科學性解讀、美術學科特征創新性認知及美術教學過程的合理化創設,從學科、教材、教法三個維度探索美術教學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新路徑,從而讓廣大鄉村中學的孩子們充分享受美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