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市市北區第一機關幼兒園)
隨著社會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幼兒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對孩子的過多保護,遷就,與同伴交往的明顯減少,均不利于幼兒社會化發展,也為幼兒“獨占”“獨享”行為的滋生提供溫床。剛入園的棒棒,自己玩玩具、圖書、皮球,從來不讓別人碰,如果有小朋友動了,他常常大聲警告企圖拿他玩具的孩子,這些都是我的,你不能玩,如果其他小朋友拿走,他就會連哭帶鬧,甚至大打出手。當教師與其家長交流棒棒在幼兒園的表現時,棒棒媽媽說棒棒在家也這樣:喜歡吃獨食,讓他分一點給爺爺、奶奶都不肯;他的巧克力不讓媽媽分給鄰居小朋友;有小客人來做客時,棒棒會把玩具汽車、“孫悟空”收到抽屜里,弄得家長非常尷尬,在旁邊直搖頭,嘆息:“這孩子太小氣了!”
現在的孩子,大多物質條件較優越,所以,大方、慷慨。但是,幼兒園里也有為數不少的像棒棒這樣“小氣”的孩子。雖然“小氣”不是大毛病,但是一個不愿與他人分享的人,很難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所以,成人應讓孩子學會分享。
《幼兒園0-6幼兒發展指南》領域指出:教育孩子與人交往、學習互助、有同情心等。分享是親社會的一種表現,是指幼兒與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對立面是“獨占、獨享”“多占”。分享行為的發展是幼兒社會行為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幼兒分享行為的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幼兒分享行為的發展,是幼兒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形成健康個性的基礎,從小加強幼兒分享教育,有利于其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發展。但教育的方法要慎重,既不能生硬的強迫孩子拿出心愛的東西與同伴分享,又不能脫離其認知水平空洞說教;更不能因為孩子不愿別人分享玩具而打罵孩子或沒收玩具,那只能激起孩子對別人的憎恨。讓孩子學會分享,成為教師、家長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成人應從以下幾點養成孩子分享的習慣。
現在的孩子是小公主、小皇帝、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著,爸爸媽媽也都是一切以孩子為中心,這讓孩子往往只考慮自己,把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全部占為己有,不會想到孝敬長輩,孩子偶爾想讓家長分享,家長卻感動之余,常說:“我們不舍得吃,你自己吃吧”這樣嬌慣溺愛,孩子就會逐漸養成獨占的習慣,凡是他們喜歡的東西理所當然是他一個人的,別人休想動一下,他們理所當然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占為己有,吃獨食,不愿與家長、同伴分享,強化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淡漠了他人的情感,所以,家長要理智的愛孩子,擺正孩子在家中的位置,掌握愛的尺寸,科學地教育孩子。家長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嚴是愛、慣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不要過分的溺愛孩子,無限制、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從小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讓孩子體會到大家是家庭的成員,學會感恩和感謝,學會好東西應該大家分享,不讓孩子搞特殊。這種習慣一旦形成,孩子自然的學會與同伴分享。
我們成人常說的一句話是:換位思考。將自己的心比別人的心,成人要隨機引導幼兒去體驗別人的感情,幫助孩子產生分享的意識。“棒棒,假如小朋友不給你這輛漂亮的火車玩,你高興嗎?”“假如你是小客人,小主人卻什么都不給你,你會不會難過?”成人經常引導孩子設身處地的去體驗別人的感情,多讓孩子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一想,就會使他擺脫自我中心意識,學會體會別人的需要與感情,并能在行動上給與幫助,這也是分享教育的意義所在。
成人創造機會與條件讓幼兒學會分享,體驗分享的快樂。孩子缺乏同伴交往,導致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感受,很少關心他人的需求,家長可邀請孩子的小同伴到家里來做客,并鼓勵孩子拿出糖果、玩具與同伴一起吃、一起玩。家長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及時給與肯定與表揚。幼兒園的教師可組織相應的活動,讓幼兒學會分享。如我們班的圖書漂流活動,就為孩子們提供分享的機會:每周一請每個幼兒帶2本自己喜歡的圖書來幼兒園,放在班級指定的“圖書館”里,本周里小朋友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把圖書借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閱讀,每周五時再把圖書帶回幼兒園,圖書的主人就可以把圖書帶回家,再到周一時,又要帶2本圖書來園與同伴分享了,如此這般,孩子們不僅可以閱讀更多的圖書,好習慣也在逐漸養成。好玩具大家玩,也是通過小朋友自己玩具與同伴交換玩,即不再浪費家長更多財力還能發揮玩具最大的功效的同時,孩子們分享的品質也慢慢養成,這樣,孩子與同伴交換圖書、玩具的過程中,體會到分享的快樂,使孩子認識到,只有與他人分享,才會玩的開心,讓孩子在同伴游戲交往中,變得大方得體,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養成孩子關愛他人、謙讓友好的行為習慣,這有利于孩子分享品質的形成。
成人與孩子朝夕相處,他們對自身的尊嚴,價值和相互友愛、互助、理解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動、語言,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父母熱情地將家里的東西借給鄰居,積極為希望工程捐款、捐物,并鼓勵孩子將自己的壓歲錢捐給貧困地區的孩子等等,對孩子的影響和教育將遠遠的超過千萬遍空洞的說教。作為老師的我,在幼兒心中有很高的威信,是幼兒學習、模仿的榜樣,教師的言談舉止和情感態度隨時都會對幼兒的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之間、教師與保育員之間的關系,會對幼兒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我們老師要做有心人,平時抓住一切有力的時機為幼兒做好示范,和搭班教師制作玩具、布置環境,老師之間親密、信任無形中為幼兒提供積極地行為榜樣,幼兒會不自覺的通過觀察、模仿學習老師的分享行為,
分享行為是一種綜合性行為,也是社會性行為的重要方面。總之,我們要為孩子創造條件,通過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來培養幼兒自發的分享行為,讓孩子學會分享,是孩子適應社會、學會生存的基礎,抓住教育契機,用自身的良好品質感染孩子,從而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與同伴交往的能力,幼兒體驗到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