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平
[摘 要] 馬克思關于產業資本和生息資本關系的論述對于我們深入認識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不同運動方式、彼此依賴、形式轉化和結構失衡有重要啟發。我國經濟“脫實向虛”既反映了資產泡沫引致實體經濟偏離主業轉向投機的不合理性,也具有金融服務供給水平不足要求金融業加快發展的合理性。實現經濟“脫虛向實”需要遏制房地產泡沫和提升金融服務供給并舉,金融和實體經濟關系協調最終要靠反映價值的市場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價格體系的建立,在此過程中應注重識別并解決被扭曲價格掩蓋的實體經濟的真實問題,同時牢牢把握資本“脫實向外”的主導權杜絕發生資本大規模外逃的顛覆性錯誤。
[關鍵詞] 產業資本;生息資本;金融資本;脫實向虛
[中圖分類號] F74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12-0063-03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于不同形式資本運動關系的分析對于我們深入認識當前我國“脫實向虛”、更好實現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產業資本與生息資本的運動方式的相互關系
(一)產業資本和生息資本實現價值增殖的不同運動方式
產業資本和生息資本的目的都是最大化的追求價值增殖,不同的資本形式實現價值增殖的方式卻不相同。產業資本實現價值增殖的方式通過創造社會必要的使用價值并進行交換,而生息資本實現價值增殖的方式則是依靠貨幣所有權進行價值分割。產業資本的運動公式為W…W-G-W,即產業資本家雇傭勞動者(A)運用生產資料(Pm)生產出包含價值增殖的社會必要產品W(W表示生產資本,包括A和Pm兩部分,W表示生產出的產品,表示已經實現了增殖),經過交換環節實現比購買生產資料的花費更多的貨幣額G。生息資本的運動公式為G-G,即貨幣資本家依靠貨幣(G)所有權通過不同形式(商業票據、貸款、債券、股權等)將貨幣的使用權出讓出去以獲取一個更大的貨幣額(G),在此過程中貨幣資本是否轉化為生產資本以創造新的使用價值與生息資本的增殖索取權是無關的,只要擁有貨幣所權就有要求增殖的權利。
(二)產業資本和生息資本各自運動并彼此依賴
產業資本與生息資本雖然有著不同的運動形式,但彼此并不隔離而是存在相互依賴的關系。一方面,隨著產業資本家依靠自有資本進行積累日益無法滿足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貨幣資本家的生息資本成為各行各業資本進行生產活動必不可少的資本來源。另一方面,貨幣資本家所獲得的增值額最終來源只能是產業資本運動過程中勞動者新創造的剩余價值讓渡。隨著家庭融資成為產業資本融資之外重要的生息資本流通渠道,產業資本和生息資本的關系復雜化了,但本質上來講沒有改變二者的本質聯系。除少數資本家外,勞動者家庭支付給貨幣資本家的報酬是勞動者自身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并非剩余價值,也即家庭融資支付是價值本身。而勞動者由于不擁有生產資料其借貸只能是用于消費品的購買,實際上起到的是為產業資本運動過程新創造的產品價值實現提供支付條件的作用。如果勞動者夠買不起產品,產業資本的再生產也將無法持續下去,生息資本的回流也將無法實現。所以在家庭融資與生產部門資本融資同樣重要的情況下,產業資本的運動狀況依然最終決定生息資本能否實現增殖。
雖然生息資本的增殖最終依賴于產業資本運動,但在一定限度上生息資本運動具有獨立性。這種獨立性表現為生息資本不必轉化為產業資本生產使用價值,而只要專注于價值形式運動就可以實現增殖甚至更大的增殖。但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將以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形式存在的生息資本稱為虛擬資本。之所以稱為虛擬是因為本質上不是資本而只不過是現實資本的紙質證書,而稱為資本是因為它們像資本一樣能夠給所有者帶來收益。這些虛擬資本的收益本質上是來自于尚未實現的產業資本運動生產的剩余價值,這種尚未實現的特點就決定了預期、風險等因素在其價格決定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不同的資本家往往對于不同產業資本未來生產狀況的信息掌握、風險偏好、分析能力不同,金融市場上虛擬資本的價格往往具有較大的波動性且長時間偏離價值本身。與金融市場經營者自身的過度自信、人類行為的羊群效應等相結合,泡沫和泡沫破滅成為金融市場和金融資產的常態,這也就使得作為生息資本實現形式的虛擬資本運動呈現出價值圍繞價值高波動性的運動特點。生息資本運動的獨立性雖然終將回歸產業資本運動決定的必然性,但是虛擬資本運動過程中金融泡沫的運動過程往往持續較長時間并給產業資本運動帶來巨大反作用。虛擬資本運動的獨立性豐富了產業資本和生息資本運動關系的內涵。
(三)產業資本和生息資本相對收益是導致資本形式轉換的主要因素
馬克思指出產業內部和不同產業之間收益的不同將導致資本在不同領域的流入流出,資本流動帶來的不同產業供給的改變導致不同資本形式收益的改變,相對收益的穩定決定了不同資本形式穩定的比例和結構。在資本運動的不同領域,有的資本收益高有的資本收益低,而資本的本性決定了它必然會追求高收益。在資本從低收益領域退出進入高收益領域的過程中,資本的充分競爭和自由流動成為能否實現社會必要資本配置的關鍵。一方面,資本競爭的充分性使得沒有資本具有壟斷定價能力,價格充分反應價值的真實狀況,為資本在不同形態的轉化提供可靠的指引。另一方面,資本的自由流動使得資本在收益不同的領域及時進退,把握收益狀況等價格信號所昭示的盈利機會。這樣,社會總資本就能及時調整在不同領域的分布,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狀況。
具體到產業資本和生息資本的比例和關系。產業資本的收益主要由生產過程的剩余價值生產狀況決定,并受到交換環節市場供求的影響。生息資本的收益根本上是由尚未實現的剩余價值決定,受到交換環節供求特別是受到市場信息、預期、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市場交換環節受到各種影響因素的綜合作用決定了二者收益的最終實現狀況。產品市場決定產業資本收益的實現,金融市場決定生息資本收益的實現。生息資本不參與剩余價值的平均化而只是分享剩余價值的一部分,所以總體而言生息資本的收益率低于產業資本的收益率。當二者收益差距過大或過小時,產業資本和生息資本就會轉變自己的存在形態和運動方式以追求更大的收益,繼而改變產業資本和生息資本的分布和比例。
(四)生息資本運動獨立性、資本競爭性不足和自由流動限制導致資本結構失衡
而現實狀況表明,社會總資本在產業資本和生息資本間的配置易于偏離社會必要的比例和關系,不能有效滿足社會需要,給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帶來巨大影響。
生息資本運動的獨立性往往體現為金融市場的運行和發展脫離產業資本狀況而呈現泡沫化,在經濟基本面沒有大的改善的情況下金融資產價格和市場規模不斷上漲,金融市場參與者不斷通過金融資產交易獲取高收益。世界經濟近幾十年多次金融危機的現實表明金融資產和市場泡沫往往持續若干年,在此過程中大量的產業資本轉投金融業從事投機行為而荒廢正業,導致一國實業的空心化、凋敝化。
無論是產業資本還是生息資本競爭性不足都會導致資本分布的再調整。資本競爭性不足會使得資本具有定價能力,獲取超過平均收益的超額收益。而超額收益的存在必然引致產業資本和生息資本的此消彼長。壟斷資本學派經學家保羅斯威奇就深刻分析了資本競爭性不足給資本結構帶來的深刻變化。在《壟斷資本》中斯威奇認為,資本主義世界并不是完全競爭資本主義,壟斷競爭才是現實。壟斷競爭使得資本收益平均化的趨勢無法實現,資本平均利潤率下降的趨勢不會出現,產業資本實際上獲得超額剩余價值,經濟剩余無法吸收導致金融部門作為吸收剩余的工具在整個經濟部門興起。
以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全球配置為主要內容的資本流動促進了近些年來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并孕育了限制資本自由流動等貿易保護主義興起。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產業資本收益不斷下降陷入“滯脹”的窘境,產業資本發生金融化轉型并在全球逐利,中國在七十年代末開啟改革開放將自己的資源稟賦優勢與全球資本結合融入到全球產業分工中,這個過程是中國產業資產成長壯大的過程也是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跨國資本實現豐厚利潤的過程。但資本主義國家資本金融化、全球化的過程也是本國傳統產業資本削減、衰落的過程,直接導致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政治權利結構的調整,給資本在全球的合理配置和全球經濟發展埋上了一層陰影。
二、我國經濟“脫實向虛”的性質及“脫虛向實”的實現路徑
(一)我國經濟“脫實向虛”合理性與不合理性并存
“脫實向虛”是一個充滿貶義色彩的詞匯,但就其所指的經濟內容而言則是合理性與不合理性并存。“脫實向虛”的合理性在于我國現代金融業起步較晚、發展歷程短暫,金融業提供的服務水平還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實踐提出的要求,更多的資本配置到金融業是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必然要求。“脫實向虛”的不合理性在于大量的資本包括產業資本投入到單純依靠價值運動實現增殖的金融資產交易中,助推了資產泡沫,扭曲了資源配置,掏空了實體經濟。實現經濟“脫虛入實”的關鍵就在于打破各類吸引資本投機的泡沫經濟、泡沫資產,使得各類資本不存在單純依靠投機長時期獲利的空間。實現經濟“脫虛入實”的主要任務是大力提升金融業服務水平,應改變金融業單純是依靠投機實現增殖的虛擬經濟觀念,金融業同樣提供現代經濟社會正常運行不可獲取的各種使用價值,應加快補上我國金融業發展不足的短板。而實現各類資本有效配置、金融和虛擬經濟協同發展的關鍵在于加快完善并形成市場決定的能反映價值的價格體系。要實現這一點就要強化銀行業競爭性,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當前我國房地產泡沫持續存在,各類金融資產事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政府隱性擔保,這就決定了如果單純依靠市場信號配置資本,產業資本必然放棄主業轉向投機,所以要發揮政府作用嚴格限制產業資本投資金融資產、房地產等行為。防范經濟“脫實向虛”要特別關注可能發生的資本外逃問題,在實體經濟轉型艱難且收益下降的宏觀背景下,資本尋求全球再配置有其合理性,應時刻關注并控制我國資本國際化進程避免資本有去無回。最終,經濟“脫虛入實”要依靠實體經濟自身素質的提升,金融業能解決的問題只是實體經濟問題的有限方面,實體經濟自身發揮決定性作用。
(二)應對經濟“脫實向虛”的首要任務在于遏制房地產泡沫
房地產泡沫是吸引產業資本不合理“脫實入虛”的最大黑洞,破解這種不合理的首要難題是遏制房地產泡沫。要加快實施有效的房地產稅。房地產稅的施行會有力的提高炒作、大量持有房地產的成本,讓大量空置的、無效配置的房地產流通起來,房地產回歸居住的屬性。要加快地方財政、稅收體系改革,破處地方財政、金融對于房地產市場運行的過度依賴,形成地方獨立、穩定的收入來源。應對于各類非房地產企業從事房地產開發、經營、投資嚴格限制,對于助推房地產泡沫的各類炒作和投機嚴厲打擊,如果不對大型產業資本投身房地產的行為加以禁止,實現遏制房地產泡沫只能是泡影。
(三)應對經濟“脫實向虛”的主要任務是提升金融服務供給水平
資本“脫實向虛”的合理性在于它是我國金融服務供給不足資本大量分布到金融業的必然。一是要不斷發展、創新金融產品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服務實體經濟因經營環境改變、發展戰略調整、主要任務變化等提出的新課題,比如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防風險、去杠桿等。二是要健全多層次金融體系,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要規范民金融發展,充分發揮其對于正規金融的有益補充作用。三是要大力發揮普惠金融,增強金融資源的可得性,使得不同地區、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都能獲取金融支持。四是要注重發展家庭金融。現代經濟社會伴隨國家和居民關系的調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依賴于金融市場,應將家庭金融作為金融發展的主要內容,提升金融服務供給水平。
(四)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的根本要靠有效反映價值的價格體系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關系協調最根本的要靠反映價值的價格體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是實現資本均衡關系的治本之舉。正如羅伯特希爾在《剛性泡沫》中提出的,我國事實上存在各類金融資產兌付的政府隱性擔保,它在給經濟某些部門提供擔保降低融資成本的同時,也扭曲了各類金融資產定價并使金融資產價格不能真實反映經濟基本面的真實情況,使得政府部門承擔了大量風險并嚴重扭曲了資源配置。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就必須打破政府對于各類金融資產的隱形擔保,消除金融扭曲產生的基礎,使得能反映價值的金融價格體系有效引導各種資本形式的流動,實現資本關系的均衡。此外,要加快各類市場體系改革步伐,只要是市場能決定價格的領域政府部門就應退出,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五)存在資產泡沫情況下應注重發揮政府對于資本配置的作用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改革的目標和方向,但在沿著這個目標前行的過程中要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在各類金融資產、房地產價格不能有效反映價值甚至存在泡沫的情況下,只是單純發揮市場作用并不能有效配置資本,必然結果就是資本在扭曲的價格信號引導下不合理的“脫實向虛”,國民經濟偏離正確的發展軌道。所以在金融市場價格扭曲的下,政府應該注重識別扭曲價格所掩蓋的經濟的真實狀況。對那些真正致力于實體經濟發展并遇到困難且得不到市場力量支持的企業進行大力支持,對那些雖然獲取豐厚收益但事實上早已偏離正業走向投機的企業進行限制,使得市場不完善時扭曲的價格體制對于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大的誤導。
(六)在資本走出去過程中要嚴格控制資本流動防止大規模資本外逃
當前我國實體經濟普遍面臨資本回報下降的趨勢,在產業資本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中資本“脫實向外”進行跨國經營成為現實的選擇之一。但理論和實踐告訴我們這個過程尤為值得警醒。喬萬尼阿瑞吉在《漫長的二十世紀》中提出,金融化階段是一國資本利潤率下降的必然,一國資本向其他國家轉移的過程往往演變成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霸權的更迭。近些年來我國提出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這是引導我國資本走出去的重大部署,在此過程中應注重發揮黨對資本的駕馭,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使資本的國際化進程在造福各國的同時決定性權力始終牢牢掌控在我們自己手中,如果資本國際化經營不能為我所用這種國際化就沒有發生的必要,絕不能讓資本大規模出逃這種影響一國命運和前途的事情發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保羅·巴蘭,保羅·斯威齊.壟斷資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
[3]阿里吉.亞當·斯密在北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