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麗 田海濤 楊武健 趙光武



摘 要:農業碩士是國家培養解決“三農”問題高層次人才的重要途徑,而隨著招生人數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培養質量也存在著參差不齊等現象。要培養出高質量的農業專業碩士需要完善的培養模式來支撐,培養質量需要有標準的體系來進行評價。構建了基于用人單位、碩士生個人、培養單位和政府四個角度的農業碩士培養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體系中的各個指標權重。同時也分析了目前農業碩士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提高農業碩士培養質量的途徑。
關鍵詞:農業推廣碩士;培養質量;評價指標
“三農”問題一直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是近年來農村工作的主線。而在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過程中面臨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相關人才的缺乏。隨著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越來愈多。1999年開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注設置了“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2014年將“農業推廣碩士”定名為“農業碩士”。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農業推廣碩士的招生規模逐年增加,為農業信息化和農村發展培養了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
人才培養的效果如何?人才培養質量如何界定和測量?怎樣通過評價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呢?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要想得到全社會的認同,需要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評價標準。因此,研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評級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更好地推動我國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一、農業碩士培養現狀分析
農業碩士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1999年批準設立的專業學位,培養領域從最初的4個拓展到現在15個,涉及種植養殖技術類、農業與食品工程類、農村發展服務管理三個學科類別。2018年全國共有106所高校招收農業碩士。從招收的角度來看,每年報考的人數都在增加,招生的單位數也在迅速增加,2001年首批招生只有24家,2009年70家,而2018年達到106家。招生領域拓展速度快,領域間冷熱不均,招生對象復雜,報考生源畢業于非農林高校非農林學科的人多。經過近二十年的摸索,農業碩士培養工作日趨合理,培養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但是,由于農業碩士包含領域非常廣,生源比較復雜,跨專業考生很多,學生基礎不一等特點,導致農業碩士培養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教學內容與農業生產和農村管理實際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大部分錄取的農業碩士認為學習這個專業比較有前途,但是很多同學對課程的實用性存在質疑。大部分高校農業碩士的培養方案中都設計了大量的理論課程,如筆者所在的單位農村與區域發展農業碩士培養方案中包含區域發展規劃、農村社會結構與變遷、數理經濟學等比較理論化的課程,課程中的知識點多于理論化,脫離實際,課程實用性不高。
報考前對專業了解不夠。通過調查發現,一半的同學在報考前對農業碩士的認識比較模糊,為了逃避工作,選擇考研。而農業碩士初試科目中沒有數學,對英語的要求也不高,專業課考察的內容比較容易掌握,整體難度低于任何專業的學術型碩士,也低于法律碩士等一些專業碩士的初試要求,導致一些想讀研又成績不太好的同學非常青睞農業碩士。而這種能有機會讀研的功利性心態弱化了同學對專業的興趣,嚴重影響其培養質量。
實習制度存在缺陷。農業碩士不僅看重研究生的理論基礎,更應該重視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多數高校的培養方案中都要求農業碩士實習一年左右的時間,但是由于實踐基地投入不足,很多同學聯系不到合適的實習單位進行有效的實習。
因為目前農業碩士培養過程中還存在較多問題,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質量參差不齊,有必要建立一套標準化的指標體系來對學生的培養質量進行評價。
二、農業碩士培養質量的評價體系
農業碩士培養的質量需要從畢業生個人、用人單位、政府和學校等多個方面共同評價才能得到比較客觀的結果。現有的關于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體系大都關注學校的條件,如教授數量、科研經費、學生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質量等,這些指標僅僅是人才培養的外部條件,不夠全面。而且農業碩士與普通的碩士研究生在很多方面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需要構建一個有效的指標體系來評價農業碩士的培養質量。
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結合農業碩士的特點,確保所選擇的指標能夠比較真實全面地反映出農業碩士的教育質量,同時也要具有可行性。如果指標區分過于精細,不僅數據收集和處理比較困難,而且還容易造成評價誤差。指標體系也需要比較全面,從橫向和縱向等各個方面來考慮,避免出現遺漏比較重要的指標。
從用人單位來看,用人單位評價一個農業碩士是否合格和優秀,主要從崗位勝任力、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能力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評價。畢業生能否對自己崗位工作完全勝任,是否能夠將自己碩士期間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崗位中解決實際的問題。其他方面的綜合能力主要包括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學習能力,這些方面的綜合能力都能有效地提升工作的效率。
從畢業生個人來看,畢業生對導師的滿意度、對課程教學的滿意度、對管理服務的滿意度、畢業生個人的科研成果、就業的平均工資水平等都是衡量培養質量的重要方面。畢業生對導師的滿意度主要從導師的素質(學歷、職稱、責任心)、師生之間的互動程度(與學生的關系融洽度、每月是否有組會、交流的深度等)等方面來衡量。課程滿意度主要包括農業碩士期間的課程設置是否合理,專業課程的實用性,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否有前沿性,能否和實際相結合,能否與一些科學研究問題相結合。管理服務的滿意度主要指畢業生對在校期間的學校提供的支撐管理服務是否滿意,主要包括科研的條件和基礎設施,圖書館的藏書,文獻的檢索傳遞效率等,學校的食堂宿舍等條件設施和體驗等。畢業生個人的科研成果主要包括畢業生在畢業論文開題、中期檢查、答辯等各個環節的優良比例,論文發表數量(SCI/EI/核心等檢索的比例),專利申請量等。就業情況也是考核培養質量非常重要的方面,主要看農業碩士一次性簽約率,簽約公司與專業的對口度,畢業生第一年和五年后的平均工資水平。
從培養單位學校來看,學校的相關硬件和軟件設施也是影響農業碩士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學校的評價主要是在硬件條件、規章制度、師資力量、培養過程等方面的評價。培養單位一般都會制定包括培養方案、選課要求、考試和成績管理、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論文答辯、學位論文格式規范、學位的申請等相關方面的各類規章制度。重點評價規則制度的完善性和執行情況。在培養過程中,是否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培養職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為重點、以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為重要途徑的培養模式。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能否運用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實踐訓練等方法,強化實踐環節。能否將專業學位證書與職(執)業資格證書頒發結合,專業學位教育與職(執)業準入制度有機銜接。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其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障農業碩士的培養質量能夠滿足未來國家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中的需求。通過評價農業碩士的培養質量,可以根據評價的結果來劃撥財政經費。因此,政府的評價主要看農業碩士的培養是否服務政府的需求和計劃,應該從就業的專業對口率、專業的就業率、畢業論文的應用性效益性,對實際工作的貢獻等方面。
根據以上分析,文章建立農業碩士培養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如表1。
在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過程中,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的因素。首先,各個不同的招生單位在招收農業推廣碩士的過程中有較大的自主權,可能直接導致學生在入學前就有較大的差異。其次,學生中有全日制生源和非全日制生源,學生年齡參差不齊,知識結構有較大差異,給老師教學等帶來一些問題。再次,大多學生英語基礎比較差,在文獻查閱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而且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與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相關任職資格的人才,將知識和技術傳授給農民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實踐的教學環節非常重要。而且從發達國家如英美等專業學位的研究生培養方案來看,注重實踐環節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共同特征。如美國的University of Arkansas等都給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與當地的農場工作人員合作,學習當地的食品網絡系統,產品的生產技術等。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培養方案中直接要求有6學分實習環節,在縣或州推廣辦公室等機構進行實習,每實習60小時算1學分。
三、指標說明與權重
設計了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通過層次分析法對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進行設定。首先,邀請全國有農業推廣碩士的單位研究生培養辦主任,研究生培養方面的專家,部分農業推廣碩士指導老師構成評價專家。然后,將構建的指標體系交由專家進行打分,通過每個層級內部指標的兩兩重要程度比較,首先確定一級指標用人單位、畢業生個人、政府、培養單位四個因素對目標層的影響程度構造判斷矩陣,根據判斷矩陣計算出權重。再次,對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依次進行構造判斷矩陣,計算對應權重。得到每個指標權重的表格,見表2:
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有定性指標也有定量指標,在實際評價過程中,可以量化的指標直接獲取培養單位的數據來量化,不能進行量化的指標通常情況下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得相關數據。獲取相關數據后,采用線性加權的方法進行評價,將標準化后的指標值乘以對應的權重后進行累加即可得到指標值。
四、提高農業推廣碩士培養質量的途徑
培養主體和培養對象是農業推廣碩士培養質量提高的基礎。因此,要提高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質量,需要從培養主體導師和學校的角度,以及培養對象碩士生的角度來進行深入挖掘。一方面,加強導師的考核和學校的經費等投入,另一方面,對研究生進行嚴格的考核和激勵。
控制招生人數,優化生源結構。農業專業碩士近年來的招生規模一直在增加,但是資金投入并沒有同比例上升,學校里的導師數量也沒有大量增加。地方院校獲得政府資金支持較少,因此在招生人數上必須要符合自身的教學資源,保證每位研究生在培養過程中都能得到全面的關注,培養的重心放在提高質量上。農業碩士的培養要融入到地方農業發展中,以需求為導向,根據各地方區域的發展結構來分配各個不同專業領域的生源結構。在面試環節,要關注考生是否對農業有足夠的興趣,是否有成為一名農業科技推廣者的意愿,在進入學校學習之前就提早控制學生質量。
加強導師的遴選和考核。導師不應該實行終身制,而是五年一個任期,在每一個任期范圍內都對其進行考核和評價。農業碩士的培養目標是應用型人才,因此,在遴選導師時,要求導師應該有豐富的企業工作經驗和生產一線的實踐經驗,有企業合作的橫向課題,鼓勵具有創新意識的導師更多的深入農業發展一線,提高實踐能力。實行雙導師制度,每個學生配備兩個導師,每位導師分工合作,注重理論與實際的密切結合。校外導師不能僅僅是掛名導師,學校通過學生對校外導師的評價進行審查和管理,鼓勵校外導師給研究生提供實踐機會。
建立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農業碩士培養方案,注重學生的參與度。農業碩士的主要培養目標是為農業技術研究、開發和推廣、農村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在培養過程中需要注重引導相關企業全方位參與,包括培養方案的制定,邀請該領域的領頭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推動研究生專業學位和職業資格之間的有利銜接。新入學研究生設立雙導師制度,學校內一個導師,企業一個導師。校內遴選農業碩士導師時,也需要審核其是否有企業橫向課題,是否具備指導研究生開展實踐活動和應用型項目研究的能力。定期對導師進行培訓,選派青年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提高其實踐教學能力。論文選題必須來源于生產實踐或具有相應的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并且兼顧創新性,只有到企業去,深入一線鍛煉才能更好的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完善考核和激勵制度。農業碩士研究生的考核不能僅僅看其科研能力,發表幾篇期刊論文,是否順利完成畢業論文。在培養過程中,應創新激勵機制。每個學生科研根據自己的領域特點,知識結構,能力水平等,導師的研究方向和導師商量確定一個自己的個性化的培養計劃。學生考核主要通過發明專利、實踐中自主提出具有一定創新價值的研究課題數量等來進行全方面的考核。可以采用文章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進行評價和考核。
和實踐合作企業共建實習基地。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是農業碩士進行生產實踐、科技創新訓練的基礎。實踐基地的建設不應局限于固定的時間和空間,實踐基地的建設也要考慮到不同的領域和專業門類的區別。如可以依托政府,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農業生產研發企業,建立具有研究、推廣、培訓等多個功能為一體的基地,與企業建立產學研基地。發展一些民因企業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場所,滿足農業專業碩士培養實踐能力的需求。借助項目與企業、行業協會建立實踐合作關系,導師需要參與到農學碩士的實習中來,使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融合在一起。每一位導師都需要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確定某一相關農業實踐問題并撰寫研究計劃。
參考文獻
[1] 李俏,王建華.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教學與培養現狀調查與分析——以江南大學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6(05):92-95.
[2] 唐慧麗,郭明,蔣挺.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培養的實踐與思考——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3,31 (02):34-36.
[3] 宋桂龍.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草業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調研分析與對策探究[J].中國林業教育,2017,35 (06):32-42.
[4] 謝秋菊,朱景福,張喜海,等.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構建[J].農業網絡信息,2017(04):128-131.
[5] 馬海群,周麗霞.我國圖書情報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質量評價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7(06):77-81.
[6] 胡恩華,陳沛然,顧桂芳.全日制專業碩士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1):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