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平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日漸突出,由于歷史因素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大部分少數民族長期處于貧困狀態,發展對自然資源依賴性強,這給政府生態環境治理帶來困難,但是少數民族群眾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并形成民族生態文化,政府生態環境治理應借鑒民族經驗和文化,重視民族群眾參與,實行生態善治。
關鍵詞:政府;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治理
我國大部分民族地區貧困問題突出,發展依賴自然資源,難免破壞生態環境。但是,少數民族群眾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獨特的生態文化,對生態環境具有保護作用。所以在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中政府應當具有善治精神,與民眾緊密聯系,與民族群眾合作治理,進行有效的生態環境治理。少數民族地區優越的生態環境最具備“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條件,應當注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平衡,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創造良好生態環境,維護少數民族利益,促進民族共同繁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一、政府生態善治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是有效的、理想的治理,自上而下全民參與。所謂生態善治就是政府在生態環境治理的過程中與民族群眾合作治理,依法施行政策,尊重民族特性,重視人的參與和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發揮生態與經濟效益互補的作用,平衡當代與后代的利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政府生態善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因素:
(一)合法性原則。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合法性原則主要是政治概念上的,即民族群眾認可政府權威,自覺遵守政府法規和服從管理,發自內心尊重政府權威。要是政府行為得到認可,政府要遵循少數民族生態文化,實地調研,了解情況,尊重民情,與民族群眾密切聯系,掌握當地的詳細情況。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要著眼于民族群眾的切身利益,著眼于國家的長遠利益,結合民族實際和國家的發展實情,因地制宜。要贏得民族群眾的認可,自覺參與到生態環境治理中來,積極響應政府號召。
(二)回應性。有效的生態環境治理少不了群眾的參與,但是群眾具有自利性,在生態環境治理中難免會有破壞環境的行為,所以政府對積極應對群眾生態行為,給予民眾利益回應,著眼于民族群眾利益和國家的長遠利益,以人為本位,實現環境民主,要注意民族群眾的利益訴求,生態環境治理不能以以政府偏好取代民族群眾需求。由于長期處于貧困狀態,民族地區發展滯后,并且缺乏技術和區位優勢,發展特殊,所以政府在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中應就民族的特殊需求給予更多的幫助和回應民族群眾的呼聲。
(三)參與性。基于文化的滯后性,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群眾還習慣于服從和依賴于政府,對于生態環境缺乏主動和參與性,政府也習慣于自上而下的施行政策,缺乏對民族群眾參與的重視。民族群眾在本地區長期的生活和實踐,與自然緊密聯系,并且長期的實踐中少數民族群眾已經掌握本地區生態環境的發展狀況和規律,并對生態系統有充分的認識,雖然不具有理論知識,但是在實踐上卻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鑒于長期的生活實踐經驗,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更懂得本地區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來保護生態環境不受破壞,比如云南紅河地區的哈尼族懂得如何選擇寨址才能與環境和諧相處,他們將寨址選在涼爽的半山腰,山頂是生態林,保持水土,山林是水源來源,山下是梯田,這種生態文化是哈尼人長期的實踐中傳承下來的,所以政府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就可讓本地區的民族參與,學習和借鑒哈尼人民的原始生態文化來進行治理。民族地區最有效的治理無疑是鼓勵民族的參與政府的治理,給政府提供經驗借鑒,與政府共同對生態環境驚醒治理。
(四)透明性。政府制定和施行政策時應當公開信息和征求民族群眾的意見,讓民族群眾參與到政策制定中來,尊重民俗,因地制宜,讓民族群眾了解政府行為,看政策是否對民族和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特別是要對當地的生態環境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得到民族群眾的認可,因為大部分民族地區的民族都有自己的鄉規民約,并且這些鄉規民約大都對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大部分民族地區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生態倫理價值就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觀念不謀而合,所以政府的生態環境治理透明性有利于讓民族群眾知情并且得到民族群眾得支持認可,政策法規與民族生態倫理價值相融合。
二、民族地區生態善治的必要性
(一)解決民族貧困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矛盾。貧困是民族發展難題,生態環境治理需要解決貧困與發展間的問題。政府只有深入到民族地區聯系民族群眾,才能了解生態環境存在的實質問題,解決貧困引發的環境問題,進行生態扶貧,讓生態環境既產生經濟效益又有生態效益,把生態環境問題和民族貧困問題聯系起來,加大政府的幫扶力度,解決貧困問題,重視民族群眾的參與,所以政府的生態善治可以解決政府面臨的民族民生問題,解決民族地區的貧困與生態環境治理間的矛盾。
(二)生態文明建設與民族生態倫理價值的融合。生態文明建設要達到的目的是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維護好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用國家政策和制度規范人的作為。而少數民的生態倫理價值追求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為使人不遭受自然的報復而從內心深處主動的去與自然和諧相處,靠的是道德的支撐,自覺認可,自由行為,對生態環境極大的崇拜,甚至超過了法律制度的作用。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與少數民族生態價值的追求相同。政府生態善治,也是生態環境民主的體現,尊重民族利益,尊重民族習俗,借鑒民族優秀經驗,把優秀的民族文化融合到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中去,使得生態文明建設與民族生態倫理價值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 薛達元.中國民族地區生態保護與傳統文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余超文.治理理論視野下的政府生態善治[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