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秀英 吳天龍 習銀生
摘要: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才振興,而農村人才的振興離不開農村教育。近年來,盡管我國農村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與城市相比,還存在師資力量弱、教育意識差等多方面差距。本文將結合時代背景,梳理分析當前農村教育事業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并在此基礎上,從政策支持、機制創新、新方法運用等角度提出針對性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農村教育;鄉村振興;城鄉融合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優先發展農業農村。這是國家為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既體現出對“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充分肯定,又體現出要補齊短板,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堅定決心。此時,兼具二者性質的農村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既是基礎,又是短板,理應成為發展中的“優中之優”。我們有理由、也有必要對當前農村教育發展中的不足進行系統的梳理,并為其尋找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一、當前農村教育事業中存在的五個突出問題
新世紀以來,黨和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高度重視,政策性資金支持力度不斷增加,城鄉教育一體化程度持續提高。根據《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全國普通小學和初中的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分別為2402.18元和3257.19元,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90%以上。但是,由于長期二元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和城市化背景下農村人才的大量流失,農村的教育環境和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教學質量也明顯偏弱。清華北大的農村生源僅占2成,各省高考狀元也多來自城市,真正的城鄉融合發展還遠未達到,至少表現在五個方面。
1.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的師資力量明顯薄弱。城市便利的生活條件和多樣化的發展機會有利于吸引人才。絕大多數師范生畢業后首選城市,只有在城市找不到合適位置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考慮鄉村,甚至一些人寧愿選擇轉換行業也不下鄉任教。這就導致了鄉村教師年齡老化、知識陳舊、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越來越突出。
2.與城市相比,農村家庭的教育意識和教育能力普遍落后。教育不只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家庭教育同樣重要,但農村家庭的教育意識和教育能力都相對不足。意識方面:許多家長還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尚未意識到早期兒童營養、愛好與習慣養成的重要性,沒有形成以兒童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能力方面:一方面是家長的學歷普遍不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收入水平相對較低,2017年城鄉收入比仍高達2.71,農村家庭可用于教育投入的收入相對有限。
3.農村地區有很多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突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902萬,其中無人監護和監護人無力監護的兒童超過60萬。單親教育、隔代教育下成長的他們缺少關愛、沒有安全感,容易產生孤獨、抑郁、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甚至會引起嚴重的心理問題,導致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偏離。留守兒童還容易受到不公正待遇,網絡報道的校園欺凌事件中有很大比例發生在他們身上[1]。吳方文等學者(2016)曾在川、冀兩省的138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對17841個學生進行樣本調查,結果顯示遭受校園欺凌的比例高達16.03%[2]。
4.農村學生距離學校遠,寄宿比例高。撤點并校有其積極意義,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但也導致部分農村孩子不能就近入學。曾有抽樣數據顯示,農村小學生學校與家的平均距離超過10公里,農村初中生與家的平均距離超過30公里。一些學生因為距離學校較遠而選擇寄宿求學,但很多學生年齡偏小,過早寄宿容易導致家庭教育、人格教育、營養補充等方面的不足[3]。
5.隨遷子女不能跨省高考,初中畢業后輟學問題嚴重。
據《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隨遷子女1406.63萬(其中在小學就讀1042.18萬人,在初中就讀364.45萬人)。這些隨遷子女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跨省就學,由于多數省份不支持異地高考,隨遷子女在初中畢業時需要面臨抉擇:是否回鄉就讀。如果留下,就失去了高考的機會:居住地沒有異地高考的資格,戶籍地得不到高考的學籍。如果回去,就要遠離父母,成為制度下的留守兒童。許多學生在習慣了城市的生活后,不愿意回到農村,一些回到原籍的學生也因為教育方法和學習內容的不適應而成績不佳。最終導致農村孩子初中畢業后輟學比例居高不下。
二、全面改善農村教育環境的建議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農村教育是提升農村人力資本的有效途徑,也是農村子弟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的機會和希望,不能讓農村教育成為教育發展的短板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洼地。為此,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1.拓展農村教師補充渠道,增強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加強宣傳,激發高校學生主動下鄉從教的熱情,對志愿下鄉的在校生給予學費補償、國家助學貸款代償等優惠政策。鼓勵地方政府和高校合作,培養定向農村教育人才。同時,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適度提高工資標準和待遇,對條件艱苦地區的鄉村教師給予特殊津貼。
2.鼓勵合作辦學和遠程教育,創新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創新城鄉資源交流機制,采用學校共建、結對幫扶等方式增進城鄉學校交流,允許農村教師在自愿前提下,到結對學校進行短期的借調鍛煉。繼續倡導實施城市優秀教師支教活動,并與待遇掛鉤,在晉升、評優等方面優先考慮。同時,倡導教育信息化,推進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設,實現城鄉教育資源線上、線下全方位交流共享。
3.強化農村中小學心理輔導工作,重視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建議有條件的農村學校盡快配備專職心理健康輔導教師,設置心理咨詢室。條件不允許的學校,建立由學校中層以上領導和班主任共同組成的心理疏導體系,定期參加培訓,及時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早發現、早疏導。
4.加大對農村學生入學、住宿、營養等突出問題的重視,改善農村辦學條件。一是在適度提高補助標準的情況下,繼續擴大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覆蓋范圍,更高質量、更大范圍地改善農村兒童營養狀況。同時建立用餐登記臺賬和營養狀況檔案,保障專款專用。二是改善中小學寄宿條件,配備必要的生活教師。三是合理規劃公共交通,方便農村中小學生的出行,對于公共交通難以滿足的地區,盡量提供校車服務,為他們的上下學提供便利條件。
5.探索“居住地就讀+戶籍地高考”新方式,解決隨遷子女高考問題。因為要防止高考移民和大城市人口的惡性膨脹,所以就目前來看,異地高考政策還很難在全國全面推廣,在這種情況下,“居住地就讀+戶籍地高考”的方式似乎可以成為解決隨遷子女就學高考的有效選擇之一。那么就必須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地區間教材的差異問題,二是戶籍地的學籍管理問題。因此建議盡量統一高中主科教材,建議各省(市、區)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建立一套針對解決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學籍的管理辦法,為隨遷子女回鄉高考提供渠道。
參考文獻:
[1]吳要武,侯海波. 校園欺凌的影響與對策——來自農村寄宿制小學的證據[J]. 勞動經濟研究,2017,5(06):36-55.
[2]吳方文,宋映泉,黃曉婷. 校園欺凌:讓農村寄宿生更“受傷”——基于17841名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實證研究[J]. 中小學管理,2016(08):8-11.
[3]劉國艷.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的農村教育:成果、阻力與變革路徑[J]. 教育探索,2018(01):17-22.
(作者單位:北京市佟麟閣中學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