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摘要:推動農村產業發展、實現農村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和戰略目標,為此,必須走中國特色農村產業發展之路,把握農村產業發展的精度深度與時度節度,堅持農村產業發展的有機融合,注重農村產業發展的綜合效益。正確認識與把握農村產業發展的度、路、效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度路效
產業結構的調整、經營體系和制度的變革,是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是實施
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方略。在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堅持“度、路、效”三原則的統一,注重發展的質量與效益,把握發展的方向與速度,尋求發展的平衡與協調,增強發展的普惠性。
一、把握農村產業發展之“度”。
農村產業發展應該因時制宜、因地制宜,要結合當地的優勢資源和自然稟賦,制定差異性的產業發展戰略。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差異性競爭獲得比較優勢,從而避免同質化發展和簡單模式“復制”。具體而言,一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優勢資源(包括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側重于資源的獨特性挖掘、價值闡釋和意義構造,以價值挖掘為立足點,以品牌打造為支撐點,以營銷宣傳為著力點,堅持獨特性價值定位、差異性戰略定位,把握產業發展之“精”。二是以優勢產業為龍頭和核心,逐步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橫向拓展產業發展領域,縱向拓展產業發展空間,進而形成優勢資源“簇”和產業集群,堅持產業發展之“深”,進一步提高產業發展的復合收益。三是關注市場的動態變化,了解市場此“時”與彼“時”之“需”,建立市場評估與風險預警機制,對產業發展的前景做出預判和預測,并對可能存在的市場風險采取“預先性”舉措,從而加強前饋控制。四是農村產業發展要有節有度,如果資本下鄉不加節制,工業化生產生活方式肆意“侵入”農村,“公司+農戶”一致性模式嵌套于鄉村社會,這不僅會擠壓傳統小農經濟的空間和生存意義,也會沖擊鄉村傳統社會文化結構,導致鄉村社會的碎片化與虛無化。因此,給予小農經濟和傳統農業生產一定的經濟空間和生存意義,既能夠形成傳統與現代產業有機互補之格局,又能夠保障鄉村社會的相對完整性和小農權益,從而有利于提升鄉村經濟社會與社會資本的整合度。
二、走好農村產業發展之“路”。
農村產業發展應該走產業融合之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并以產業化為牽引推進農村城鎮化。然而,現階段不少農村地區產業布局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同質化問題十分突出,產業扎堆現象嚴重,“短平快”的謀利產業搶奪少利或微利的產業資源,形成擠出效應;產業資源向“短平快”的謀利產業過度集中,造成具有長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基礎性產業資源要素供給不足,發展空間狹窄,內生動力弱化。同時,產業結構失衡的風險也帶來了生態和社會發展風險以及外部不確定性。因此,應該優化產業發展理念,完善科學決策機制,制定理性的產業發展規劃,根據本地的要素結構和需求結構合理配比產業結構,加強引導與監督,注重動態調控,實現產業布局的平衡與協調。一是農村產業發展應適時推進糧經飼統籌、農牧漁林結合,促進產業內部融合,實現產業融合、產村融合、產城互動。積極實施“農農”融合、“農加”融合、“農旅”融合、“農康”融合、“農文”融合、“農電”融合戰略,以新技術、新理念優化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實現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和提質增效,構建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良性互動新格局。二是深化農村行政體制改革,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降低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最終構建產業城鄉互通、區域互融、跨區跨界的產業融合發展機制。三是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逐步落實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開展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土地流轉型、土地入股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逐步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提高農村集體產業的活力和競爭力。
三、提升農村產業發展之“效”。
農村產業發展應該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以綜合效益為導向。實現鄉村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經濟目標,追求產業的經濟效益是產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但經濟效益不應該成為唯一的追求目標。如果過分追求產業發展的經濟收益,則會把經濟價值凌駕于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之上,采取有損于生態和社會利益的手段或方式謀求產業發展,表現為資本的無序擴張和對資源的肆意掠奪,對農民生存發展權利的非法侵害,其邏輯結果將是發展的無序、社會矛盾的激化和群體沖突。因此,農村的產業化應該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以保障農民的權益為本,以“增益”社會和生態發展為導向。一是優化政府政績考核模式,將農村產業發展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納入考核指標之中,強化綜合效益的政績導向,明獎懲施賞罰,抑制非理性政績沖動。二是完善企業(公司)的激勵引導機制,將產業發展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與稅收減免、貸款優惠、租賃補貼等政策紅利“捆綁”,強化企業(公司)發展生態導向型產業的動機,實現綠色發展,從而促使政府和企業(公司)關注農村產業發展的外部收益,以獎懲政策為導向,充分發揮產業發展經濟效益的正向溢出功能,打破固有的路徑依賴,形成經濟發展“增溢”社會和生態發展、社會和生態發展“反哺”經濟發展的良性互促格局,構造經濟收益—社會收益—生態收益的閉環正向回路。
參考文獻:
[1]田俊秀. 多維施策 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EB/OL][2018-07-12].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712/c216373-30143896.html.
[2]葉敬忠. 鄉村振興不是鄉村過度產業化[EB/OL][2018-07-16].光明網.http://www.gmw.cn/xueshu/2018-07/q6/content_29888704.htm.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and realize the rural industry boo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untry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strategic target, therefore, must go the way of the r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rasp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when the accuracy of depth and section degrees, integ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comprehensive benefits.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degree, road and effect of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Rural evitaliza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egree Road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