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倩
摘要:湖北省五峰縣是我國的貧困縣之一,擁有著獨特的生態環境優勢、豐富的資源優勢以及全國著名的茶產業龍頭企業,但也面臨著經濟發展落后、貧困人口較多、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等潛在危機。在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五峰縣需要進一步開拓創新,通過強化環境保護意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脫貧攻堅步伐,努力走出一條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美麗鄉村;建設短板;對策建議
作為湖北省西南部的貧困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擁有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優勢和“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資源優勢,以及全國著名的茶產業龍頭企業,近年來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面臨著經濟發展落后、貧困人口較多、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等潛在危機。在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五峰縣需要進一步開拓創新,通過強化環境保護意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脫貧攻堅步伐,努力走出一條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一、五峰縣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優勢
五峰縣屬于武夷山支脈,以山地為主,耕地面積較少。五峰縣有其獨特的生態優勢,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茶旅資源豐富,被評為“中國名茶之鄉”“湖北名茶第一品牌”“中國馳名商標”等稱號,更有后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柴埠溪大溪谷、白溢古寨、長生洞等等旅游景區。
(一)較好的自然環境——美麗鄉村建設的生態基礎
五峰縣森林資源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1%,列全省縣域之首;被譽為“長江三峽后花園”,是全省著名的“天然氧吧”“天然藥谷”及武陵山區重要“生態屏障”。溪河密布,水能蘊藏量較大,可開發利用程度較高。此外,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鐵礦石較為豐富,可滿足開采的需求。
(二)知名的茶葉產業——美麗鄉村建設的支撐條件
五峰縣生產茶葉歷史悠久,是“中國茶葉之鄉”“全國無公害茶葉示范縣” “中國名茶之鄉”和“十大生態產茶縣”。由于五峰縣地處深山,常年云霧圍繞,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具有產高質量好茶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五峰茶葉種類較多,有“采花毛尖”“向師傅茶”“天麻劍毫”“水仙春毫”等4個湖北知名品牌。多年來,五峰縣政府始終重點發展茶產業這一特色產業,緊緊圍繞生態立縣戰略,做大茶產業,提高茶質量,發揚茶文化,積極謀劃茶旅融合發展,把五峰茶葉推向全國,走向世界。在縣茶辦編制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茶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2016年-2020年)》中,提出了建設國家級茶葉公園、打造“世界茶旅名城”的目標愿景。
(三)豐富的旅游資源——美麗鄉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五峰縣旅游資源實體多達504處,擁有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和國家4A級景區,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柴埠溪大峽谷風景區、后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最神秘的生命王國”“珍稀動植物基因庫”。近年來,五峰縣先后獲得“中國生態旅游大縣”“最具民俗風情的旅游大縣”“湖北旅游強縣”以及“全國生態特色旅游縣”等榮譽稱號,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為美麗鄉村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經濟基礎。
二、五峰縣美麗鄉村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環境保護意識不足,導致生態損害和環境污染嚴重
五峰縣地處山區,以喀斯特地貌為主,生態環境較為脆弱,若過度開發會導致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這增加了美麗鄉村建設的難度。加上五峰縣屬于貧困地區,導致兩個方面的結果:貧困導致人口增長和生態環境趨向脆弱;人口增長加劇貧困并使生態環境更趨脆弱,生態環境脆弱既是貧困的產物又進一步加劇貧困。為了脫貧就需要開發利用當地的資源,但是在開發利用過程中,脆弱的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這增加了開發利用的難度,影響美麗鄉村建設和脫貧致富。
(二)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缺乏合理的規劃和管理
五峰縣屬于貧困地區,各個村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困程度差別較大,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大多數地區交通不便利,水電、醫療、通訊、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不夠到位,出現了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和通訊難等等諸多問題。此外,農村建房秩序較亂,存在功利化、大拆大建等問題,規劃監管不力,擠占道路、農田等公共設施和資源的現象比較普遍,對于一些已經建成的基礎設施缺乏定期的維護和管理。
(三)貧困人口占多數,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
近年來,五峰縣政府一直在積極解決貧困問題,2014—2016年三年時間實現了12個貧困村出列,9393戶29134人銷號,精準扶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貧困人口仍然占多數,部分貧困戶發展動力不足,返貧機制不健全,“等、靠、要”依賴思想嚴重,存在“越貧越光榮、越貧越要救濟”的懶漢思想。致貧原因多樣化,因病致殘、致貧占的比重仍然較大,勞動力缺乏,難以脫貧。政府投入不足,基礎較差,持續發展能力較弱。
三、五峰縣美麗鄉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轉變思想觀念,提高美麗鄉村建設的認識
毋庸置疑,以前那種“邊發展、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是行不通了。建設美麗鄉村,必須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脫離貧困為核心,探索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互利共贏的模式,走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型的道路。政府、企業需要轉變思想觀念,使環境保護的意識進入每個人的頭腦,使環境保護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維護管理機制
美麗鄉村建設,既要靠建設,也要靠管理和維護。應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地區的交通運輸系統;逐步建立較完備的自來水飲水系統,解決人們飲水難的問題;加大地區電改力度,確保家家戶戶通電、用電安全;不斷提高地區網絡普及率和通訊設備;創造優越條件引進醫療和教育人才,提高醫療水平和教育水平。此外,還需要建立健全維護管理機制,明確管理主體和管理責任,加強對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知識水平和管理技能。
(三)加快脫貧攻堅步伐,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應開展區域性貧困普查,確定貧困戶信息數據;大力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積極指導當地群眾搬遷后的產業建設,探索一條金融扶貧的道路,如可以建立政府和金融機構在擔保、保險和信貸等綜合金融扶貧方面的合作模式。
參考文獻:
[1]佟玉權,龍花樓.脆弱生態環境耦合下的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02):47-51.
[2]黎沙.我國精準扶貧的實踐困境及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6.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輕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