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燕
【摘 要】 內幕交易是我國證券交易市場的一大毒瘤,需要予以強有力的手段進行根除。基于我國證券交易市場中內幕交易不斷涌現這個基本事實,本文從內幕交易的基本定義與內涵出發,分析了內幕信息的類別和近幾年查處的內幕交易案件中所暴露出的主要內幕交易行為主體,并結合國家司法、執法、監管機構的相關國定,基于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內幕交易行為及其對社會的惡劣影響、解剖內幕交易防控體系,提出相應的內幕交易防控建議。
【關鍵詞】 證券市場 內幕信息 管理層
一、內幕交易的基本定義
內幕交易是我國證券交易市場的一大毒瘤,需要予以強有力的手段進行根除。基于我國證券交易市場中內幕交易不斷涌現這個基本事實,所謂內幕交易,指的是內幕信息掌握者或者以非法手段獲取內幕信息的其他人員,不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而泄露內幕信息的行徑,并基于內幕信息自己或者向他人提供相關買賣證券意見的行為。這是一種嚴重的違法違規行為,不僅侵犯了普通投資者和上市公司的合法利益,更是抹黑了證券行業的誠信。
二、內幕信息的類別
內幕信息主要有四大類:(1)重大資產重組類信息;(2)財務類信息(周期報告、業績預期);(3)利潤分配類信息(分紅、轉增、派股、派現);其它類信息。在已被查處的案件中,有超過50%是利用第一類信息,即重大資產重組類信息進行內幕交易;其次是第二類信息,即財務類信息,其所占比例也較高。進行內幕交易的主體一般借用親戚、朋友的證券賬戶(使用自己本人賬戶的也有,但還是比較少),利用其所掌握的關于公司的內幕信息,進行股票買賣,這種方式可以直接從二級市場獲得收益或者避免損失,與牟利性很大相關。另外,信息泄露行為在內幕交易案件中所占的比例也很大。一般來說,這些泄露信息行為人泄露對象有兩大類:一是與自己關系較為密切的人,比如家人、朋友;二是與自己存在利害關系的人,比如行政主管部門的相關工作人員。
三、內幕交易行為主體
對比分析近幾年內幕交易案件,我們不難發現,因職務關系接觸到越詳盡、越及時的內幕相信相關人員,更容易將內幕信息進行濫用。從利用內幕信息進行交易的人員組成來看,占比最大的上市公司管理層(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大股東等)或者實際控制人;占比第二的是進行與重組相關事項的工作人員。另外,不少行政機關相關工作人員,也利用職務便利來獲取內幕信息,進行內幕交易。
四、防控我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的幾點建議
市場經濟最大的好處在于它的有序競爭性,而內幕交易行為者通過不正當手段取得非法收益,嚴重干擾了證券市場的秩序。國家機構,在解決參與者之間的利益沖突,維護市場秩序起著核心作用。因此,為嚴格防控我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必須以強制性手段(監管、限制、懲治等)和舉報激勵手段為主,輔以誠信建設手段。我國證券市場只有先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對違法行為起威懾作用,才能保證我國證券市場的有效運行。具體如下:建立合理有效的監管體系;補充完善收購、兼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內幕交易監管系統;建立行之有效的內幕交易舉報激勵機制;完善立法、規范信息披露制度;加強證券公司基礎管控;深化證券市場的誠信建設。
(一)建立合理有效的監管體系
新情況不斷出現、新任務不斷提出、新矛盾不斷產生,我國證券市場面臨的復雜形勢與日俱增,建立合理有效的監管體系是反內幕交易的重中之重。國務院、證監會等機構發布了相關文件,前者發布了《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后者發布了《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從宏觀層面進行監管——規定和細化了基本制度和風險處置原則。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還發布了《關于審理證券行政處罰案件證據若干問題的座談會紀要》等關于證券期貨市場的法律解釋,全面深入地豐富了證券行業相關法律法規體系。與此同時,反內幕交易監控重點對象也有所轉變,從普通證券分析師、個人投資者逐漸轉向相關金融企業(投資顧問、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以及上市公司等)的從業人員,特別是高管級別人員。實踐的經驗告訴我們,為了更好地將內幕交易扼殺在搖籃中,必須綜合保障投資者、司法機關、監管機構多方面的利益,將三者整合起來,因為,投資者是利益相關者、監管機構和司法機關具有公權力和國家形象,三者缺一不可。
(二)補充完善收購、兼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內幕交易監管系統
收購、兼并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股價異動,應嚴格對這個過程的股價異動進行監管,對于有嫌疑的上市公司,務必暫停或取消其并購重組資格。內幕交易因其特殊性,有時候就算利用高技術手段,對于復雜的內幕交易狀況,可能也很難認定,為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補充完善:(1)設置舉證制度,通過外在證據(賬戶、資金、交易、獲利可能等)界定相關內幕參與者;(2)甄別“知悉”或者“利用”內幕消息等行為可以采用過錯推定法;(3)為避免出現偏差,在證據推定基礎上建立嫌疑人抗辯制度;(4)借鑒國外先進立法經驗(比如庭外和解、污點證人等)。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內幕交易舉報激勵機制
在我國證券市場上,掌握交易內幕信息的人和普通投資者存在著極大的信息差,這必然方便了一些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員進行內幕交易。同時,在對內幕交易進行認定時,普通投資者由于其信息十分閉塞,根本無從察覺內幕交易的蛛絲馬跡,舉證過程舉步維艱。在相關訴訟案件中,普通投資者很顯然處于十分不利的局面,進而導致內幕交易的打擊進程更難推進。為加大力度解決內幕交易中信息傳播、舉證困難的難點,美國證監會采用了數額巨大的舉報激勵機制,以構建其自發性監督機制。
(四)完善立法、規范信息披露制度
立法體系是否完善,披露證券市場信息行為是否規范,不僅影響到其能否發揮作用,更是能否促使證券市場往更深的層次、更廣的范圍進行拓展的根本前提。因此,務必做到完善立法、規范信息披露制度。本來,作為證券公司,理應給投資者傳遞詳細、正確、有效的信息,幫助投資者判斷是否具備投資價值。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公司傳遞給投資者的信息往往模棱兩可,要么傳遞一些不該透露的信息,要么甚至傳遞一些虛假信息來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嚴重侵害投資者的利益。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保障投資者的利益,必須強制要求證券公司完整、及時、正確地披露關于公司的重要信息——公司法人結構、財務報表、資產負債、市凈市盈和其它影響投資者投資決策的信息等等。對于那些應該披露而沒有披露,或者沒有及時披露的行為,加大懲治力度。另外,在建設信息披露制度的時候,要遵循整體原則,深入調查,科學分析,使之具備系統性和前瞻性(嚴格杜絕“一事一法”、“就事論法”),才能保證制度的完善和規范。
(五)加強證券公司基礎管控
加強證券公司基礎管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1)證券公司雖有內幕信息知情人登記制度,但是涉及范圍較小,應進一步擴大登記范圍,將內幕消息知情管理層也列入登記之列;(2)在開戶和交易環節,不僅要進行實名認證,更要通過圖像、錄音、IP地址等信息,加強對證券交易中身份真實性的把控;(3)在資金賬戶管理方面,務必加強管理,以解決隱名交易(比如約定所得分成或者提供資金支持)查證問題;(4)平衡好金融隱私和信息披露義務,借鑒反洗錢領域的科學方法與制度,與金融機構合力,并給予證券監管部門調查可疑資金流水的權利。
(六)深化證券市場的誠信建設
證券行業執法機構、監管機構在防控內幕交易上,責任重大。為最大程度發揮誠信在監管機構、執法機構中的效力,應加大加強相關失信行為的防范措施,根據行為的不同階段制定相應的措施,事前、事中、事后分別采用防止、停止、懲治的相應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內幕交易,提高執法效果。在司法層面,擺在第一位的,是投資者合法利益的保護。更全面更深入的加大證券行業執法力度,讓誠信原則發揮其在相關案件審理中的指引作用。市場有自我管理、相互制約的功能,通過強化證券市場約束機制,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的基本作用。為打造中國資本市場的法治文化和誠信文化,務必更全面、更深入的宣傳相關法律法規,才能使普法、講誠信宣傳到位,加強輿論誠信環境。另外,還可以輔以培訓各類市場主體的法律常識和誠信意識。
五、小結
綜上所述,內幕交易時一項社會危害性很大的行為,它嚴重損害了普通投資者和上市公司的利益,破壞證券市場的正常運作秩序,侵吞社會公共利益,其社會危害性顯而易見。實踐的經驗告訴我們,國家相關機構務必采取強有力的手段措施來制裁證券市場內幕交易行為,才能起到威懾作用,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這個頑疾。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證券市場健康、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長偉.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的現狀與防治研究——以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為例[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6,32(01):19-24.
[2] 傅穹,曹理.禁止內幕交易立法理念轉換及其體系效應——從反欺詐到市場誠信[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31(06):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