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薇 查語涵 呂梓濤
【摘 要】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推進,我國企業蓬勃發展。在企業跨國跨境并購的過程中,可能面臨多種多樣的法律風險,會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本文在分析現階段我國企業跨國并購的法律風險的基礎上,深入探究法律風險產生的原因,最后總結出加強我國企業的跨國并購法律建設的意義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跨國跨境 并購 法律問題
一、現階段我國企業跨國并購的法律風險
(一)市場準入風險。市場準入風險通常與東道國的政策行為密切相關,包括征收、國有化、戰爭以及恐怖活動等政治暴力事件。為防止壟斷,保證本國經濟健康發展,針對外資并購問題,各國都在法律上對此加以限制。
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就制定了《反托拉斯法》,還設立了外國投資委員會,對重要行業的跨國并購進行評估和審查。我國聯想集團在并購IBM的PC業務的過程中,受到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審查,而在中海油并購美國尤尼科石油公司、海爾并購美泰公司等案例中,均因美國政府干預而失敗。在德國,政府通過《反對限制競爭法》來對企業兼并進行法律控制。在實踐中,控制企業兼并的主要執行機構是聯邦卡特爾局,它被授予了禁止兼并的權力。
(二)反壟斷審查風險。企業跨國跨境并購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壟斷的問題,極易對東道國的經濟秩序造成不良影響。故東道國會對跨國并購的企業實行反壟斷審查,一旦發現其存在壟斷的嫌疑,則會采取相應的反壟斷措施。我國企業的跨國跨境并購通常集中于資源型產業,在涉及到核心科技的情況下,一般會受到更嚴格的反壟斷審查。這不僅給我國企業的跨國跨境收購增加了難度,也不利于跨國企業的自主經營。
(三)環境污染風險。發達國家十分注重環境保護,針對環境保護方面設定了較為嚴苛的標準。在進行企業跨國并購的過程中,東道國會對企業的環保技術進行審查,判斷其是否符合標準;即使東道國在環保方面的審查較為寬松,若企業會造成嚴重污染,則企業的收購行為會受到民間環保組織的抵制。在完成并購之后,由于對東道國的相關法律不了解,企業往往按照本國的法律要求處理垃圾,這就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往往會面臨高額的賠償,甚至可能會因環境危機徹底退出東道國市場,對母公司的全球業務產生沖擊。
(四)勞動保障風險。受到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數量等因素的制約,各國的勞動保障制度不盡相同。因此國與國之間的勞動保障制度存在一定的差異,難以做到絕對的平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工如果認為自身收到不公正的待遇(如被不當安置或隨意解雇),則會采取罷工示威的行為,而罷工運動一旦處理不當,甚至可能升級成政治事件。
(五)知識產權風險。企業跨國并購中的知識產權風險,往往是由知識產權自身的特性引發的,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首先,知識產權受到地域性的限制。即依照一個國家或者一片區域的法律規定產生的知識產權,僅在該國家或地區內有效,一旦超出這個地域范圍,則不發生法律效力。由于某些大型跨國企業的銷售市場不限于一個國家或地區,所以會在若干個國家或地區注冊商標或者申請專利。而在企業跨國并購過程中,收購目標企業在某一個國家獲得的技術專利或產品(服務)商標,并不意味著當然獲得該企業在其他國家就同一技術或產品的專利權或商標專有權。其次,知識產權受到時間性的限制。以發明專利為例,大多數國家給予二十年的保護期限,一旦超過該期限,那么該專利不再受到法律保護。因事先審查不清而收購一個期限屆滿的專利,對于收購的企業而言無疑造成了經濟損失。
二、我國企業跨國并購法律風險產生的原因
(一)我國相關政策法規不夠完善。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經濟實力逐漸增強,開始尋求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機會。但是,由于我國進入國際市場的時間相較于其他國家較晚,故存在相關政策、法規滯后的現象,尤其體現在在對外投資和跨境并購方面的政策不夠明晰和完善。首先,我國的相關機構在制定與跨國并購的法律時缺乏前瞻性。當制定相關法律或者政策時,往往是針對已經出現且影響比較重大的問題,而不能在問題出現之前運用法律加以規制,即不能與時俱進。其次,我國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不成體系。相關法律政策多且雜,而且內容規定上也多有重疊,缺乏執行力。
(二)國家之間制度存在差異。跨國并購過程中涉及到的法律問題較多,主要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還涉及到知識產權、勞工保障、環境保護等因素的影響。各國也對此制定了法律和政策。但是,針對同一問題,我國和東道國的法律規定可能不盡相同,我國企業對于本國法律比較熟悉,而對于所要并購企業的東道國的法律不甚了解。在處理并購中出現的問題時,也一般是以本國的法律為依據,這往往會引起爭端。此外,在多法域的國家,每個地區的法律也不同,如美國。
三、加強我國企業的跨國并購法律建設的意義
加強我國企業的跨國并購法律建設,有利于促進對外投資的發展。各個國家的社會環境不同,若在不加以了解的情況下貿然進行并購,則難以達到理想的收益效果。加強跨國公司跨境并購法律制度建設,提高企業的法律意識,督促企業及時地了解他國的相關法律政策,根據具體規定調整投資方案,從而提高跨國公司跨境并購的成功率,減少投資風險。
加強我國企業的跨國并購法律建設,有利于推進我國法治體系的完善進程。當前,我國經濟進一步與國際經濟接軌,以往很少出現或者根本沒有的問題可能會顯現出來,而我國的法律須根據這些新出現的問題適時調整,以順應時代發展。此外,在企業跨國并購的過程中,涉及到不同國家的企業,需要依據雙方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以及國際條例來處理糾紛,我國可在此基礎上吸取他國的寶貴經驗,填補目前法律中存在的空白地帶。
四、完善我國企業跨國并購法律建設的建議
(一)健全跨國并購法律制度。首先,從我國國情出發,結合國際條例,在借鑒其他國家法律的基礎上,制定專門的《對外投資法》。《對外投資法》應從宏觀的角度出發,一方面維護投資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需規范投資方的投資過程。其次,完善相關法律。正如前文所述,跨國并購過程中涉及到的法律問題較多,這并不是一部專門性《對外投資法》就能解決的,還需要多個部門法加以配合。例如,可以在《合同法》中增加企業跨國并購合同的相關內容,使得簽訂此類合同時有法可依。
(二)完善現有的雙邊投資保護政策。我國已經與一百多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議,但是大部分協議簽訂時間較早,且很少涉及我國企業跨國并購的內容。當前,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推進,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也根據現有國情簽訂了新的雙邊協議。我國可以以此為契機,重視雙邊投資保護協議的簽訂。首先,加快簽訂雙邊投資保護協議的簽訂進程,爭取與更多的國家簽訂雙邊協議。其次,對于已有的雙邊條約適當加以補充。我國可通過國際對話平臺,進一步補充現有的雙邊投資保護協議,如在協議中明確投資雙方權利和義務,確定糾紛解決機制和對國際公約的適用情況,以促進企業并購的健康良性發展。
(三)完善跨國并購的相關服務機制。為了降低并購的風險,應該重視海外并購的中介機構,國家可以在每年的財政預算中抽出一部分資金來支持這些機構的發展。這些機構可搜集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相關法律等信息,從而為跨國并購企業提供的預測風險強度、可行性報告等,還可以普及必要的法律知識。雖然政府支持上述機構的發展,但是也要嚴格監督,防止因信息不實影響企業的并購過程。
除此之外,應發揮大使館的作用。相較于企業,大使館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到所在國家的法律環境,我國大使館可以了解東道國的法律政策、企業環境等信息,為企業跨國并購提供有利的信息。
(四)重視知識產權保護。首先,根據并購目的明確是否收購所有國家或地區專利或商標專有權。有的企業只需收購其中一個或者幾個國家或地區的,而有的則需收購全部國家或地區的。如果中國企業的目的是某專利或商標的全球注冊,就需要審查該項專利在哪些國家或地區申請權屬并獲準了,然后依次收購。其次,關注所要收購的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期限。對于期限沒有屆滿的專利,應了解有效期的專利;對于期限快要屆滿的專利,應了解該專利所適用的法律,明確其是否能在期限屆滿前申請續展并獲得批準,否則即使收購了該專利,也會給企業造成損失。
五、結語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推進,我國經濟體制進一步與國際接軌,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流,為企業實現跨國跨境并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相關政策法規不夠完善、國家之間制度存在差異等原因,我國現階段企業跨國并購仍面臨一定的法律風險。綜上所述,我國應健全跨國并購法律制度,同時樹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完善現有的雙邊投資保護政策和跨國并購的相關服務機制,促進企業跨國跨境并購活動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張書瑞.后危機時代我國企業跨國并購風險的防范[J].江蘇商論,2011(01):62-64.
[2] 李湘玲.淺議海外并購的風險——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謹慎[J].企業導報,2012(07):35-36.
[3] 陳漢夫.企業跨國跨境并購的若干法律問題研究[J].金融經濟,2015(18):119-120.
作者簡介:魏薇(1998——) 女,漢族,安徽池州人,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2016級本科生,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