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祥娟
【摘 要】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一大批網絡借貸機構也趁機出現在各大高校。網絡借貸的出現為部分大學生解決了暫時的資金問題,同時也帶來了風險隱患。本文結合大學生對風險認知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對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的培養提出了具體的措施。
【關鍵詞】 大學生 金融風險 風險防范
一、大學生對金融風險的認知
(一)缺乏相關的金融知識。當下,除了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會開設財務管理、金融課程,學習掌握一些金融財務知識,其他非專業的大學生普遍沒有開設相關的金融課程,對金融、財務等方面的知識基本沒有了解。所以在面對各種網絡借貸的廣告信息時,對背后的真實情況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判斷,很容易掉進網絡借貸的陷阱。
(二)投資風險認識不足。面對網絡借貸平臺上各種高回報的投資信息,很多大學生對投資風險沒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和認識,就盲目進行投資。但是這些網絡借貸平臺所提供的借款人及項目的相關信息并不完善準確,缺乏有效的風險管控,大學生進行投資后,對借款人及項目建設進展的相關情況不能進行及時的監控和掌握,最終投資的資金不知所向,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三)對違約責任缺少認知。在進行網絡借貸的過程中,大學生普遍認為簽訂借貸條款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所以并不會仔細閱讀理解借貸條款的相關內容,就草率的簽訂借款合同。這樣一來,由于對借貸條款中的相關內容并沒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當出現無法及時還款被要求完成一些比較極端的事情的問題時,便驚慌失措起來。
二、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很多大學生進入到大學校園是第一次擺脫父母的束縛,對自己的消費沒有一個合理的規劃,加上受到各種不良消費觀的影響,與同學之間進行攀比,盲目的消費,甚至超出自身承受的經濟范圍。
(二)學校缺乏金融財務知識的宣傳教育。學校受到課時等因素的影響,沒有統一開設金融方面的課程,非專業的學生對金融財務方面的知識了解的少之又少,對實際利率、名義利率等金融知識沒有整體的把握和認知,面對以“零利率”掩蓋的高額手續費背后的借貸陷阱自然是一無所知,所以很容易陷入高利貸。
(三)相關政府部門的監管不到位。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產物之一,由于出現的時間相對較短,所以到目前為止,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上還處于一片空白,互聯網金融監管上的缺失為各大網絡借貸平臺提供了可乘之機,同時也為大學生為了高消費在各大不同的網絡借貸平臺上借款提供了契機,最終導致極端事件的發生。
三、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的培養
(一)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大學生離開了父母的管束,加上自我約束力差,在消費的過程中容易沖動消費,加上大學生大都是群體居住,同學之間的相互攀比也不利于大學生的正確消費觀的養成。所以學校應該采取相關的措施,積極引導大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首先,重視大學生的入學教育,在大學生剛入學時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盲目攀比,合理消費,并結合以往因過度消費帶來嚴重后果的實際案例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過度消費的嚴重后果,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其次,學校進一步深入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社會實踐、校園講座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杜絕攀比心理等不良思想。最后,充分發揮新媒體的輿論宣傳作用,通過校園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向學生推送“理性消費”、“遠離校園貸”等相關的內容,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進而擴大其宣傳影響力。
(二)提高大學生的金融素養。受課時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對金融相關的知識了解的比較少,所以在金融風險的防范上顯得比較被動。大學生可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相關知識的學習中,另外,學校也應該通過開展知識講座等形式為在校大學生普及金融方面的知識,培養大學生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
首先要充分利用課堂,在課堂上對大學生進行金融風險相關的知識的普及。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適當加以擴展,向學生傳遞一些網絡金融、網絡消費、網絡借貸等相關的法律知識,提高學生的防范意識,讓大學生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除此之外,學校需要開設一部分與消費、金融相關的選修課程,為學生學習金融相關的知識提供更多的平臺和選擇,幫助大學生掌握更多的資金借貸常識,善于辨別金融騙局,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其次,學校應該與消費者保護協會、金融監管機構等平臺達成合作,邀請相關的業內人士在高校內開展相關的知識講座、知識宣傳、文化活動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風險防范意識。
(三)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互聯網金融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所以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上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這為很多非法的網絡借貸平臺提供了可乘之機。
要進一步規范網絡借貸平臺,需要各個監管部門齊心協力,共同對其進行聯合監管。一方面,相關的金融監管機構要建立健全網絡借貸平臺的準入和退出制度,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監管體系。監管部門需要按時對網絡金融借貸平臺進行清查,對于違法違規經營的網絡借貸平臺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查處;另一方面,對網絡借貸平臺的網絡營銷行為要進一步加大查處力度,對網絡借貸平臺的相關網絡營銷廣告進行嚴格的審核,對于夸大虛假廣告要進行嚴厲的打擊。對正規的金融機構要積極加以引導,鼓勵金融機構結合大學生的消費狀況及償還能力,推出適合大學生的規范化、制度化的金融產品。
結束語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受到了大學生這一年輕消費群體的關注和使用,而網絡借貸的出現也正好迎合了部分大學生的消費需求。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正確認識到網絡借貸的利與弊,提高警惕,保護好個人信息,樹立理性的消費觀,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參考文獻】
[1] 許欣婷,牛晶,趙子媛.高校校園貸應對過程中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的培養[J].時代金融,2017(29):274+276.
[2] 曹光輝.“校園貸”背景下大學生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的培養[J].經濟研究導刊,2018(15):97-98+171.
[3] 李莉.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大學生金融安全意識的培養[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09):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