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建 劉夏 廖梅
【摘 要】 農戶資金需求調查顯示,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貸款成本高、農村信用環境有待改善等原因,當前金融支農助農作用仍未有效發揮,農戶仍普遍存在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涉農信貸產品,優化農村信用環境,重點加大對新型農業主體支持,有效滿足涉農資金需求。
【關鍵詞】 農戶 資金需求 擔保物 調查
一、農戶融資現狀分析
本調查組選取東方市感城鎮農戶為目標人群開展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5份。被調查農戶主要集中在25-50歲,文化程度以小學、初中為主,家庭勞動人口平均3人左右,農村產業主要以冬季瓜菜、熱帶水果、花卉種植為主。
調查結果顯示,農戶家庭對借入資金需求較多,偶爾存在約占樣本總量的15%,一年有幾次約占45%,沒有發生過約占27%,長期存在占13%。從融資期限看,家庭使用資金的期限一般集中在3年以上,在3~5年間的占樣本總量的80%。從資金用途看,農戶借貸資金主要用于農業生產經營,用于備耕承包土地、購買種子、化肥、農藥及農機具等,占借貸總額的89% ;用于生活方面的資金僅為借貸總額的11%,主要是用于子女上學、購車、買房建房等。從資金來源看,向親戚朋友借款占資金需求的44.14%,其余則通過金融機構或民間借貸等方式籌集資金。親戚朋友借款僅限于小額資金需求,對于大額資金需求,銀行貸款是最主要的融資渠道,目前,東方市農戶銀行融資以互保、聯保貸款為主,占貸款筆數的95%。
二、當前農戶融資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根據調查顯示,目前農民生產經營資金以自籌為主,如自有資金不足,需求額度小的,首先選擇向親朋借錢,需求額度大時首先選擇銀行貸款。如信用記錄有不良,唯一的選擇就是民間高息貸款。
(二)融資成本較高。調查顯示,目前銀行貸款利率在8至10% 之間,而農村民間借貸年利率在12%至36%之間,明顯高于金融機構。
(三)農戶貸款額度有限。目前,農戶個人貸款主要由農信社小額信貸部和村鎮銀行發放,貸款金額主要集中在2-3萬之間,貸款期限主要在2年以下,主要以聯保方式的信用貸款為主。若農戶需要大額資金(如10萬以上),須提供抵押物或由公職人員或企事業單位人員擔保。根據調查農戶資產情況,大多數農戶無法滿足大額資金的貸款要求。而種養殖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大額資金貸款主要集中在 20-100 萬元之間,貸款期限主要為1-3年,均需要擔保或財產抵押。
(四)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推行難度大。近幾年,東方市大力推進農地抵押貸款工作。據調查了解,農地抵押貸款雖然仍然在推行,但是由于農村土地價值核定和流轉處置的困難度較大。以農信社為例,農地抵押貸款每畝貸款額基本在800-1000元之間;當前持有農地經營權證且有貸款意愿的農戶中,大多數農戶農地畝數為3-5畝,據此推算出的貸款額度在2400-5000元之間,貸款額度無法滿足資金需求。
三、農民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一)資金供給渠道單一。一是農村金融供給主體單一。由于涉農貸款單筆額度小、放款成本高、風險大等原因,金融機構對涉農貸款缺乏積極性。雖然當前東方市共有10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但涉農貸款發放主要依靠農村信用社和惠豐村鎮銀行兩家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其他銀行分支機構發放涉農貸款逐年下降。
(二)涉農金融機構信貸產品單一。現階段的涉農信貸產品,仍局限于傳統貸款模式,信貸產品單一,貸款抵押品認定標準過嚴,結合農村和農業生產實際需求,推出的創新產品不多,難以有效滿足農民融資的實際需要。
(三)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涉農貸款風險高。由于農村經濟受自然、經營和市場三重風險的壓力,在缺乏有效的風險補償機制條件下,銀行對農戶信貸投放面臨很大的經營風險。地方政府受財政限制,對貸款風險補償有限。農業保險有待完善。
四、對策建議
(一)增加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一是要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的支農主力軍作用,引導和規范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增加對涉農的信貸資金投放,防止出現脫農現象。二是國有商業銀行要做到終端下沉,積極開發涉農金融產品,引導信貸資金投放農村。三是政府加強引導,規范利用民間金融借貸資源,嚴格控制利率上限,多渠道解決農民信貸資金需求。
(二)引導信貸資金加大對新型農業主體支持力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主體逐漸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也是今后農村資金需求的主要方向。在有效防范信貸風險、合理調配信貸資源的前提下,將信貸支持向規范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使規范化主體起到示范效應,進而扶持一批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快速發展。進一步推進金融創新,涉農金融機構要結合實際,推廣“專業大戶 + 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 龍頭企業 + 金融機構”、“擔保公司 + 專業大戶 + 龍頭企業 + 金融機構”等模式,不斷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方面提升層次。
(三)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一是解決農民貸款抵押物受限問題,進一步完善農地抵押、林地抵押、農房抵押、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擔保制度,解決農民貸款擔保物不足問題。二是金融機構充分利用大數據、互聯網信息平臺,大力發展互聯網普惠金融,創新網絡小額信用貸款業務(線上線下相結合)、移動支付等普惠金融產品,降低信貸成本,簡化辦理流程。
(四)優化農村信用環境。一是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構建人民銀行、金融機構、稅務、工商等多部門信息共享機制,共同采集客戶信息,豐富信用體系和數據庫。二是加大信用宣傳力度,利用金融輔導站、便民服務點等宣傳教育基地,以農民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地區征信、現代金融支付工具、反假等知識的宣傳教育。三是加大失信懲戒力度。多部門建立共享機制,共同懲治失信行為,形成“一旦失信,處處受阻”的機制,推動農民重視個人信用。
作者簡介:趙福建(1980-)男,高級經濟師;
劉夏(1993-)女,助理會計師;
廖梅(1965-)女,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