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洪 徐光曙 劉怡 王德淦 周正榮


摘? 要:采用田間小區試驗研究了幾種防控方式下不同雜草的防效,結果表明,試驗設計的5種(處理1~5)雜草有機防除方法單獨使用,都不能有效控制移栽稻田全季雜草危害,并且持效期短。處理20d后,隨著烤田等田間管理,雜草開始大量萌發,最終造成水稻減產。但是,水控+秸稈覆蓋、水控+米糠、水控+白醋3個處理對稗草的發生有一定抑制作用。
關鍵詞:有機水稻;雜草;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51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3-0063-03
Abstract:The effect of different weeds under different control methods was studied by repeated experiments in the field plo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ve organic weed control methods designed in the experiment (treatment 1 ~ 5) alone could not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weed damage in the whole season of the transplanted rice field, and the duration was short. After 20d treatment, with field management such as roast field, weeds began to germinate in large quantities, resulting in rice yield reduction. However, water control + straw mulch, water control + rice bran, and water control + white vinegar had a certain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occurrence of barnyard grass.
Key words:Organic rice;Weeds;Control effects
近年來,傳統糧食生產受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擠壓趨勢明顯,糧食生產效益下滑,且資源和生態代價較重,必須盡快從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傳統生產經營轉移到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發展軌道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糧食產業發展道路。
馬鞍山地處沿江地區,水稻是最主要的農作物。近年來,馬鞍山市將發展優質專用品牌稻米產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實現糧食轉型發展的重中之重,取得了明顯成效。當前馬鞍山市有多家企業從事有機或生態稻米生產經營,但稻田除草成本過高是生產中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2017年筆者參與了安徽省科技攻關項目“稻田+綜合種養集成技術研究與示范”的實施,開展了“有機稻作田塊除草試驗研究”,旨在探索有機水稻田草害防控的綜合方法和措施,為本地水稻生產提供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安排在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石橋鎮陶村,試驗地長年稻麥輪作,土壤肥力中等,土壤類型為表潛灰泥土,pH值7.3。稻田雜草生長較均勻。田間分布均勻的雜草有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L.)Beauv.]、鴨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 (Burm. f.) Presl]、異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 L.)、水莧菜(Ammannia baccifera L.)和丁香蓼(Ludwigia prostrata)。水稻插秧后6月19日降雨量為25mm,土壤濕度和墑情較好,有利于雜草萌發。試驗田各小區水肥管理一致,施肥、病蟲害防治按當地習慣方式正常管理,試驗期間除了試驗藥劑不施用其他除草劑。
1.2 試驗作物 水稻,品種為Y兩優1998,秈稻,于2018年6月6日移栽,移栽方式為機插秧。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7個處理,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其中處理7不設重復),共19個小區,小區總面積120m2。所有處理在水稻插秧后7d(6月13日)進行處理,共處理1次。處理1:水控,保持水層5cm以上20d。處理2:水控+米糠,保持水層5cm以上20d,覆蓋750kg/hm2米糠在水面上。處理3:水控+餅肥,保持水層5cm以上20d,施用750kg/hm2菜籽餅肥,碾碎后撒施。處理4:水控+白醋,保持水層5cm以上20d,用75kg/hm2白醋兌375kg/hm2水的白醋溶液潑灑。處理5:水控+秸稈覆蓋,保持水層5cm以上20d,用4500kg/hm2切碎的秸稈覆蓋水面。處理6:空白對照(CK1),淺水活棵自然管理。處理7:常規藥劑對照(CK2),用0.537kg/hm2 22%芐嘧磺隆?乙草胺WP混合150kg/hm2肥料撒施。
1.4 氣象資料 記錄試驗期間氣象資料,包括降雨(降雨量)、溫度(最高、最低溫度和日平均溫度)和相對濕度。處理后12h無降雨,處理當天多云,南風轉東南風3~4級,氣溫23~36℃,處理前10d最高氣溫34℃,最低氣溫18℃。整個試驗期間,最高氣溫36℃,最低氣溫18℃,雨天25d,其中降雨量≥10mm有10d,氣溫≥35℃有22d。
1.5 除草效果調查
1.5.1 調查時間和次數 處理后20d(6月26日)調查株防效,處理后40d(7月16日)調查株防效,處理后60d(8月5日)調查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共調查3次。
1.5.2 雜草調查 調查時每小區隨機選取5個點,每個點0.25m2(0.5m×0.5m),記錄調查點內各種雜草株數,60d調查加測雜草鮮重(剪去根)。試驗田間分布均勻的雜草有稗草、鴨舌草、異型莎草、水莧菜、丁香蓼,分別調查記錄。
防效計算公式如下(引用標準號:GB/T17980.40-2000):
[防效%=對照區雜草株數-處理區雜草株數對照區雜草株數×100]
1.5.3 危害調查方法 觀察各處理對水稻有無危害、危害的類型和程度,描述水稻危害的癥狀(生長抑制、褪綠、枯斑、畸形等),記錄所有情況下水稻的生長狀況,觀察危害和逆境因素(倒伏、病蟲害的驚擾等造成的傷害)之間的相互作用。
危害分級為:1級:水稻生長正常,無任何受害癥狀;2級:水稻輕微危害,危害少于10%;3級:水稻中等危害,后期能恢復,不影響產量;4級:水稻危害較重,難以恢復,造成減產;5級:水稻危害嚴重,不能恢復,造成明顯減產或絕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安全性 試驗各處理下水稻均未出現危害癥狀,本年度試驗條件下使用安全。
2.2 防除效果
2.2.1 處理后20d株防效 插秧后20d調查(表1),試驗各處理均有少量雜草萌發,由于保持5cm水層20d的原因,雜草數量較少,對總草株防效可達到83%以上。處理1(水控)的總草株防效為83.88%,處理2(水控+米糠)的總草株防效為87.80%,處理3(水控+餅肥)的總草株防效為89.26%,處理4(水控+白醋)的總草株防效為91.44%,處理5(水控+秸稈覆蓋)的總草株防效為88.06%,處理7(22%芐嘧磺隆?乙草胺WP)的總草株防效為100%。
2.2.2 處理后40d株防效 插秧后40d調查(表1),試驗各處理下的雜草開始大量萌發,各處理的株防效下降明顯。處理1(水控)的總草株防效為16.44%,處理2(水控+米糠)的總草株防效為42.84%,處理3(水控+餅肥)的總草株防效為30.66%,處理4(水控+白醋)的總草株防效為40.57%,處理5(水控+秸稈覆蓋)的總草株防效為52.33%,處理7(22%芐嘧磺隆·乙草胺WP)的總草株防效為100%。因此,水控+秸稈覆蓋的總草株防效相比其他處理要穩定。
2.2.3 處理后60d株防效 插秧后60d調查(表1,表2),與40d調查結果相比,各處理總草株防效差別不明顯。處理1(水控)的總草株防效為15.20%,鮮重防效為29.30%;處理2(水控+米糠)的總草株防效為37.84%,鮮重防效為45.85%;處理3(水控+餅肥)的總草株防效為28.66%,鮮重防效為37.50%;處理4(水控+白醋)的總草株防效為42.68%,鮮重防效為50.34%;處理5(水控+秸稈覆蓋)的總草株防效為53.06%,鮮重防效為58.00%;處理7(22%芐嘧磺隆·乙草胺WP)的總草株防效為98.49%,鮮重防效為98.48%。
綜上所述,在對幾種有機稻作田塊的除草方法效果比較中,40d調查防效下降很快。各處理對鴨舌草、異型莎草、水莧菜和丁香蓼的防效較差并且無顯著性差異,但對稗草的防效各處理間有差異,其中:水控+秸稈覆蓋、水控+米糠、水控+白醋對稗草有一定防效;水控、水控+菜籽餅在40d調查時,防效下降很快,發生量較大。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試驗5種雜草有機防除方法(處理1~5)單獨使用,都不能有效控制移栽稻田全季雜草危害,并且持效期短。處理20d后,隨著烤田等田間管理,雜草開始大量萌發,最終造成水稻減產。但是,水控+秸稈覆蓋、水控+米糠、水控+白醋3個處理對稗草的發生有一定抑制作用。
3.2 討論 對于育苗移栽的田塊提前處理,水稻移栽活棵后(約3d)即開始處理,可以提高雜草防效;同時采取多種處理的方法,如:在水稻移栽活棵后同時用“水控+米糠+白醋”的方法,可以提高雜草防除效果;采取多次處理、連續控制的方法;如:在水稻移栽后3d撒施秸稈,水稻移栽后10d撒施米糠+白醋,防效也會顯著提升;適當增加米糠、白醋的使用量,如:米糠1500kg/hm2、白醋150kg/hm2,防效會顯著提高;對于稻蝦連作的田塊,田塊灌水時要在灌水口設置100目尼龍網(上水過程中要定期清理漂出雜物,保障水流通暢),既可以減少雜草種子和菌核進入農田,降低雜草及病原發生的基數,也可以減少小雜魚和魚卵進入農田,降低小龍蝦的養殖成本,減輕對小龍蝦的危害;對育秧移栽的有機稻作田塊,適當增加灌水深度(可視情況增加至7~8cm)、延長灌水時間(可視情況深灌水至水稻抽穗揚花期),能有效抑制雜草的發生,同時適當增加每穴移栽秧苗數量,抵消長期深灌水對水稻分蘗的不利影響,保證水稻田塊正常穗數和產量。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