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玉昌 毛禮和 崔應國 程克炯

摘? 要:通過開展土壤改良劑對生姜生長發育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施用了土壤調理劑的處理,銅陵白姜增產16.5%。
關鍵詞:土壤調理劑;生姜;產量;姜瘟病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3-0073-01
1 前言
土壤調理劑在大姜、大蒜上的試驗表明,其有保水保肥抗病的功能,不僅能改良土壤、改善土質,而且還能提高作物抗病性。為貫徹落實省老齡委《“十三五”安徽省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深入開展銀齡志愿行動,2018年度省老科協農業分會、農科分會、銅陵市義安區老科協和合肥嘉中商貿有限公司在銅陵市義安區天門鎮蟠垅村聯合開展了土壤調理劑的施用對生姜生長發育的影響試驗。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天門鎮蟠垅村,地理坐標為北緯N30°47′50.64″,東經E117°47′7.42″,為低山、丘陵、山澗河谷、波狀起伏的崗地和沿江沖積平原地貎。平均海拔83m,坡度在25~30°,土壤為紅色粘土、黃土。屬北亞熱帶季風過渡區,四季分明,全年氣候溫和濕潤,雨量適中,濕度較大,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季風氣候顯著。年平均氣溫16.1℃,年均日照時數4427.2h,平均無霜期247d,年均降水量1384.7mm。
2.2 試驗材料 合肥嘉中商貿有限公司提供的泰中興農牌土壤調理劑2袋(25kg/袋);配套的有機肥2袋(40kg/袋);4袋改田換地(微肥)(1kg/袋)。
2.3 試驗方法
2.3.1 選址送樣 清明節氣前,將試驗材料及其方案送到試驗地示范戶——銅陵市義安區天門鎮蟠垅村方榮祥,了解試驗地土質狀況和歷年來姜瘟病發生與防治措施等信息,并與示范戶溝通交流試驗方案。由示范戶新辟兩塊各0.0167hm地塊,分別作為試驗區和對照區。試驗區使用土壤調理劑及其輔料,對照區按常規栽培。
2.3.2 播種、田管跟蹤、數據收集 4月8日,分別在試驗區和對照區內播種。6月24日,第1次苗情調查:試驗田(調查3畦,2次重復,計6畦)栽種有芽姜塊245塊,成苗168株,成苗率68.57%,缺苗77株,缺苗率31.43%。對照田(調查方法同上)栽種有芽姜塊228塊,成苗177株,成苗率77.63%,缺苗51株,缺苗率22.37%。
3 結果與分析
3.1 出苗率比較 由表1可知,試驗區比對照區成苗率低9.06%,試驗田姜苗群體長勢不及對照田姜苗,株高矮10cm左右。其原因可能是,使用土壤調理劑后土壤疏松,由于下雨時畦埂土壤下崩,堆壓了種塊,導致種塊埋深而悶芽未出苗,而對照土壤則不存在此種情況。9月12日,第2次田管跟蹤,收姜前的查驗;9月19日,成姜收獲。
3.2 產量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使用了土壤調理劑的試驗區折姜產量明顯高于對照區,平均增產16.5%。這主要是以沸石為主要原料的土壤調理劑具有離子代換和離子吸附功能,使土壤層變疏松,便于吸收水肥等營養成分,根系發達,姜塊粗壯。
4 結論與討論
本年試驗田未發生姜瘟病,試驗區與對照區基本上沒有明顯差別。白姜增產增收,試驗區較對照區生姜產量提高16.5%。試驗田是有機銅陵白姜,單價按24元/kg計算,試驗區增收75000多元/hm2。試驗田出苗低原因是由于使用土壤調理劑的土壤比對照區土壤明顯疏松。姜田整畦的操作主要是踩土,使畦土板實,防止崩塌而深壓芽姜,從而導致姜塊腐爛,不出苗。而土壤的疏松則有利以后姜的生長但不利成苗,解決這一矛盾尚待研究。
參考文獻
[1]熊思健,陳紹榮.新型腐殖酸土壤調理劑的作用機理和應用研究[J].工程科技,2016:12-28.
[2]楊光立,喻樂輝,吳嘉洲.“免深耕”土壤調理劑作用機理與使用[J].作物研究,2006(0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