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萍 彭秀榮 賀云梅 時佩佩

摘? 要:為探討小麥對氮肥的吸收特點,探索適宜小麥優質高產的氮肥用量及基蘗肥與穗肥運籌比例,提高氮肥利用率,形成量化確定氮肥施用量及高效運籌技術,特開展了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基肥、蘗肥、穗肥的不同比例對小麥產量有極顯著的影響,同時不同比例與肥料的不同用量之間存在交互作用;不同的肥料用量對小麥產量形成的影響也極顯著的。從同等施肥量不同的基肥、蘗肥、穗肥比例看,施氮量為300kg/hm2時,基肥∶蘗肥∶穗肥為5∶2∶3,比其他3個施肥比例的小區產量分別高出252kg/hm2、256.5kg/hm2、243kg/hm2;而相同的基肥∶蘗肥∶穗肥比例,不同的施氮量,當施氮量為300kg/hm2時,產量最高。
關鍵詞:小麥;氮肥用量;氮肥利用率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3-0081-03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占全國糧食作物總面積的20%~30%。作為影響小麥優質、高產的主要因素,作物氮營養和氮素管理一直受到高度重視。大量研究表明,在一定施氮量范圍內,增施氮肥,是提高小麥產量的重要措施之一[1-9]。但施入過量的氮肥又會降低肥料利用率,導致土壤酸化,多余的氮素會造成水體污染等嚴重問題[10-11]。為此,筆者對小麥氮肥用量及施肥時期對小麥產量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以期為黃海農場小麥高產栽培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品種 供試品種是淮麥28,為黃海農場地區主推品種,由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以周麥13為母本,新麥9號為父本經有性雜交,連續單株選擇選育而成,屬于半冬性中晚熟品種。
1.2 試驗地點 試驗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在江蘇省農墾農業科學研究院黃海農科所試驗田25#01進行。土壤為重黏土,前茬為水稻。
1.3 試驗設計 采用無重復裂區設計,小區面積20m2(2m×10m)。小區間開溝,溝寬50cm,重復間溝寬50cm。四周設保護行,保護行內不施任何肥料。
1.4 肥料運籌及田間管理 氮肥用量分別為225kg/hm2、300kg/hm2、375kg/hm2,處理代號分別為N15、N20和N25這3個水平。基肥∶分蘗肥∶穗肥比例分別為6∶2∶2、5∶2∶3、4∶2∶4和3∶2∶5,處理代號分別為B6、B5、B4和B3這4個水平。各小區施P2O5150kg/hm2,不施鉀肥,磷肥全部作為基肥一次性施入。具體用量見表1。
1.5 測定項目與方法 調查內容包括葉齡進程、生育時期(分蘗期、拔節期、抽穗期、成熟期)等;農藝性狀考察:將取回的植株樣品進行考察,包括株高、節間數、穗長、穗粒數、千粒重、測定理論產量、稱小區實產。
1.6 數據統計及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2007整理數據,SPSS18.0進行方差分析,處理間平均數的差異比較采用Duncan's shortest significant ranges (SSR)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施肥處理對小麥分蘗數及單位面積穗數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增加氮肥用量對小麥的基本苗數無影響;就高峰苗而言,在施氮量一致的情況下,基肥、分蘗肥、穗肥比例的不同對小麥的分蘗數和單位面積穗數有一定的影響。當施氮量為225kg/hm2時,基肥、分蘗肥、穗肥比例為6∶2∶2,高峰苗數最多;當施氮量為300kg/hm2時,高峰苗數最多的基肥、分蘗肥、穗肥比例依然為6∶2∶2;當施氮量為375kg/hm2時,基肥、分蘗肥、穗肥比例為6∶2∶2高峰苗數最多;其中,當施氮量為375kg/hm2時,高峰苗最多。而當施氮量為375kg/hm2,基肥、分蘗肥、穗肥比例為5∶2∶3時,成穗率最高。
2.2 不同施肥處理對小麥株高、穗長、節間數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基肥、蘗肥、穗肥的不同比例及氮肥的不同用量對小麥的株高、穗長、節間數等生理學指標均有影響;等比例的基肥、蘗肥、穗肥和等量氮肥水平處理間株高、穗長、節間數差異不顯著。
2.3 不同施肥處理對產量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比例的基肥、蘗肥、穗肥和不同的施氮量對小麥的穗數、千粒重和產量的影響差異顯著。穗數方面,B6N15、B5N15、B4N15、B3N15、B5N20、B3N20、B6N25、B4N25這8個處理之間差異達顯著水平;千粒重方面,B6N15、B5N15、B4N15、B3N15、B6N20、B3N20、B6N25、B5N25、B4N25這9個處理之間的差異性顯著;實際產量,B4N15、B5N20、B6N25、B4N25、B3N25這5個處理差異顯著。對穗粒數的影響差異不顯著。
通過F測試發現,基肥∶蘗肥∶穗肥F=147.700,P(Sig.=0.001)<0.01,表明基肥、蘗肥、穗肥的不同比例對小麥產量有極顯著的影響;肥料F=379.083,P(Sig.=0.003)<0.01,說明不同的肥料用量對小麥產量形成的影響也是極顯著的;基肥∶蘗肥∶穗肥*肥料F=221.350,P(Sig.=0.000)<0.01,說明基肥、蘗肥、穗肥的不同比例與肥料的不同用量之間存在交互作用。
3 討論與結論
從同等施肥量不同的基肥、蘗肥、穗肥比例看,施氮量為300kg/hm2時,基肥∶蘗肥∶穗肥為5∶2∶3比基肥、蘗肥、穗肥為6∶2∶2,基肥∶蘗肥∶穗肥為4∶2∶4,基肥∶蘗肥∶穗肥為3∶2∶5的產量分別高出252kg/hm2、256.5kg/hm2、243kg/hm2;而相同的基肥、蘗肥、穗肥比例,不同的施氮量,當施氮量為300kg/hm2時,產量最高。有研究指出,氮肥吸收利用率隨施氮量增加而降低[12-13];高肥力土壤氮肥追施的利用率大于基施,且隨追施時期的后延而增加[14]。綜上所述,當基肥、蘗肥、穗肥比例為5∶2∶3,施氮量為300kg/hm2時,產量最高。合理的肥料運籌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在小麥生產上施用一定比例的基肥、分蘗肥、穗肥和一定數量的氮肥,對于提高產量和氮肥利用率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楊萍果,周進財,張定一.氮肥施用量對冬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2,22(3):206-208.
[2]張繼林.高產小麥營養生理特性及高效施肥技術的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1988,21(4):39-46.
[3]王月福,姜東,于振文,等.氮素水平對小麥籽粒產量及蛋白質含量的影響及生理基礎[J].中國農業科學,2003,36(1):12-17.
[4]馬興華,于振文,梁曉芳,等.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對小麥氮素吸收利用及籽粒產量和蛋白質含量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6,12(2):150-155.
[5]同延安,趙營,趙護兵,等.施氮量對冬小麥氮素吸收轉運及產量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7,13(1):64-69.
[6]呂殿青,同延安,孫本華.氮肥施用對環境污染影響的研究[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998,4(1):8-15.
[7]石江榮,任永康,王芳.氮素營養對超高產小麥調控的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3):80–82.
[8]范亞寧,李世清,李生秀.兩種種植密度下施肥對冬小麥生物學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8,14:463–471.
[9]石玉,于振文,王東,等.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對小麥氮素吸收轉運及產量的影響[J].作物學報,2006,32:1860-1866.
[10]Guo,JH,Liu XJ,Zhang Y,et al.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J].Science,2010,327:1008-1010.
[11]王紹中.小麥超高產主攻穗粒重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197-204.
[12]馮波,王法宏,劉延忠,等.氮肥運籌對小麥氮素利用效率及產量影響的研究進展[J].山東農業科學,2006,6:103-106.
[13]朱新開,郭文善,周權政.氮肥對中筋小麥揚麥10號氮素吸收、產量和品質的調節效[J].中國農業科學,2004,37(12):1831-1837.
[14]王月福,于振文,曹衛星,等.土壤高低土壤肥力下小麥基施和追施氮肥的利用效率和增產效應[J].作物學報,2003,4:431-43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