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根據塞罕壩機械林場多年總結的造林技術,對困難立地石質陽坡地造林,分析造林后的成活率、3年保存率以及3年后苗木的生長情況。結果表明,通過此技術造林,成活率和3年保存率均在90%以上,苗木的平均高和冠幅分別為77.85cm和41.88cm,苗木長勢良好??梢?,此項造林技術可行,適宜在冀北地區推廣。
關鍵詞:石質陽坡;造林;造林成活率;3年保存率;苗木生長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3-0095-02
近幾十年以來,隨著我國綠化造林速度的不斷加快,造林面積也在逐年上升[1],但由于造林質量不高,實際成林的面積只有造林面積的50%[2]。為了增加森林覆蓋率,我國提倡加大荒山綠地的造林進度。塞罕壩機械林場自1962年建場以來,開始大面積人工造林,截至目前為止,林地面積達74690.85hm2,森林覆蓋率達80%。雖然塞罕壩的森林覆蓋率很高,但仍有部分立地條件較差的困難立地未造林。為此,筆者根據塞罕壩多年的造林技術,對困難立地石質陽坡地進行造林,監測造林后的成活率、3年保存率以及3年后的苗木生長情況,旨在為冀北地區困難立地造林技術提供理論依據。
1 試驗地概況
塞罕壩機械林場位于河北承德市圍場縣的最北部,其地貌主要有高原和山地,海拔在1018~1940m。塞罕壩地區的氣候屬于溫帶寒溫性大陸季風氣候,其主要的特點是冬季漫長,夏季不明顯。該地區的年平均氣溫-1.5℃,年均降水量460mm,土壤以灰色森林土為主,還有部分棕壤和沼澤土。本試驗地主要是選擇在石礫含量高、養分含量低的未造林荒山地。
2 試驗方法
本試驗的造林地主要在石礫含量高、養分含量低、且坡度較大的荒山。試驗地選擇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的4個林場:大喚起林場、北曼甸林場、第三鄉林場和陰河林場的石質陽坡造林地。造林樹種為樟子松容器苗。造林時使用冀北困難立地攻堅造林配套技術[3]:苗木選擇使用4年生的樟子松容器苗,要求苗木高度20cm以上;造林前采用穴狀整地,穴的規格為80cm×80cm×30cm,將穴內的石塊雜物等清除,客土;造林時放苗時帶桶輕放于穴內,然后將桶除去,不能傷及苗木根系,埋土擠實,敷上薄膜;造林后及時割灌施肥,加強管護措施。造林后監測當年造林成活率、3年保存率、3年后苗木的高度和冠幅,然后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造林整體效果 采用容器苗以及困難立地造林技術在石質陽坡地造林,造林的整體效果較好。當年造林成活率為96%,3年造林保存率為92%;3年樟子松平均苗高達77.85cm,平均冠幅為41.88cm。表明使用此技術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較高,且苗木長勢較好。
3.2 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4個分場的試驗點完成的造林當年成活率和3年保存率如圖1和圖2所示。4個試驗點的攻堅造林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高,當年造林成活率均在95%以上,3年保存率均在90%以上。而未使用此項技術的周邊林農,在這種困難立地造林成活率普遍不高,一般不足50%,3年后保存率也就不足40%。
3.3 苗木生長指標 4個分場的試驗點完成的造林3年后苗木的高度和冠幅如圖3和圖4所示。從圖3和圖4可以看出,苗木3年后的平均高均在70cm以上,平均冠幅均在40cm以上。苗木的生長指標也較高,說明苗木的長勢較好。
4 討論與結論
石質陽坡的立地條件很差,土層很薄,不足5cm而且石礫含量高,因而一般造林成活率低。即使造林成功,3年后的保存率也極低,很難成林,同時苗木的長勢很慢。造林時選擇苗木長勢良好的容器桶苗,在整地時挖較大的穴狀或者魚鱗坑,將坑內石頭取出并客土,栽植后覆膜。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一是保證造林所用的苗木質量高,二是使用容器桶增加苗木移植的適應性,三是客土后增加苗木根系周圍土壤的肥力,四是覆膜后增加土壤保墑保水的能力。因此,使用石質陽坡等困難立地條件下的造林技術進行造林,造林效果較好,當年造林成活率和3年保存率均在90%以上,苗木平均高和冠幅分別為77.85cm和41.88cm。說明這一技術在石質陽坡造林可行,可在冀北地區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曉麗.論我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戰略及其對策[J].綠色環保建材,2018,4:42.
[2]陳祥偉,胡海波.林學概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7.
[3]付立華,于士濤.塞罕壩機械林場冀北困難立地攻堅造林綜合配套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15):92-9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