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迎花 王建武
摘? 要:《農產品貿易學》是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開設的主干課程之一。該文通過對2011—2014年4個年級共312個修課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此課程在課程設置、授課方式、課程內容、考核與評價等方面的認識、看法及建議。在此基礎上,對課程需要進一步改革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和探討,并對課程建設提出了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突出專業特色、結合新時代特色等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貿易學;農學專業;課程建設;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3-0134-03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as set up,which is one of major courses of Agronomy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312 students in four grades from 2011 to 2014,this paper aims to find out their understanding,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content,teaching methods,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is course. Based on analysis of above questionnaire,the author explored and summarized all aspects of the course which need further reform.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such as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highlight of major specialty,which need to comb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etc.
Key words: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Agronomy;Course construction;Questionnaire survey
隨著農業國際化的日益增強,農產品、農業技術以及信息的相互交流、交換也越來越頻繁,競爭的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急需一批農學基礎知識扎實,對農產品貿易的各種風險(自然、經濟、技術和社會)把握正確,又具有很強的國際貿易理論和實務素質的人才。因此,在農學專業開設《農產品貿易學》課程必不可少,且其課程體系要區別于以往國際貿易專業的體系,要將農學(作物栽培、氣象、農產品加工、質量控制、標準體系等)與經濟學(需求理論、風險預測、貨幣知識、期貨等),生產與貿易,理論和中國農業實際結合,應該是改革的、創新的《農產品貿易學》課程體系。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和廣東省重點專業[1],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的設置主要是為了適應我國進入WTO的需要,是全國首個標準化相關的本科專業[1],《農產品貿易學》也成為其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筆者承擔《農產品貿易學》教學5年,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為適應新時期農學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以學生為本,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筆者設計了有關該課程教學改革的問卷,對2011、2012、2013和2014級的農學專業(大農學和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對課程的認識和看法、授課內容和方式、授課效果與評價等4個方面。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筆者認真分析和總結了學生對課程設置的認識、授課過程控制、教師能力、教學效果的評價及建議,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課程的改革思路,旨在為提高《農產品貿易學》的教學質量,優化其教學體系提供一定依據。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農學專業有農業生物技術,大農學,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3個專業方向,《農產品貿易學》是大農學和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的主干課程。每年大農學方向開設1個班,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開設2個班。筆者對2011級(大農學21人,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48人)、2012級(大農學33人,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49人)、2013級(大農學39人,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30人)、2014級農學專業學生(大農學32人,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60人),共計312人進行問卷調查。
1.2 調查內容與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包括單選題、多選題和開放式問題,共計20個題目,內容包括授課對象的基本情況、授課內容、授課形式、考核與評價等方面(表1)。調查方法采用無記名問卷形式,于授課結束后,期末考試前進行。調查前,向學生說明調查目的和要求,強調調查僅為研究收集數據,與課程考核無關,以保證調查結果的客觀性。調查問卷當場發放,當場收回,獨立填寫。共發放問卷312張,收回有效問卷302份,回收率為96.79%。
2 結果與分析
2.1 學生對“農產品貿易學”課程的總體認識 調查結果表明,51.61%學生認為開設《農產品貿易學》對于本專業方向很重要,43.87%學生認為重要,共占95.48%,尤其是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的學生認為此課程重要的比例高達97.93%。可見,絕大部分學生對《農產品貿易學》的期望很高,因此,進一步加強其教學體系建設是非常必要的。調查發現,84.62%學生很喜歡上《農產品貿易學》,主要原因是此課程的難度較低和趣味性強(92.31%),授課的知識點貼近生活和生產實踐。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覺得此課的課堂氣氛比較好,教師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91.33%)。在設置的問題中,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的學生表現出更重視和投入更多學習熱情在此課程中(表示喜歡和認為課程容易學習分別占86.31%和94.79%)。
2.2 《農產品貿易學》教學內容設置和優化 由于農產品貿易活動涉及的內容極其廣泛,包括自然的、社會經濟的以及人文方面的內容,從其涉及的內容來看,其學科性質更偏重于社會經濟科學,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突出其基礎理論性。但另一方面,為避免《農產品貿易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理論性過強、缺乏可操作性等,最終難以滿足本科高質量的教學需求,課程教學內容應盡可能向側重于實踐應用性靠攏,從而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科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調查表明學生最感興趣的教學內容是第5章“農產品期貨”(46.69%),其次為第6章“農產品國際市場”(26.49%)和第3章“農產品價格”(23.84)。第5章也是學生理解最為透徹的教學內容(37.74%),其次為第3章(24.50%)和第6章(22.18%)。這可能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產密切結合,教學分配時間以及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息息相關。筆者在講授第5章時安排了6個學時,運用了視頻實操、案例分析、提問啟發和主題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且“農產品期貨”這一教學內容很好地融合了大宗農產品的生產、農業標準化體系、金融股市和進出口貿易等,實用性很強。學生認為第7章“農產品國際貿易實務”學起來最為困難(42.45%),其原因為本章偏向貿易經濟學,雖然筆者運用了大量案例,由于缺乏實操,學生無法憑空想象。在統計在實際中可運用的教學內容時,學生認為是第7章(77.15%)、第3章(56.93%)、第2章(45.03%)和第5章(43.38%)。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對第7章“農產品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設計和選擇更符合此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
2.3 《農產品貿易學》教學過程控制 課時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自2004年開設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農學專業以來,《農產品貿易學》是主干課程之一,安排48個學時,并設置了20個學時的課程實習。由于本科教學改革,《農產品貿易學》從2012級開始減少為40個學時,課程實習取消,調查顯示66.55%學生認為此課程安排40個學時是不夠的,83.72%學生認為課程實習對于學習《農產品貿易學》十分重要,應該恢復課程實習。授課形式是影響教學效果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需要,在吸收傳統教師課堂講授法的教學方式優勢基礎上,筆者積極運用提問和討論、案例分析、主題研討等多種教學方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加強了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96.57%學生認為在課堂中,教師提問與討論對學習《農產品貿易學》很重要。93.48%學生表示很喜歡課堂展示(學生自由組隊,可采用播報新聞、演講、小品、相聲、照片展示、串燒等形式在課前6~10min展示有關農產品貿易的內容),且積極準備,在課堂中充分展示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案例教學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啟發性、客觀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特點[2]。調查結果顯示,91.67%學生認為課堂中合適的案例運用對提高此課程教學效果很有用。此外,適量的,開放式的課后作業布置對于提高教學效果也起到較大的作用,比如“農產品價值的組成?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因素有哪些?運用學習的相關知識來解釋何謂“菜賤傷農”?你有什么建議來解決“菜賤傷農”難題?”,類似的課后作業不僅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且學生可充分利用多媒體去查閱資料,歸納總結,89.38%學生認為這種課后作業方式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4 《農產品貿易學》教學效果與評價 學生普遍認為《農產品貿易學》學習效果較好(97.01%),但只有63.46%學生表示課程結束后收獲很大,其他學生表示收獲一般,甚至有9位同學表示沒有收獲。究其原因有如下:學生認為教師教學水平欠缺占8.97%,沒有固定的教材占19.23%,而主觀原因(學生對課程不感興趣,在課堂上不認真,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占到71.79%。根據本次問卷調查結果,本課程的授課內容和形式對學生的觸動較大,81.59%學生表示此課程的學習激發了他們對農業的興趣,認為從事農業生產和貿易是比較有前景的工作,畢業后會選擇從事農業。《農產品貿易學》的期末成績由兩部分組成,期末考試(50%)和教學過程表現(50%,包括考勤、課堂回答問題、課堂展示和課后作業)。根據本次問卷調查結果,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增大“教學過程表現”的比重(大于50%),有些過程可采用“同學互評”方式,課堂展示和課后作業均可交由學生互評,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和防止學生在教學過程偷懶或投入不夠的現象。
3 農產品貿易學課程改革思路
3.1 優化教學內容 結合國家農業政策,世界農業發展形勢,以及行業需求和學生發展需求,做到每學期更新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著重解決教學難點,設計體現農學特色的經濟貿易學內容。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增加與大學生就業、創業相關的農產品貿易方面的教學內容,如“農家樂”、“生態農場”、“綠色農產品”、“高附加值農產品”、“農業保險”和“農業期貨”等,以培養學生就業和創業的意識和能力。并結合新時代特點,授課教師需進一步細化教學過程的安排,跟隨現代科技和經濟發展迅速的腳步,搜集和整理材料,把新知識和新發展及時補充到教學中,使學生的學習跟上時代的發展。可通過新聞媒體和互聯網等渠道獲取相關的最新信息,使講課更具有生動性和前沿性[2]。
3.2 改革教學方法 “引導啟發式”、“角色互換式”、“主題研討式”和“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充分借力于現代先進的教育技術和互聯網,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此外,課堂展示和課后作業的運用需要規范化,評價可采用學生互評。
3.3 突出專業特色 與其他專業課程融合,如以作物學栽培學為基礎,運用農業標準化體系生產農作物,運用經濟貿易學理論來營銷農產品,恢復農產品貿易學的課程實習。應尋找實習基地或單位,如成熟的市場、完善的種植基地等,逐漸完善基地(單位)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合理設置實習內容和過程控制,如農產品和市場的關系,如何將高品質的農產品成功銷售等。
參考文獻
[1]劉向東,馬啟彬,宋瑞鳳.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16,18: 283-285.
[2]黃飛,章家恩,蔡昆爭.“環境學”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大學教育,2015,9:144-14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