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超 王靖 王海偉 鄭喜清 王海燕 邸娜 蘇志芳 李亞珍

摘? 要:該文以實踐教學模塊課程農事操作為例,對其課程內容設定、教學安排、教學特點、教學考核及課程實施情況進行了分析總結,對課程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展開了探討,旨在為新建本科院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農事操作;實踐教學;應用型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3-0144-03
Abstract:To provide some experience for the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in practical teaching.Taking the course of farming operation as an example,this study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ontent setting,teaching arrangement,teaching characteristics,teaching assessment and course implementation,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aced by the course.
Key words:Farming operation;Practical teaching;Applied
我國農耕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末年的《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1],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河套灌區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糧油基地,有著悠久的農業發展歷史,同時也是該地區的特色產業與重要支柱產業。因此,對于農業人才的需求就更加迫切,而河套學院作為該地區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有著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自2017年1月被自治區教育廳正式確定為內蒙古應用型轉型發展試點院校后,學院更加注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作為2012年經教育部批準的新建本科院校,增強實踐教學水平,更是實現應用人才的培養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學院在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基地、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農學專業作為學院的特色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也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本文就《農事操作》課程多年實踐所取得的經驗,從課程教學特點、內容安排、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管控等方面進行歸納,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與思考。
1 農事操作課程
農學專業是我國高等農業院校的傳統優勢專業[2],具有很強的實踐操作性,其主干核心課程包括作物栽培學、耕作學、植物病理學與昆蟲學等,這些課程無一不與作物生產緊密聯系,因此農事操作課程作為本專業的實踐必修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該課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季節特點,有計劃地組織若干農事操作,讓學生親自參加生產實踐活動,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一門課。通過學生直接參加生產實踐全過程,初步掌握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技能,從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強化學生實踐技能的目的。
2 教學方法及內容安排
課程時間為每年的3月開始到10月結束,共分為前期準備、實踐操作、撰寫報告及評閱、總結4個階段。具體時間安排如下3月上旬至3月下旬分配任務,確定進行農事操作實踐的作物類型及參與的學生、指導教師;3月下旬至10月中旬觀察記載,學生進行田間實際操作,并對作物生長發育進行觀察記載;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學生撰寫農事操作實踐總結報告;11月下旬對學生報告進行評分,總結農事操作實踐活動。課程由管理教師與指導教師共同負責,主要由作物形態觀察、育種方法、病蟲草害的識別與防治及農事操作實踐活動等構成。
教學內容分為多學科教師現場教授、小組實踐及學生個人觀察記錄3種形式組成。根據作物田塊劃分不同種植區域,進行小組的劃分,每個小組5~8人分配給各指導教師,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根據作物生長季節特點,由管理教師負責逐周安排,參加農事操作實踐活動,完成從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考種等各個生長發育階段的實踐環節,對作物進行生育規律及生長特性觀察記載,以使學生熟悉作物生長發育規律,掌握其形態特征與播種、田間管理栽培及收獲考種方面的基本技術。并要求學生寫出專題實踐報告,教師評定成績后計入農事操作總評成績。具體實踐教學內容詳見表1。
3 課程考核及監管
3.1 教師的職責 農事操作課程實踐指導小組認真制定實踐計劃,組織協調實踐工作;及時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督促承擔實踐的指導教師認真完成任務;檢查學生參加實踐情況。按照農事操作課程實踐教學計劃,全面負責農事操作學生考核、教學任務分配等工作。按作物類型向學生介紹作物基本知識及實際操作規范:(1)根據作物生長發育階段特點,分階段設計表格,要求學生按照表格對作物進行觀察記載;(2)按作物生長發育階段向學生介紹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指導學生完成選題、實驗設計、觀察記載、資料分析、報告撰寫等內容,并對每次農事操作活動及學生最后提交的總結報告給出評語。
3.2 對學生的要求 認真參加作物從整地到收獲的每一個環節的農事操作活動。根據作物田間生長發育階段及特點,及時完成作物記載項目,并對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體會做出總結,課程結束后提交農事操作總結報告。必須積極主動進行大田實踐活動,并積極與指導教師溝通聯系。
3.3 成績考核 學生考核分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個等級。整個農事操作實踐總分100分。其中形態觀察實驗報告占20%,實踐報告占30%,實踐總結報告占50%。有下列情況之一者,農事操作課程實踐成績以不及格論:形態觀察實驗及田間實踐操作活動曠課累計達到1/5者;農事操作課程實踐總結報告、形態觀察實驗報告評分不及格者。
4 教學效果評價
4.1 全過程參與提升實踐能力 通過從整地播種、水肥管理、病蟲草還防控、田間管理、收獲測產等全過程的課程實踐參與,使學生真正深入掌握了農學專業的操作技能,并將之前所學的本專業課程所有知識內容進行應用和串聯,形成完整體系,使得各個相對獨立的專業課程內容進行深度融合,不僅增強了學生實踐應用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
4.2 團隊協作實現共同進步 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分小組進行,通過多個實踐環節的操作使得小組成員之間形成了良好的溝通能力與協作精神,與此同時,小組之間又形成了一種競爭,使學生深刻認識專業的同時也充分感受到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與工作過程中的競爭能力,為學生步入社會提供了良好的鍛煉機會。
4.3 學生養成了良好的作風 由于本課程與其他課程性質的本質區別,使得學生必須進行實踐操作,真正感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與不易,體會到父母工作的不易學會感恩,同時也養成了腳踏實地、戒驕戒躁的工作態度,為今后工作或是進一步學習深造提供了堅實基礎。
5 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5.1 實踐課程內容設定 在實踐課程設置方面,由于學院實踐教學資源有限或是實踐教師的實際操作經驗不足等問題,常會出現學生實踐操作內容不足或是動手實踐操作較少,聽課學習較多等問題[3]。針對這一問題,首先要從課程教學的本質進行思考與定位,明確農事操作課程是一個實踐課程,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實踐操作實踐,達到多門專業課程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提升學生本專業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5.2 實踐教學設施條件與教學效果的匹配 在實踐教學設施條件與教學效果的相關性方面,由于不同課程教學單元的設施不盡相同,所以導致實踐教學的效果存在較大差異,經過近幾年的實踐操作活動,教學設施與教學效果存在顯著的相關性,良好的教學設施與課程充足的時間保證是達到預期教學效果所必須的條件。通過近幾年的課程實踐,學院充分調動所有有利的教學資源,并在課程時間安排上考慮實踐的需求,進行了課程時間的整合,使得本課程的良好實施得到了應用的保證。
5.3 實踐教學方法與課程考核形式 在教學方法與課程考核方式方面,根據農事操作課程不同單元進行區別對待,進行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設定[4,5],如個人獨立完成與小組協作相結合,專職教師講解與行業企業專家教授相結合,與之相對應的也要進行考核方式的調整,如Word總結與PPT匯報相結合,事物展示與農事操作記錄表相結合。在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上,本課程并沒有統一的標準要求,課程負責教師可以彼此借鑒相互學習,真正做到“因課施教,因教考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黃志君.華南農業大學農事訓練課程的理論與實踐——以養蠶與繅絲課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20):239-240.
[2]秦新生.農業院校校園植物資源在教學實踐中的充分利用: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9(11):229-233.
[3]朱翠林,海江波,馮煒.《農事操作》課程現場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4(2):66-68.
[4]王海,陳佰鴻,王延秀,等.果樹栽培學課程實踐技能考核體系的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10,14(2):156-158.
[5]王澤槐,李建國.農事操作與專業課有機結合對教學效果的影響[J].中國科教創新導報,2011,14:32-3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