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帥
【摘 要】目的:觀察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的臨床效果。方法:從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接受的腹股溝疝修補術的患者中,抽取108名,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均54例。對照組采用傳統腹股溝疝修補術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基本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兩組患者術后1d、3d NRS疼痛評分。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且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后1d、3d NRS疼痛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中應用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提高治療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和術后疼痛感。
【關鍵詞】 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手術基本情況;并發癥;NRS 疼痛評分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010-01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7 to October 2018, 86 cases of inguinal hernia repai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4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inguinal hernia repair,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 The basic operation conditions, complications and NRS pain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1 day and 3 day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amount of bleeding during opera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NRS pain score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1st and 3rd days after operation (P < 0.05). Conclusion: Laparoscopy combined with inguinal repair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 reduc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pain.
Key words:Laparoscopy; Inguinal hernia repair; Basic surgical conditions; Complications; NRS pain score
腹腔鏡是一種帶有微型攝像頭的器械,腹腔鏡手術就是利用腹腔鏡及其相關器械進行的手術,已經成為了多種疾病治療的主要術式,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是在腹腔鏡輔助下對腹股溝疝進行治療的新型手術方法,該術式對患者產生的創傷較小,可有效減少創傷給患者帶來的痛苦,促進術后恢復,是安全性較高的手術方案。本研究對觀察組54例腹股溝疝患者采用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的治療效果進行了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接受的腹股溝疝修補術的患者中,抽取108名,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均54例。其中單側疝98例、雙側疝10例;直疝12例、斜疝96例。對照組中,男45例,女9例,年齡33~79歲,平均年齡(56.0±23.0)歲。觀察組中,男46例,女8例,年齡33~80歲,平均年齡(56.5±23.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結果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外科學》第8版腹股溝疝相關診斷標準,腹股溝區域出現可復性腫塊,腫塊在患者咳嗽、行走、勞動等使腹壓增高的因素下出現或增大,腫塊可以向腹腔推送還納入腹。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進行常規知識宣教,并由專業醫生對患者進行術前體檢,保證患者無其它手術禁忌。患者在手術時應用硬膜外麻醉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完成后,不同組別患者采用相應的手術方式實施手術。
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腹股溝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患者的患側腹股溝區作長約4-6cm斜切口,依層切開皮膚、皮下和腹外斜肌腱膜,游離精索或子宮圓韌帶,顯露疝囊,游離疝囊,明確疝囊頸部與腹壁下動脈關系,探查疝環缺損程度,剝離或橫斷疝囊,充分分離腹膜前間隙,置入網片并予以固定,縫合縮小缺損或松弛的腹橫筋膜,也可在腹橫筋膜的前方于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后方再放置另一成型補片,予以縫合固定,而后依層縫合切口后完成手術。
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不論患者是應用經腹腔的腹膜前疝修補(TAPP)還是完全腹膜外路徑的疝修補(TEP),患者均需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完成后,若行TAPP術式,先于臍下作一長約12mm切口,構建二氧化碳氣腹,插入腹腔鏡,再于左右側腹直肌外緣平臍水平另做兩個5mm切口,直視下置入其他Trocar和操作器械,探查對側有無隱匿疝,觀察疝的類型及分型,于疝環口上緣2-3cm切開腹膜,游離上、下緣腹膜瓣,充分分離腹膜前間隙(Retzius間隙及Bogros間隙),避免損傷腹壁下動脈及死亡冠,分離疝囊,若為斜疝,需精索去腹膜化(男性病人),女性病人若子宮圓韌帶可以壁化,則應予以保留。疝囊可橫斷,也可完整剝離,直疝疝囊通常無需橫斷。而后置入補片并固定,并避免補片下方卷曲,縫合腹膜后撤除器械,完成手術。若采用TEP術式,則需于下腹正中另做兩個5mm切口,同樣分離腹膜前間隙,游離疝囊,置入合適尺寸網片,避免卷曲,釋放氣體,撤除器械,完成手術。
1.3 療效評價與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基本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采用數字評估量表[2](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估患者術后1d、3d疼痛程度,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由0到10共11個數字組成,讓患者用0至10這11個數字對自己疼痛強度進行描述,數字越大疼痛程度越來越嚴重。0無痛,1~3輕度疼痛(疼痛不影響睡眠),4~6中度疼痛,7~9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者睡眠中痛醒),10劇痛。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與分析兩組患者手術基本情況、術后并發癥以及治療后1d、3d NRS疼痛評分,采用x2和t檢驗,若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基本情況對比 采用不同手術方案治療后,對照組和觀察組手術時間分別為:(61.?±11.?)min、(55.?±12.?)min,t=?,P=0.000;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分別為:(35.48±6.35)ml、(20.49±6.87)ml,t=?,P=0.0000;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分別為:(7.46±1.78)d、(4.11±1.31)d,t=9.939,P=0.000;由此可見觀察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顯著低于對照,組間比較結果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采用不同手術方案治療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分別為:暫時性神經感覺異常4例、尿潴留3例、陰囊氣腫0例、血腫2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9/54例);觀察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分別為:暫時性神經感覺異常1例、尿潴留0例、陰囊氣腫2例、血腫1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4/54例);由此可見,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4.65%顯著低于對照組20.93%,x2=11.880,P=0.000;組間比較結果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1d、3d NRS疼痛評分對比 采用不同手術方案治療后,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術后1d NRS疼痛評分分別為:(7.84±1.03)分、(5.01±1.10)分,t=12.314,P=0.000;兩組患者術后3d NRS疼痛評分分別為:(6.41±1.22)分、(3.15±1.07)分,t=13.173,P=0.000;由此可見,觀察組患者術后1d、3d NRS疼痛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結果P<0.05。
3 討論
腹股溝區是位大腿根部與下腹壁交接的三角區域,根據疝環和腹壁下動脈之間的關系,又可將其分為腹股溝斜疝、腹股溝直疝。腹股溝疝是臨床常見疾病,中老年是高發群體,其發病早期無典型癥狀,未受到患者重視從而導致病情受到延誤,一旦腹股溝疝發生嵌頓會引起腸管穿孔、壞死等情況甚至會引起患者發生急性腹膜炎、休克等情況,給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手術是臨床腹股溝疝治療的主要手段,隨著上世紀80年代學者提出無張力修補術概念,為腹腔鏡疝修補術提供了理論基礎,通過將足夠大的補片植入腹膜前間隙,將肌恥骨孔完全覆蓋,來實現修復,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腹腔鏡輔助技術在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研究[3]發現,腹腔鏡輔助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能夠有效提高降低術后并發癥、復發率、提高恢復效果。
王明剛[4]等人在研究中對復發性腹股溝疝采用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技術治療效果進行了分析,發現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縮短,術后疼痛、腫脹積液、排尿困難切口感染、腸梗阻等并發癥發生率均得到了明顯的降低。鄭繼程[5]研究發現床手術時間、患者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指標均得到了顯著改善。陶紅光[6]在研究中對成人腹股溝疝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效果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采用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后,不僅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術后疼痛感和出血量,還能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縮短住院時間。本研究對腹股溝疝患者實施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后,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得到了明顯縮短,術中出血量和術后疼痛感得到了顯著的降低,該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創傷小,效果切實可靠。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中對患者精索、腹股溝管等破壞性小,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小,切口不在張力較大的腹股溝區域,而在較松弛的中腹部,因此術后疼痛感輕微,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使用止痛藥,幾乎不會發生切口相關的并發癥如切口感染、出血等并發癥,其修補范圍比常規的開放手術更大,而且在直視下操作,修補更確切。
綜上所述,在腹股溝疝患者治療中,應用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后,患者有效縮短了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降低了術后并發癥、術中出血量,減少術后疼痛感,是安全且可靠的治療方案,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肖文秋, 黃海蕓, 李仲均, et al. 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衛生職業教育, 2016, 34(9):146-147.
[2] 郭蕾. 《血液透析患者主觀舒適度評價量表》在臨床中的應用[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68):13394-13394.
[3] 金祥鴻. 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的療效觀察[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6, 27(7):848-849.
[4] 王明剛, 申英末, 陳杰, et al. 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技術治療復發性腹股溝疝的療效觀察[J]. 中華醫學雜志, 2016, 96(20):1588-1590.
[5] 鄭繼程. 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傳統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對比研究[J]. 中國社區醫師, 2016, 12(23):63-63.
[6] 陶紅光, 宗華. 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療效觀察[J]. 中國當代醫藥, 2016, 23(2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