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芳
【摘 要】目的:研究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心肌酶譜檢驗的相關情況。方法:將我院在2017年2月到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作為本文的觀察組進行研究,并選擇同期因其他原因而導致出現腹瀉的60例患兒作為對照組,對于本文兩組研究對象的心肌酶譜進行檢驗,主要研究兩組患兒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脫氫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的差異性,并進行比較。結果:經過對于本文兩組患兒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脫氫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進行比較可以得出,觀察組患兒的相關數值,明顯都比對照組更高,進行差異性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是臨床上較為嚴重的一種病情,這種病情常常會合并心肌損害,為患兒進行早期的心肌酶譜檢驗能夠有效的進行及早的診斷,并對患兒進行及時的處理,改善患兒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
【關鍵詞】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心肌酶譜檢驗;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224-01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在臨床上是較為常見的小兒腸道疾病,這種病情以小兒大便次數增多為主要表現。具體分析小兒大便會表現出稀水樣或蛋花樣,病情容易合并脫水,患兒病情嚴重的話會在臨床上表現出水電解質出現紊亂的情況,使患兒體內酸堿失衡[1]。病情多在秋冬季節發生,如患兒發病之不能進行及時的治療,就會導致患兒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會對于小兒產生致命的危害。臨床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常常會合并有心肌受損的狀況,而心臟屬于人的重要器官,損傷以后會對于正常的泵血功能產生影響,所以危害性極大。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分析對于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進行心肌酶譜檢驗的價值,現將主要研究情況進行如下的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選擇的所有研究對象均為2017年2月到2018年6月我院所收治的60例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將其作為觀察組,并選擇同期來我院接受治療,因其他因素而導致的腹瀉患兒60例進行對照。本文的觀察組當中,男性患兒32例,女性患兒28例,患兒的年齡區間為5~25個月,平均年齡為(13.5±4.1)個月;對照組當中,男性患兒33例,女性患兒17例,患兒的年齡區間為6~28個月,平均年齡為(14.1±3.8)個月。本文所有研究對象均排除存在既往心臟病史的病例,所有研究對象不存在嚴重的肝腎疾病和肌肉病變,排除存在毒性腦病的患兒,所有研究對象為伴隨其它感染性病癥。經統計學軟件檢驗,所有研究對象的臨床一般資料,兩組研究對象在一般資料方面未表現明顯的差異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療的過程中對于所有研究對象需要糾正電解質紊亂狀況,為所有患兒進行靜脈補液,根據脫水的程度決定靜脈補液的補液量,同時要根據脫水的性質來決定液體的種類,根據脫水的程度和腹瀉情況對于補液的速度進行決定。如果存在有發熱癥狀,可為患兒選擇采用物理降溫的方法進行降溫處理,必要的時候可為患兒選擇采用口服退燒藥進行干預。也要為患兒及早的進行心肌保護,比如可為患兒選擇采用西米替丁進行治療,選擇12~20mg/(kg·d)進行靜脈推注,為患兒給藥磷酸肌酸鈉,選擇0.5g每日進行一次靜脈推注[2]。
及早的對于患兒進行心肌酶譜檢驗,同時選擇60例因其他因素而導致的腹瀉患兒進行對照,心肌酶譜檢驗主要對于患兒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脫氫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含量進行觀察。采集患兒的晨起空腹靜脈血5ml,不加入抗凝劑的情況之下進行1500轉每分鐘的離心處理,10分鐘以后對于血清進行分離,并將其放置在零下70℃的冷藏柜當中進行儲藏待檢。本文選擇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為日立7170A,對于輪狀病毒的檢驗,選擇采用酶聯吸附試驗方法進行。
1.3 觀察指標 評價本研究兩組患兒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脫氫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差異性。
1.4 統計學分析 對于本文兩組患兒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脫氫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等相關的計量資料檢驗選擇采用t值進行,兩組數據的差異性采用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注:本文采用IBM SPSS26.0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經過對于本文兩組患兒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脫氫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進行比較可以得出,觀察組患兒的相關數值,明顯都比對照組更高,進行差異性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情況請參見表1所示。
3 討論
小兒臨床病癥當中病毒性腹瀉屬于較為常見的病癥,如果小兒常常存在腹瀉癥狀,那么就會導致患兒體內的水電解質出現紊亂,腹瀉如果比較嚴重,會使得患兒存在脫水,如果不對此予以重視,后果則不堪設想。秋冬季節的嬰幼兒存在急性腹瀉的主要病因,是因為輪狀病毒感染而導致的,高峰時期主要是每年的9月份到第二年的3月份,通常多發群體以不超過1周歲的嬰幼兒為主,不同地區的流行人群狀況也存在一定差異。現如今臨床對于輪狀病毒在治療的時候沒有特殊的治療藥物,因為輪狀病毒具有多種類型,而且其交叉保護性能相對較差,所以在對于疫苗進行研制和防治過程當中,存在著較大難度。
臨床治療過程當中,輪狀病毒性腸炎的危險性在于導致患兒合并心肌炎,這會加重患兒的危險,容易導致患兒死亡。從臨床角度進行分析,本文調查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進行心肌酶譜的檢驗,和對照組的比較中可以得出,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脫氫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相關指標都明顯比對照組更高,而經過治療以后,患兒的相關指標會得到明顯的改善,進而可以說明,輪狀病毒性腸炎會導致患兒出現心肌損害,也能夠證實,輪狀病毒性腸炎對患兒心肌損害的嚴重程度,和患兒病情的輕重具有重要的關聯,病情發生后,容易導致患兒出現脫水和酸中毒等相關的病情表現。而對患兒進行治療以后,患兒的相關指標得到改善,可以充分的說明,心肌酶的轉歸能夠當做對于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病情轉歸的一個重要的指標。而通過本研究的調查,提示我們臨床應及早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進行心肌酶譜的檢驗,以防止患兒出現心肌炎發病,降低患兒的危險性。
綜上所述,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是臨床上較為嚴重的一種病情,這種病情常常會合并心肌損害,為患兒進行早期的心肌酶譜檢驗能夠有效的進行及早的診斷,并對患兒進行及時的處理,改善患兒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高運金,陳圣璽.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肝功能和心肌酶譜檢測的臨床意義[J].實用臨床醫學,2014,15(04):80-82.
[2] 林楚蘭,堯春茂.60例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心肌酶譜檢測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1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