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波
【摘 要】目的:在甲狀腺結節治療中應用改良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的臨床效果觀察。方法: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甲狀腺結節患者78例為觀察對象,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甲狀腺切除術治療,觀察組采用改良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和并發癥發生率等進行比較。結果:在各項手術指標中,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在瘢痕滿意度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中,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以上幾項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甲狀腺結節治療中,改良小切口手術具有術中出血量低、術后恢復快、并發癥發生率低的優勢,可在臨床中廣泛開展實施。
【關鍵詞】 改良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甲狀腺結節;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255-01
甲狀腺結節是發生在甲狀腺的腫塊,臨床較為常見,腫塊可隨著吞咽動作與甲狀腺一起移動。造成甲狀腺結節的病因較多,甲狀腺退行性變、甲狀腺炎癥等均可出現甲狀腺結節的表現。臨床治療甲狀腺結節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由于頸部解剖結構復雜,常規切口手術不僅造成術后瘢痕明顯,并且術中出血量多,增加患者痛苦。近年來,微創手術應用越來越廣泛,為了觀察改良小切口手術在甲狀腺結節切除中的應用效果,我院作出相關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8年2月間收治的甲狀腺結節患者78例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均經CT或彩超檢查確診。根據臨床治療中手術方案不同進行分組。觀察組39例患者中,男15例、女24例,年齡30~58歲,平均年齡(46.7±1.4)歲,結節直徑1.1~3.7cm,平均(2.9±0.7)cm;對照組39例患者中,男16例、女23例,年齡29~59歲,平均年齡(46.5±1.7)歲,結節直徑1.0~3.9cm,平均(3.0±0.8)cm。需排除存其他臟器嚴重病變者。所有患者均對此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在對照組患者中開展常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行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于胸骨切跡上做一橫向切口,長度在8~9cm間,逐層切開頸闊肌和頸深筋膜,分離甲狀腺外科被膜,根據患者病情實施甲狀腺全切術或次全切除術,最后縫合切口,放置引流管。在觀察組患者中開展改良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行頸叢麻醉聯合局麻,患者取仰臥位,將頭頸部適當抬高,使頭頸處于前伸位,暴露頸部。常規皮膚消毒,在頸前中線做切口,長度在3~5cm左右,逐層切開皮膚、頸闊肌和頸深筋膜等,游離皮瓣。將頸白線縱向切開,分離甲狀腺被膜后使患側甲狀腺暴露充分。觀察甲狀腺結節的位置、大小、光滑度和硬度后進行切除。于氣管表面將峽部血管實施鈍性分離并斷扎,充分離斷甲狀腺靜脈,使其下極游離并切除上極血管。切除過程中需要保護喉返神經、喉上神經不受損害。最后無菌沖洗創口,止血并逐層縫合,放置引流。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進行比較,包括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比較兩組患者對瘢痕滿意度,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瘢痕滿意度通過切口瘢痕滿意度評分系統(NSS)進行評價,滿分為10分,分值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取SPSS19.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使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為(75.3±11.7)min,住院時間為(5.4±2.3)d,術中出血量為(38.6±12.7)mL,切口長度為(3.2±0.5)cm;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107.5±20.8)min,住院時間為(7.8±3.6)d,術中出血量為(60.7±16.5)mL,切口長度為(6.9±0.9)cm。在以上各項手術指標比較中,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對瘢痕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瘢痕滿意度評分為(9.3±0.4)分,對照組為(7.1±1.0)分。觀察組患者對瘢痕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39例患者中,發生頸部緊縮麻木、頸前區疼痛、切口粘連各1例,無皮下結節和吞咽困難發生,并發癥發生率為7.69%(3/39);對照組39例患者中,發生頸部緊縮麻木2例,頸前區疼痛2例,切口粘連1例,皮下結節1例,吞咽困難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7.95%(7/3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甲狀腺是人體非常重要的腺體,屬于內分泌器官,其位于頸部甲狀軟骨下方、氣管兩旁,解剖結構十分復雜,因此在手術切除時需要十分小心,避免損傷喉返神經、喉上神經等周圍神經和組織。傳統甲狀腺切除術雖然臨床療效確切,但存在諸多缺點。首先,傳統甲狀腺切除術切口較大,不僅影響美觀,并且術后恢復較慢;傳統切口會對患者頸前正常血供和淋巴回流產生破壞,因此術后皮下結節的發生率進一步提高;傳統甲狀腺切除術過程中切斷了頸前肌群,因此患者易發生術后頭痛、頸部活動受限及頸部麻木緊縮感;另外,傳統手術操作難度大、術中出血量多。以上缺點不僅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并且極不利于術后恢復,增加患者經濟負擔。隨著微創手術的推廣,改良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被越來越多的醫生和患者所接受,小切口手術不僅切口小,術后瘢痕不明顯,并且可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和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在小切口手術中,頸前肌群不必切斷,因此,減少了橫斷肌肉縫合所出現的各種術后并發癥[1]。另外,患者切口周圍神經感覺障礙不明顯,舒適度更高[2]。在此次研究中,在各項手術指標中比較,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在瘢痕滿意度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中,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改良小切口手術用于甲狀腺結節切除中具有明顯優勢,可在臨床中廣泛開展實施。
參考文獻
[1] 王衛勇.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結節的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20):115-116.
[2] 葉德生.甲狀腺結節患者應用小切口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56):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