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久鋒
編者按:在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團澤鎮大坎村,很多村民都將“張總”掛在嘴邊夸贊。村民口中的張總,叫張明富,他是貴州第一個走出大山的“南飛雁”,也是“中國農民工返鄉創業第一人”。他有多重身份,從“農民工”到“企業家”,再到全國勞動模范、貴州省人大代表,但二十幾年來他卻一直只做一件事:帶領鄉親們創業,脫貧致富。如今的他,已然是農民的“代言人”。
昔日“南飛雁”? 今日“還巢鳳”
1962年,張明富出生于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團澤鎮大坎村。與今天的便捷交通相比,30年前的貴州省遵義市交通極其不便。大山深處的大坎村,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出行全靠步行。農耕時代,土地尤為珍貴,而張明富所在的大坎村山多地少,是一個當地能人都棄而遠之的窮鄉僻壤。
從記事起,張明富經常饑一頓飽一頓,日子過得很艱難。上學后他暗下決心:考上大學,走出窮山溝。張明富17歲那年以優異成績考上高中。然而,他的大學夢卻因家里的一連串不幸破滅:母親身患重病住院、爺爺干農活意外摔死、奶奶重病纏身過世。辦完喪事后,家里一貧如洗,還欠下600元外債。那時,他上學一個星期只需要兩元生活費和4公斤玉米,但家里卻再也拿不出了。就這樣,只讀了兩個月高中的他含淚離開了校園,走上漫漫打工路。
為了湊錢給母親治病,他在醫院附近的金塘中學找到了漆黑板的工作,一周能賺幾十元。為掌握油漆的反應時間和火候,他在夜里也是每兩小時起來一次,觀察油漆的變化情況。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油漆技術突飛猛進,在當地也小有名氣。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相關信息通過電臺傳遞到了交通閉塞的大坎村。張明富聽了廣播后心潮澎湃,他想去改革開放的“潮頭”——廣東找找機會。太想走出去看看的張明富沒有多想,帶上簡單的行囊就出發了。幾經周折,張明富到了廣東順德,在一個家具廠當油漆工。油漆是他的強項,憑著過硬的技術,張明富很快就成了廠里的骨干,工資也從每月1200元漲到了3000元,這個收入在當時相當可觀。
在外務工那些年,見慣了城市的繁華,張明富也攢下了6萬元存款。但每每想起家鄉仍然貧困,張明富返鄉創業的想法就愈發堅定。20世紀90年代的大坎村,男女老少不是用洗衣粉就是用肥皂洗頭,每當看到這樣的情景,張明富心里說不出的難受。于是,張明富決定創辦一家化妝品廠,讓父老鄉親用上洗發水。
說干就干,張明富在團澤鎮成立了貴州夢麗雅化妝品廠,填補了貴州沒有一家高檔日用化妝品生產企業的空白。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公司逐漸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帶動就業百余人。幾年后,工廠從租用舊廠房發展到了自建新廠房。這一次,張明富將新工廠直接建到了大坎村涼風組。
2015年3月,時任國家發改委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司長蒲宇飛帶領調研組到大坎村夢潤集團調研后,曾感慨:許多返鄉創業者都是將企業建在城鎮,而張明富將企業建在鄉村,真正是一個可持續、可復制的“返鄉下鄉、創業創新”最好的示范和典型。2016年12月,張明富被農業部評為“100名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
將“燙手山芋”變成“香餑餑”
2005年,團澤鎮發展特色養殖帶領當地農民致富,當地農民大規模養殖鵪鶉后卻找不到市場,收購價一降再降,養殖戶虧損嚴重,紛紛罷養。眼見鵪鶉產業即將面臨崩潰,這時,當地黨政領導想到了張明富,希望他能出來帶動鵪鶉產業發展。
在村里人看來,化妝品廠才站穩腳跟,這時候“插手”鵪鶉產業這個“燙手山芋”,張明富一定是腦子進水了。然而,張明富并沒有猶豫,他拿出準備在城市承包工程的1500萬元成立了貴州夢潤鵪鶉公司,提出了“以市場帶加工,加工帶養殖,養殖帶種植”的循環經濟模式,帶領農民發展鵪鶉產業。
農戶剛發展起來,鵪鶉蛋也大量上市了,全國多處卻發生了“禽流感”,所有禽蛋滯銷。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公司在自己損失嚴重的情況下,擠出大量資金將農戶賣不出去的鵪鶉蛋回收悄悄銷毀,把損失留給自己,樹立了養殖戶的信心,穩住了產業基礎。
如今,夢潤鵪鶉公司先后開發了鵪鶉精肉干、糟辣豆豉鵪鶉、香辣鵪鶉、鹵鵪鶉蛋、鵪鶉鹽蛋等系列產品,企業被國家標準委評為“國家級鵪鶉養殖標準示范區”,被農業部授予“回鄉創業光榮”稱號,獲各類專利30多個……在張明富的帶領下,“燙手山芋”變成了大坎村村民脫貧致富的“香餑餑”。
從“企業家”到“農民代言人”
企業步入正軌后,張明福把眼光投向了大坎村之外的廣大農村。在外務工及經商多年,張明富到過不少地方的農村,他發現,情況與他所在的農村大同小異。他擔任遵義市政協委員和貴州省人大代表后,又特意前往多地調研,發現問題比他想象中還嚴重。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人才流失嚴重、土地荒蕪、兒童留守、老人空巢……
“要讓農村重煥生機,鼓勵返鄉創業很有必要?!睆埫鞲徽J為這個事,必須要引起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跋M哟髮Ψ掂l創業的支持,讓后來者少走彎路,帶領更多的村民致富,增強農村活力。”一個大膽的念頭在他腦海中閃過,給黨和國家領導人寫信反映。2007年的除夕夜,張明富拿起筆,書寫那封他深埋心底、醞釀已久的信。從遵義市農村外出務工基本狀況出發,論述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作用、意義,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并向總理提出建議。2007年3月14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信件上批復:“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對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政府應予鼓勵和支持,張明富同志的建議值得重視?!?/p>
2011年6月,張明富又根據大量調研情況,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寫信,提出建議。不久后,這封信得到李克強的批示。
多年來,張明富不僅用實際行動帶動村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還一直致力于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呼吁,他給總理寫的信,直接促成國家層面出臺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政策,因此張明富也被譽為“中國農民工返鄉創業第一人”。
如今,張明富回鄉創業是一道證明題,把不可能變成了現實。更讓張明富欣慰的是,他的行動逐漸感召了其他村民,一批村民加入了返鄉創業的隊伍,大坎村也變得更有活力。為支持返鄉創業,張明富在村里建了夢潤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后國家發改委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將該創業園列為“全國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
從“企業家”到“農民代言人”,張明富說,他的根在農村,他的夢想就是帶領大坎村及周邊鄉鎮的村民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