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正
(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近年來,媒體侵犯隱私信息的現象時有發生,并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這種復雜的現象往往伴隨著虛假新聞和媒體炒作,有的以視頻途徑傳播,有的以網頁模式傳遞,嚴重侵犯了當事人的侵私權。對于隱私侵權行為,有些媒體機構并沒有意識到其所帶來的危害性,并對侵權行為習以為常。
另外,部分侵權行為借助真情節目的平臺肆意傳播個人隱私,并打著關懷的幌子多次揭開當事人的傷疤,在媒體看來這是娛樂話題的引導,但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看,這是對人性的踐踏和傷害。失去了基礎的人性保障,再完美的信息傳遞也顯得孤獨和無助。
媒體的信息源于記者,記者的信息源于現場,而現場熱點是由記者報道的,因此信息的最終來源是記者報道。為了提高新聞的影響力,部分記者會擅自加入不合理的主觀態度,最終形成虛假的媒體信息。
虛假新聞的出現并非偶然,而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它的產生只需要簡單地敲幾下鍵盤,但引發的后果往往是無法彌補的,因此必須將其扼殺在搖籃里。對于未成年人來說,虛假新聞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對于成年人來說,虛假新聞容易誤導人心與人性。
改革開放以來,外來文化對我國新聞體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致使我國信息管理制度不健全。在一些重大事件面前,新聞媒體表現出了乏力和無助。從當前來看,我國存在著嚴重的信息制度問題。
“微時代”即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制作者和傳播者。網絡信息的制作和傳播門檻很低,再加上人際傳播的高效性,使得虛假信息可以大范圍傳播,侵犯隱私權的現象時有發生。如不對其作出有效的控制和預防,必將造成社會秩序和新聞行業的混亂。
其次,部分媒體與商業公司關系密切,為了利益最大化,往往降低對信息的真實性要求,這便為虛假信息的傳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徑。同樣,網絡信息的傳播缺乏嚴格的監管制度,也會加大虛假信息對社會的破壞力。
新媒體時代媒體間的競爭越發激烈,收視率、點播率、好評率成了媒體競爭的主要戰場。部分媒體通過求新和求異來博眼球,忽略了信息的真實性。一旦媒體發布的虛假信息被揭露,媒體面臨的不僅是公信力的喪失,更將是法律的制裁。
隱私保護在新聞傳播領域是傳統的倫理問題,其在如今互聯網與移動客戶端等媒體高速發展的網絡社會遭遇了新的危機。
電子媒介的社會化,使媒介對人們生活的干預層面不斷加深,無死角與空白,毫無特例。任何媒介信息都可以在瞬時實現全球播報。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隱私的保護意識在不斷增強,更加注重維護自己的人身權利。
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是對人的精神與人格尊嚴的尊重和維護。在當前法治環境下,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的基本原則是依法遵循、人人平等。如果大眾媒體以侵犯報道對象的隱私權來凸顯新聞報道的價值,就應追究其法律責任,有效監督大眾媒介,使其合法化、合理化。法律明確規定,未經權利人許可和授權,私自公布和披露他人隱私的行為視為侵權。可將其分為兩種行為形態:未獲權利人同意公開其隱私信息;媒體將超出權利人授權的隱私內容公開或擴大知曉范圍,致使權利人的精神或物質利益受損。近年來侵犯隱私事件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如某曲藝名人徒弟毆打記者案、某人婦遭聯防員毒打強奸案件等,此類案件昭示了個人隱私權和媒介權益不同程度的沖突。
媒介是社會潮流的引導者。但當前媒體人文精神在逐步弱化,道德意識淡化,審美標準降低,社會責任感缺失。媒體應守望社會,社會性質與功能決定著媒體底線,其立身之本就是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在數字時代,媒體的道德標準、職業操守以及價值取向都是影響社會大眾最直接而又潛在的因素。例如,一則小孩溺死于海邊的旅游勝地的新聞就能讓多數家庭取消去該地區度假的計劃;在某地區發現多起“艾滋病毒”針刺人的事件就可導致人們恐慌;一篇年老者摔倒后訛詐好心幫扶人的社會新聞讓人們不敢再扶起老人,等等。這樣的社會現實告訴我們,媒體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成為“道德之正確導向”,發揮推動社會文明健康發展的功能和作用,實現社會和諧發展。如果媒體缺乏社會責任,不僅是對公眾利益的直接傷害,更是對其自身公信力的損害。
在當今社會,社會賦予媒體的責任重大,如果媒體盲目跟風,不對信息加以辨別,肆意傳播虛假信息,就會給社會與受眾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就媒體本身而言,應自覺遵守行業規范,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與社會責任感,避免陷入職業失范境地。新聞工作者及相關媒體單位應立足事實,以不違背良知和侵害他人為行為準則來約束自我。
[1]王利明.隱私權的新發展[J].人大法律評論,2009(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