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軒
(湖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近年來,人們的娛樂需求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蓬勃生長,大眾媒介的娛樂功能不斷強化,其中以廣播電視媒介、網絡媒介為主要載體的娛樂節目近年來已經成為大眾文化的聚焦點,多元類型綜藝節目呈“井噴”式發展。筆者就當前我國娛樂節目的現狀進行分析評述。
綜藝類、速配類、益智類、游戲類等多種類型的節目不斷出現,共同構成我國娛樂節目日趨豐富的內容形式,滿足了各類觀眾群體的需求。類似《極限挑戰》這樣明星節目由于名人效應以及其自帶話題的特性,讓明星真人秀節目占領了較大市場。優酷自制節目《尖叫吧路人》為“明星+素人”模式提供了優秀范例。明星卸下光環為普通人服務,明星和素人之間的互動,讓觀眾有了更強烈的代入感和參與感,讓明星不再是“遙不可及”,在有限的空間爆發無限的沖突,讓它具備了和明星真人秀截然不同的魅力。而2015年騰訊視頻和東方衛視聯合推出的素人節目代表《我們15個》開創了新的里程碑,在玩法、投入和模式上均有創新。在諸如游戲綜藝、明星真人秀等受眾規模較大的領域,一個熱點節目的出現往往迅速帶來同類節目的流行甚至泛濫。《非誠勿擾》帶動了素人配對節目的流行、《奔跑吧兄弟》的成功使各類純明星真人秀風靡電視熒幕。這些類型的節目占據著主要時段、主要版面,也擠占了其他類型的生存空間,造成某種程度的同質化景象。
同時,娛樂節目的版權引進越發流行,對日韓、歐美等國家的成功節目進行“模式照搬”成為吸引觀眾的捷徑和保證,如《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等節目都是經典的成功引進案例。引進節約了節目的創新成本,可以將大量的研發成本分配到電視節目生產和市場推廣的環節,并且還降低了市場風險。同時,引進也為本土創新提供了借鑒和動力,《快樂大本營》等一批老牌節目在競爭壓力下尋求突破,以《奇葩說》等網絡節目為首的原創節目也在突圍過程中構筑了特色優勢,激發了節目市場乃至整個娛樂文化業的競爭活力。
娛樂節目成為廣告植入的集中地,電視臺、視頻網站通過季播等手段,將大量資金、品牌策略投入收視好、商業價值大的節目,淘汰商業價值低的節目,市場標準成為對娛樂節目的重要把關標準。“娛樂經濟”正成為不可小覷的經濟增長點,順應我國產業調整升級的宏觀趨勢。
數字電視、互聯網電視、視頻網站、手機軟件紛紛成為娛樂節目的終端,電視娛樂節目與網絡娛樂節目既互相重疊又互相競爭,網絡娛樂節目在互聯網技術和文化環境下,塑造著自身獨特的競爭力,如彈幕、“直播”等為網絡娛樂節目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有時流行趨勢還倒逼電視熒幕,如多屏互動和跨屏互動技術。
在技術的推動下,娛樂節目的受眾正在由傳統的被動受眾轉變為“積極的受眾”。積極的受眾會受自身需求和目的的推動,積極地選擇媒介和傳播內容,并為內容添加意義、構建新的意義來服務自己的意圖。比如2016年《超級女聲》采用全網絡平臺的形式,觀眾通過網絡投票、評論,進行即時的反饋、互動,直接影響著內容的制作。網絡直播節目更是“積極受眾”的集中地,受眾還可以利用網絡直播搖身變為傳播者,實現了傳受主體雙重角色的一體化。此外,相比新聞節目、電視劇等,娛樂節目的受眾在選擇性、能動性提升的基礎上,呈現出分眾化需求,反推節目生產者和傳播者在盡可能吸引大眾目光的同時針對核心受眾群進行節目定位。
新的現狀和特點建構了全新的大眾傳播圖景和社會文化生活,推動著廣大受眾對大眾媒介的使用與滿足,但同時也帶來許多問題。
大批節目的盲目跟風,大量版權引進、模式照搬帶來版權紛爭,也制約了本土品牌的生長和培養,全球娛樂節目市場上缺乏有競爭力的中國品牌,而來自日韓、歐美的娛樂品牌在國內的支配力逐漸提升。《奔跑吧兄弟》從播出到現在,仍然被大量觀眾詬病,連節目中人物角色設定都“復制粘貼”,這樣的“拿來主義”會對中國文化產業產生巨大的沖擊。在充分把握粉絲經濟產業價值的同時,一個節目有不竭的原創力,能不斷制作出新鮮而優質的內容,這才是核心競爭力。我們應該思考在日韓、歐美節目被“掏空”后,哪個國家的模式又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以席勒為代表的“文化帝國主義”研究學者認為,信息產品的國際傳播提供的不僅是消息和娛樂,同時也是傳播社會價值或政治觀點的工具,最終會對全社會的精神結構產生深刻的影響。[1]不可否認地,各類引進的娛樂節目使我國的社會大眾浸透在西方價值觀、消費觀的影響中,民族文化受到侵蝕,需要警惕娛樂節目中的價值觀單向流入成為“文化帝國主義”的新工具。
就財經類節目《財經郎眼》開始收費來看,今后網絡節目很可能朝著“免費內容同質化,付費內容個性化”的趨勢發展。
娛樂節目的質量和數量增長不平衡,不注重提供娛樂以外的其他社會功能,傳播者在追求商業利益、迎合受眾低級趣味的過程中,弱化了自身社會職責,低俗內容降低了受眾品位,形成惡性循環。就像有關學者描述的那樣“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擠走了學者,緋聞頂替了事實,娛樂覆蓋了文化,低俗搶占了端莊”,媒體應當自我拷問:究竟是審美還是審丑?[2]
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提出大眾傳播具有“麻醉作用”的負功能,過度娛樂化的“麻醉作用”對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受眾過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層信息和通俗娛樂中,會降低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尤其對辨知能力較弱的人來說,盲目認同媒體展示的人物生活方式及價值觀,沉迷于拜金主義、色情和暴力畫面,易造成他們的失范行為。此理論尤其適用于當下中國失衡的電視生態,泛濫的娛樂節目很大程度上在麻醉受眾,甚至貽誤青少年。[3]
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也曾提出娛樂主導的大眾文化會導致文化精神枯萎。[4]節目中對明星的過度消費,話題的反復翻炒,加上人為制造笑料的情節和畫面層出不窮,“泛娛樂化”的行為將為娛樂節目帶來長遠影響。從文化角度定義:“在這些娛樂性節目中,文化的認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審美功能都受到了抑制,而強化和突出了它的感官刺激功能和娛樂功能。”[5]
由于綜藝節目主要收入來源于廣告,廣告主衡量節目商業價值的一大標準就是是否有明星參與,明星自帶話題和爭議是受眾持續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有數據統計,有的明星出演一場節目要價高達300萬。但是在當今中國的收視環境下,素人節目對于廣告主來說有著極高的風險,缺乏話題和難以制造沖突點是其存在的劣勢,回報極不穩定。
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對于受眾來說,能用手機就不用電腦,能用電腦就不看電視的心理幾乎成為定式。目前,優酷、愛奇藝等視頻網站年收入已達到一線衛視的體量,并且大量傳統媒體人,如馬東、汪涵等都轉向互聯網節目,電視臺必須抓好綜藝節目這根“稻草”,抓緊如洪濤這樣的人才及優先播出權。在未來立足于現實優勢的基礎上,持續提高創新能力,注重質量增長,豐富娛樂節目的社會功能,塑造繁榮而健康的大眾文化生活。
[1]林盾.信息帝國主義特征、危害與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1(03):28-30.
[2]薛國林,彭雪蕾.全民娛樂包圍下的價值觀困境——對娛樂泛濫現狀的思考[J].記者搖籃,2012(03):12-14.
[3]林杰謀,馬繼霞.對泛娛樂電視生態的批判性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09):26.
[4]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43-144.
[5]尹鴻.霸權與多元:新世紀電視文化隨想[J].電視研究,2000(01):16-17.
[6]易水邊.新聞過度“娛樂化”的危害[J].編輯之友,2012(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