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悅 尹 莉 李夢雅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3)
在手機新聞客戶端市場激烈競爭的今天,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聚合類新聞客戶端引人關注。今日頭條憑借其獨特的個性化信息推薦技術,成為眾多移動新聞客戶端中的佼佼者。
今日頭條是一款基于數據挖掘的推薦引擎產品。今日頭條的核心特征主要為通過對每位用戶的閱讀習慣、興趣和位置等多維分析,根據環境特征、人的特征、文章特征三者匹配程度為用戶提供個性化信息推薦服務,對新聞資訊的個性化推薦。今日頭條不直接參與內容生產,優秀的算法推送技術是其成功的一大法寶。
基于用戶觀察的個性化信息的智能匹配,即通過人工智能分析和過濾機制,根據個性化需求聚合相關的信息和應用,并以此對信息進行深度智能分析,以實現用戶個性化、動態的需求。概言之,即為用戶找到與其需求相匹配的內容;反過來說即為內容找到與其屬性相匹配的用戶。
算法分發基于計算機程序運作,在分發的效率與精度方面都遠遠勝于人工編輯。新聞分發的精準程度的提高使得有價值的內容信息被機器識別,推送給大量受眾,提高了高質量內容的受閱率,這首先激發了內容生產領域的活力,成功地從一個轉載新聞信息的端口發展成為一個坐擁大批優質寫手的內容平臺,互聯網時代下“渠道過剩,內容不足”的狀況將得到有效改善。
網絡技術的普及擴大了受眾信息消費的選擇范圍,受眾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得到媒體的重視。今日頭條打出“你關心的,才是頭條”旗號,體現了對互聯網思維的極致發揮,將受眾的需求置于分發邏輯首位,有效擴大了媒體市場覆蓋率,獲得了受眾認可——創立后幾年就跳升至與騰訊新聞等老牌新聞客戶端相抗衡的地位。
新聞定制一方面是迎合了受眾的個性化需求,與此同時也是對受眾興趣之外的冗余信息的一種有效過濾機制。與此同時,算法與物聯網技術的有效結合將實現基于場景的精準受眾分析,進一步提高受眾的信息消費效率。
“以受眾為中心”并不等于以受眾需求為唯一分發依據,算法分發背后是傳播本位對于新聞本位的一次攻擊。新聞定制機制下,很多內容生產者為了一味迎合算法,同時也是迎合傳播本位邏輯,生產出如利于算法自動抓取的帶有各種懸疑、驚奇色彩的“標題黨”類的新聞,呈現出煽情化甚至低俗化傾向,這是“傳播本位”之下對于新聞倫理邊界的漠視。對于這一問題,今日頭條的“我們只是技術公司”的辯解也反映出在技術支撐下的新聞定制時代,甚至連新聞倫理道德的主體都會消失。
對受眾來說,過分局限于個人興趣領域往往會導致視野的窄化,個人的信息交流范圍中只能接收到與自己持有共同興趣愛好甚至傾向的內容,帶來“回音壁”效果。與此同時,過分趨同的意見的聚合往往會導致民粹主義熾盛,因相似信息消費而聚合成的群體往往會利用算法的定制化分發邏輯,加固話語壁壘,加劇對于主流傳播的離心力,正如“美國大選”與“英國脫歐”后使用量暴增的“后真相”一詞,描述了情感與傾向比事實對于輿論的作用更為重要的畸形現象,正是社交媒體普及與算法分發的應用下主流傳播面臨的挑戰。
算法運行機制的隱蔽性同樣也應引發我們的警惕。算法的運行方往往以商業機密為由不愿公開,算法的不公開、不透明背后是否存在外部商業權力干涉的可能?國內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新聞客戶端應用已經積聚起龐大的用戶數量,任何一條信息的推送都不再是一家“技術公司”的個體行為。倘若算法分發受到國外政治權力干涉,所產生的社會危害是難以想象的。
然而,攜算法程序進入新聞生產分發的主體不論是來自技術還是其他領域,都已經具有了新聞媒體的屬性,同樣也應該受到新聞專業領域倫理邊界的約束。以計算機程序的客觀面貌試圖推卸倫理道德責任不應再被默許,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把算法關進籠子,新聞定制絕不應是失范的真空。與此同時,新聞媒體也應始終承擔發布社會公共信息的責任,成為連接受眾與社會的強力紐帶。
圍繞新聞定制、“算法分發”的爭論背后實質上是技術前進背景下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永恒困境。專業媒體應與算法分發媒體共同滿足受眾的個性化與公共性的信息需求,形成唐納德·肖所言水平媒體與大眾媒體縱橫交錯的“紙草社會”,在個體意志的活力下發揮社會整合的功能。
[1]彭蘭.網絡傳播概論(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20-28.
[2]孫祥飛.新聞傳播學熱點專題80講[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8-14.
[3]樓建坤.算法的把關研究——以今日頭條App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7(17):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