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大為
(江津區新聞社,重慶 402260)
新聞評論為新聞傳播普遍采用的評論、社論等形式的文章及論述,能夠起到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和搶占輿論高地等效果,在維護區縣報喉舌功能上具有較大的重要性。但就目前來看,區縣報記者的新聞評論寫作未能突出體現新聞評論的作用,因此還應加強對區縣報記者應重視新聞評論寫作問題的討論,繼而更好地推動區縣報的發展。
在新聞報道中,新聞評論是報道的靈魂,可以鮮明地闡述讀者的看法和態度。區縣報作為傳統黨報,需要利用文字、照片客觀還原事件真相,而隱藏其中的各種信息難以被所有受眾有效捕捉。新聞評論寫作則能打破這種局面,避免區縣報嚴重同質化,實現對各區縣輿論的有效引導。所以,任何一家區縣報都要認識到新聞評論寫作的重要性。但就目前來看,一些區縣報的新聞評論版塊建設依然沒有及時跟進,甚至存在數周缺少有價值評論的情況,這與區縣報新聞評論所處的政治語境有關。區縣報作為地方黨委機關的喉舌,評論內容通常會被解讀為黨政中樞聲音,所以在評論寫作上需要小心謹慎,帶有強烈的行政色彩。受這一因素的限制,面對敏感和特殊問題,報社即便明確事件真相,也不愿意通過評論制造輿論漩渦。長期受這種思維的限制,區縣報明確立場的喉嚨被掐住,讓群眾應當接收的信息被屏蔽,最終導致區縣報新聞陷入同質化現象嚴重的境地。[1]
正如國家發展進入新常態,媒體行業的發展也進入了新常態。隨著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包括紙媒在內的傳統媒體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目前,作為黨和政府喉舌的區縣報由于同質化嚴重,面臨著難以從眾多媒體中脫穎而出的窘境。但是在國家發展進入轉型階段的重要時期,區縣報需要發揮輿論引導作用,以確保民眾能夠正確看待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區縣報記者必須加強對新聞評論寫作的重視,以便運用新聞評論這一利器獲得更強的核心競爭力,利用鮮明的觀點為群眾解惑、為地方發展指明方向,更要為黨的政策、方針的落實創建良好的輿論環境。在眾多的新聞題材中,新聞評論無疑是記者表達態度和傳遞思想的重要途徑,能夠充分體現區縣報的思想和態度,在傳統媒體處于劣勢的傳播環境中幫助區縣報脫穎而出,增強區縣報的輿論引導能力。因此,區縣報記者還應重視新聞評論寫作,以增強區縣報的公信力、權威性和影響力。
區縣報記者在新聞評論寫作方面,還要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完成對事物本質的挖掘,以便運用辯證思維引導民眾透過事物的表象探索本質,理解新聞報道的真正意義。[2]例如,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一直倡導勤儉節約。為幫助民眾更好地理解黨中央推出的方針政策,重慶市《大足日報》刊發了《團年不要比排場》的新聞評論,針對重慶市春節期間“團年動輒十幾桌”“團年非茅臺、五糧液不可”的問題展開了評論,指出團年比排場就是奢侈浪費,通過擺事實揭示團年參加者苦不堪言的問題,指出應當抵制這樣的浪費現象。如果區縣報僅僅是在過年期間進行國家倡導勤儉節約的新聞報道,顯然無法與民眾的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難以從根本上獲得民眾的支持。而通過新聞評論寫作,從小處出發,將黨的政策、方針和民眾生活聯系在一起,通過講道理幫助民眾理解勤儉節約的意義,確保黨的方針、政策落到實處。這種新聞報道方式也能切實揭示社會上不良的浪費風氣,將與民眾密切相關的生活現象與公款浪費、享樂主義等黨風、政風問題聯系在一起,通過引導社會輿論使社會大眾仿效和跟進,達到倡導反對浪費和厲行節約思想的目標。因此,區縣報記者要重視新聞評論寫作,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質,加強對地方輿論的引導。
不同于省市報,區縣報與群眾的聯系更加密切。所以,在新聞評論寫作上,區縣報還應發揮這一優勢,結合群眾最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評論寫作,挖掘更多的新聞素材,繼而更好地反映群眾的需求。例如,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各種城市建設問題日益突出,引發了群眾的強烈討論。針對這一情況,渝北日報記者在《渝北潮》專欄中刊發了“文明城區建設”的系列小評論,包含《文明沒有旁觀者》《多“找茬”,常“較真”》《我文明,故我在》等新聞評論,從“撿寵物糞便”“從車內向車外扔垃圾”等小角度進行說理,通過“善意提醒”“理智批評”達到倡導文明行為的目的。這些評論不僅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也從民眾關注的話題的角度進行了深入探討,不僅能吸引大量民眾參與討論,還能更好地反映群眾關心的問題,為新聞報道提供更多的新聞素材。由此可見,區縣報記者在撰寫新聞評論的過程中,還要聯系群眾挖掘素材,完成系列化的評論,以形成強大的輿論合力,構筑持久的聲勢,使新聞評論的影響力得到提高。實際上,作為與基層群眾聯系最密切的記者,區縣報的記者可以實現與民眾的無障礙交流,從各種媒介傳遞事件中對民眾感興趣的人和事進行評論,增強新聞報道的可讀性。而借助豐富的素材,區縣報記者還要創作出多樣化的評論,以便形成百家爭鳴的態勢,推動評論的差異化、主流化和本體化發展,改善區縣報內容同質化嚴重的情況。
區縣報作為地方黨委機關的喉舌,還要密切關注地方發展問題,需要通過新聞評論寫作對地方發展表明態度、指出癥結,以達到深化報道主題的目的。現階段,區縣報的新聞報道內容通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政治性,需要通過評論突出主題內容,實現對輿論的正確引導。所以,記者在新聞評論寫作的過程中,還要細致分析和解讀報道內容,以便從政策、思想等高度解答問題,依靠科學理論闡述新聞事實。例如,在地方宣傳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內容時,《彭水日報》針對“建設生態文明新彭水”系列報道展開新聞評論,從生態產業、生態城鄉、生態農村建設等角度展開了評論,實現了對彭水自治縣委堅持科學發展道路的政策、方針的深入講解,完成了對生態建設成功經驗的總結。記者通過評論寫作既充分體現了報道的深度,給地方民眾帶來了更多的啟發,也為地方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因此,區縣報記者還應為新聞評論寫作留下足夠的陣地,確保評論能夠充分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另外,在固定的時間推出言論專欄,完成品牌欄目的開創,也能更好地突出新聞報道的主題,引導民眾關注地方的發展。在新聞評論寫作中,可以通過橫縱對比研究突出報道主題,強化新聞報道的宣傳效果。[3]區縣報記者通過加強新聞評論寫作,可以進一步唱響社會主旋律,凝聚更多的正能量,為地方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進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保障。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在區縣報的新聞報道中,記者應充分認識到新聞評論寫作的重要性,以便通過新聞評論寫作發揮報道的輿論引導作用。因此,記者還要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挖掘事物的本質,實現對報道內容的深入解讀,并通過聯系群眾獲得更多的新聞素材,融合地方發展,進一步深化報道主題,從而通過詳細的新聞報道增強區縣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為地區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條件。
[1]任怡.新聞評論寫作的有效策略研究——以“歸真堂上市事件”新聞評論為例[J].中學語文,2012(30):65-67.
[2]陳海波.全媒體時代新聞評論寫作教學的走向[J].新聞窗,2012(01):83-84.
[3]喻季欣,周文輝.更快、更高、更有立場——新媒體背景下的網絡新聞評論寫作[J].新聞與寫作,2011(05):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