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艷
(重慶日報,重慶 40001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顯然,在媒體融合發展、網絡信息嚴重碎片化的當下,黨報作為主流媒體,肩負的引導輿論的責任不是減弱,而是更重了。在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維護、增強傳統黨報的權威性,增強新聞報道的貼近性、針對性等方面,傳統黨報可謂重任在肩,黨報新聞工作者更是亟待增強四種思維。
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黨報肩負著宣傳黨的主張、反映群眾呼聲的重任,是聯系黨委政府和普通群眾的一座橋梁。
黨的新聞輿論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就用“五個事關”闡明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這就要求黨報新聞工作者必須講政治、守規矩,必須牢牢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這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有偏差。
不可否認,新媒體的優勢在于快捷、方便。但我們也不可忽視,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寫手”的時代,互聯網內容發布門檻大大降低。因此,一味地拼速度、貪求快,也必然導致新興媒體因新聞產品不夠權威、嚴謹,暴露出夸大其詞、前后矛盾、無聊追風、誤導受眾等問題。因一味追求高點擊量、高轉發率,新媒體往往熱衷追逐迎合受眾心理的熱點,也會使整個社會的新聞取向出現嚴重偏差。2017年,國際著名材料科學家柯俊、造出震驚世界的“天眼”的南仁東等科學大家去世,其受眾關注度還不及網絡上一些影星的八卦新聞就足以說明,傳統黨報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責任重大。
黨報新聞工作者必須始終謹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以表達正確的立場、觀點、態度為己任,引導人們分清對錯、好壞、善惡、美丑,激發人們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黨報新聞工作者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好的輿論可以引領社會、凝聚人心、推動發展,不好的輿論則會撕裂社會、搞亂人心、破壞發展。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上,必須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
近幾年,伴隨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智能化、便捷化程度不斷提高,曾經讀報、讀書的人中有很大部分轉換為用手機或智能設備閱讀。“現在還有人讀報嗎?”面對讀者受眾分流、報紙發行困難、紙媒廣告投入減少等困境,不少傳統黨報的采編人員對報紙失去信心,沒有工作熱情,思想松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思學習充電提高自己。
事實上,面對網絡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受眾的需求越來越多、參與意識越來越強的現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未來傳媒業需要的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只會“碼字”的記者編輯,而是需要既懂媒體又懂技術的人。因此,新時代下傳統黨報新聞工作者必須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第一,增強自身的采編能力,以過硬的文字駕馭能力、嚴謹的采編作風,維護、增強黨報的權威性。試問,如果黨報上錯漏百出,觀點前后矛盾,追求低俗八卦,這樣的報紙有何權威性可言?
第二,加強學習網絡新聞技術,積極進行平臺運營,加強和新媒體互動,策劃、生產更有針對性和時效性的高質量新聞產品。
在媒體融合發展中,相比新媒體一味求快,傳統黨報的優勢還是在于高質量的內容生產,以深度報道、權威調查、新聞背后的故事等內容取勝,能夠給予受眾一種更全面、更有深度的信息解讀,使受眾跳出碎片化的信息集納怪圈,感受到更新甚至更觸動內心的觀點。這就要求黨報新聞工作者創新新聞報道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精準定位受眾,善于設置話題,增強新聞報道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精心把控、恰如其分,精準拿捏、恰到好處,以傳統黨報的內容優勢贏得媒體融合發展下的傳播優勢,取得新聞輿論宣傳工作新突破,從而進一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主流輿論矩陣。
受眾沒有那么多時間一一關注每天的海量信息,所以無論是傳統紙媒還是新媒體,采編吸引眼球的新聞信息至關重要。
互聯網時代,黨報新聞工作者在采寫、編輯新聞稿件時要有互聯網思維,使采寫出來的新聞稿件、包裝出來的新聞報道“接地氣”,容易被網絡媒介捕捉,并通過它引發更大范圍的轉發,從而使新聞傳播產生“1+1>2”的效果。
首先,新聞報道標題制作要有互聯網思維。同樣一個新聞事件,標題做得生動傳神、“接地氣”,提煉精準又通俗易懂,讀者關注度就高,被網絡媒介轉發的概率就大,宣傳、傳播的效果就好。
其次,新聞報道的文字表述要有互聯網思維。要善于講故事,語言活潑,不要板著臉說教。適當使用一些無傷大雅的網絡語言可以增強新聞的可讀性,讓文字更“接地氣”。
再次,新聞話題設置要有互聯網思維。選取的話題要有一定的關注度,貼近當下的社會熱點。例如,前段時間關注度很高的禮讓行人車輛究竟該怎樣過人行橫道、孩子上學公立幼兒園哪里找等,話題貼近民生,被網絡媒介轉發的概率就大。甚至采編人員在該報道采寫見報之前,就可預見隨后可能出現的后續報道趨勢、走向,進而提前介入準備。
最后,版面包裝要有互聯網思維。有些新聞報道用圖片、漫畫的表現方式更容易得到“讀圖時代”的受眾青睞。有些內容可以設置二維碼,通過“掃一掃”的方式增強報道的立體感。例如,《重慶日報》在報道一位生活在重慶的支教老師帶領一群學生在央視傳唱經典古詩《苔》的事件,如果當時在文字報道中加入一個二維碼,讀者掃一掃就能同時看到傳唱視頻,與新媒體互動,就能使報道立體起來,讓人印象更加深刻。
相對都市報紙以及各種新媒體,傳統黨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一塊不可忽視的金字招牌。在互聯網時代,傳統黨報更要充分維護好、利用好這塊歷經數十年打造、經營起來的招牌。黨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多年積淀下來的一種信任,是讀者心靈深處的一塊秤砣。
互聯網時代,受眾有了更多的信息選擇空間,與此同時,受眾的閱讀喜好和傾向也不斷被網絡媒介塑造和“馴養”。典型的如今日頭條,通過大數據過濾分析受眾的閱讀習慣,投其所好地向受眾推送他們可能關注的信息,為受眾營造了一個碎片化的“信息圈”。由于網絡媒介的干預,受眾越來越缺乏主動選擇意識,對網絡媒介的信息推送成為一種習慣性接受,其中當然不乏低俗、劣質甚至錯誤的信息內容。久而久之,受眾很多時候并不關心事件真相,也不關注自己真正的看法,只關心事情是否好玩、熱鬧,自己是否在朋友圈中“落單”。這也是前文列舉的人們對柯俊、南仁東等科學家去世的消息的關注度遠不及一些影星的八卦新聞高的原因所在。這樣的信息推送,在一定程度上是媒體缺乏社會責任的表現,容易讓受眾和輿論環境陷入一種認知偏見。
在2018年3月的《科學》雜志上,麻省理工學院的3位研究者分析了過去12年間的12.6萬則新聞在推特上的傳播情況,結果發現:假新聞跑得比真新聞更快、更深、更廣。同時,這篇分析文章也指出,區別正規媒體機構和假新聞生產者的主要依據就是前者有著組織化的流程和編輯守則,來確保內容的準確性和公信力。
一個新聞事件發生,網絡上立即有各種信息及時跟進、滾動推送。但對受眾來說,面對眾多撲朔迷離、真假難辨的信息時,他們最終還是愿意回歸聽取傳統權威媒體的聲音,會在傳統黨報、主流媒體上尋找答案。傳統黨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在民眾心中的分量不言而喻。
因此,黨報新聞工作者一定要維護好、發展好黨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一方面,黨報新聞工作者要引導受眾閱讀,給受眾提供客觀、權威、可靠的新聞報道,并打造出權威訪談、權威養生、權威教育等多種欄目和新媒體產品;另一方面,黨報新聞工作者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能夠辨析、鑒別信息真假,引導受眾鑒定信源,不被虛假信息誤導。在充斥著大量碎片化信息和知識的信息環境中,黨報新聞工作者不僅需要報道正在發生的事情,更需要分析事實及其背后的來龍去脈,呈現真相。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黨報新聞工作者必須不忘初心,牢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努力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和公平正義的守望者,不斷砥礪前行。